舞蹈论文芭蕾大师共论“足尖魅力”
芭蕾大师共论“足尖魅力”
- 2011-10-04
“追溯芭蕾的兴起,它几乎串起了欧洲艺术文化发展交融的脉络。 ”作为皇家贵族社交和娱乐方式,芭蕾在很长的岁月里,一直承载着音乐、绘画、服饰等艺术和戏剧文学交流的使命。芭
“追溯芭蕾的兴起,它几乎串起了欧洲艺术文化发展交融的脉络。 ”作为皇家贵族社交和娱乐方式,芭蕾在很长的岁月里,一直承载着音乐、绘画、服饰等艺术和戏剧文学交流的使命。芭蕾,托起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昨日,来自八个国家顶级芭蕾舞团的十位艺术大师做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八届文化讲坛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芭蕾大师专场论坛,解读“永恒的足尖魅力”。今明两晚,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委约之作,被业界誉为“国际芭蕾舞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芭蕾精品晚会”将首演于东方艺术中心。
芭蕾是城市文化的名片
路易十四时期,法国芭蕾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路易十四本人喜爱舞蹈,并受过良好训练。 15岁即参加宫廷芭蕾《卡珊德拉》的演出,扮演阿波罗神;现在,丹麦女王每周二给自己安排了芭蕾课程,丹麦人对于芭蕾文化的认同不亚于安徒生的作品。在德国芭蕾舞协会主席乌里奇·罗姆看来,芭蕾是对城市文化身份的一种认同,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他表示,芭蕾艺术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欧洲文艺的兴起,“在人类最早期的时候,舞蹈就对于各个部落的生活已经有很深刻的影响,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希腊和罗马文化里,我们已能发现芭蕾的雏形。 ”而如今,芭蕾艺术已经成了其它艺术文化的一种媒介,对巴黎、米兰、伦敦、哥本哈根、瑞典等艺术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有着几位重要的影响,“在一些欧洲城市中,芭蕾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歌剧,它就像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
而令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弗兰克·安德森骄傲的是,丹麦在对芭蕾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将瓦格纳、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推向了丹麦甚至更广的欧洲大陆。“著名的芭蕾大师奥古斯丁·布侬维尔,他把欧洲伟大的古典音乐融入芭蕾的发展中,这对欧洲艺术文化的交融功不可没。 ”
古典芭蕾仍将生生不息
随着现代芭蕾舞团的兴起,越来越多以编舞者个性化艺术理念为创作核心的作品登上舞台,古典芭蕾的未来成了各国芭蕾大师关注的话题。“有人说古典芭蕾正在逐渐灭亡,但是我不相信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大众来说永远都会有人去看 《天鹅湖》。”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赖德·安德松指出,古典芭蕾的地位至今无法动摇。而事实也证明,古典芭蕾的代表作《天鹅湖》一直是申城舞台上经演不衰的剧目,每年仅十场的演出仍然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特德·布兰德森则认为,经典芭蕾与现代芭蕾有着一定的差距,前者的语汇比较标准化,而后者则表达了非常个体性的想法,“这个差距有时候看上去好像很大,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一些舞蹈设计可以看到它有经典的元素,也有当代的元素,经典的芭蕾舞者会和当代的芭蕾舞者一起合作,在过去十年,这种合作更是加强了”。
而在所有芭蕾大师的眼中,《天鹅湖》的生命力将是永恒的。 “几乎世界上所有知名的芭蕾舞团都会排演《天鹅湖》,这相当于芭蕾演员的基本功,也是芭蕾发展的基础。 ”安德松表示,世界各地的观众还将看到更多不同版本的《天鹅湖》。
本土化创新是共同课题
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对中国芭蕾舞探索之路的思考,引起了所有与会芭蕾大师的共鸣。“芭蕾是诞生于西方的艺术,如何将芭蕾语汇结合中国的风俗、人文、服饰进行创新,这是一个挑战。”她表示,中国芭蕾的发展很长的一个时期是在继承,“我们所有的演员都会跳《天鹅湖》、《吉赛尔》,跳我们自己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但创作新的作品却真的很难。”当年上芭创排《花样年华》就几乎被“不伦不类”的问题伤透脑筋,“这部剧的背景是三四十年的上海滩,演员需要穿旗袍,但传统旗袍开衩较高,腿一抬高就显得很不雅观;而在排《梁祝》时,问题又恰恰相反,演员需要穿长衫,腿部动作又被遮盖了。”而在情绪表达上,东西方芭蕾表现喜怒哀乐的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悲,西方芭蕾的表现是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现痛苦挣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悲是一种内敛含蓄的,动作不能太过外放,而这对西方的演员和观众来说可能就不能理解了。 ”
相比中国芭蕾的“单纯”,更多世界芭蕾舞团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不同文化融合在一块儿。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凡·利斯卡深有感触地介绍说,该团60多个舞者中,大多都不是德国人,其中还有3位来自中国的演员,可以说,舞团就像一个“小联合国”,“作为艺术总监,要把不同国籍的人融入在一起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让他们认同一个方向。 ”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