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舞蹈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
浅谈舞蹈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
- 2011-10-04
舞蹈健身可选择项目多,适应全民参与健身的要求。对舞蹈健身者健身情况的调查表明:90·34%的舞蹈健身参与者喜欢舞蹈;58.62%的人很喜欢,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城镇广大居民中有81.55%对于秧歌或交谊舞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证明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已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尤其是秧歌和交谊舞,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两次全国调查,根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体育人口活动点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健身健美操排在第一位,占52%;秧歌排在第三位,占43.1%;交谊舞排在第四位占33.3%。由此可见,大众健身离不开舞蹈,舞蹈也促进着大众的健身的发展。基于此,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本人决定以本专业舞蹈眼光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并探讨舞蹈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资华筠、约翰·马丁、沈勋章等前辈大师们关于探讨舞蹈与健身的见解至深到纯,既系统又权威,但他们都只是在各自的领域内精深而没有联系起来谈舞蹈与全民健身,本人只想就这一话题做个研究,以便能在本专业舞蹈范围内多出一些对全民健身的诠释,也能为舞蹈的健身作用做详细的阐述与说明。更希望能使舞蹈在全国范围内广为开展,既能为舞蹈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又能在全民健身不断前进的篇章上写下重要的一笔。这不仅仅关系到两门学科的繁荣发展,更深层次上来说,它是关乎全民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大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起着提供基本保证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舞蹈独特魅力的同时并将它与社会以及全民健身乃至其它相互关联着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细致地论述舞蹈在全民健身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 全民健身概述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的一项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全民健身计划分为两期工程,自1995年开始实施,经过头两年的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后,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现在,第一期工程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成效显着,已经基本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初步形成。
目前,我们正处于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二期工程,共分为3个阶段:2001~2003年为巩固完善阶段,2004年~2006年为普遍提高阶段,2007~2010年是全面推进发展阶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根据这个发展目标,我们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到2010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左右,国民体质有较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有较大增加,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社会体育争取达到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1、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涵义
所谓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全民健康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在体育服务方面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体育生活方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的全面性、系统化、多元化、服务性、保障性和平民化,其核心是服务性和保障性。
2、 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 全面性。这既是“全民健身体系”中“全民”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全面”的规定,它包括服务人群的全面性,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和服务范围的全面性。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是惠及一部分人,在坚持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关注市民体育的同时,要兼顾单位体育和职工体育,在坚持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关注乡镇居民体育的同时,要兼顾村屯体育和农民体育;在坚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关注在校生体育的同时,要兼顾青少年校外体育和社会上青少年体育,这样才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才能真正“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 系统化。这是“全民健身体系”中“体系”的要求。它包括服务功能的系统化和保障条件的系统化。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不断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基本需求的完整的、配套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的完整的、配套的保障体系。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办一两件事情,搞一两项活动,搞一两项建设。
第三、 多元化。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人的体育需求多样化所决定的。它包括服务对象的多元满足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就要在强化政府对人民体质与强化,组织结构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活动内容的多元化。要负总责、负主责的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要形成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提供基本体育公共物品和服务,市场提供私人体育物品和服务的格局,就要提供各色各样、科学文明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供不同的人们去选择,只有一个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体系,才能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使更多的人受益。
第四、服务性。这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这个体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服务,为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服务,为积极形成全民族健全心理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为繁荣体育事业、建设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保障性。这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公益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指出“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这个体系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保障法定的公民的体育权益切实得以实现;保障政府承担的体育责任切实得到落实;保障基本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切实得到改善;保障全民族健康素质切实得到明显提高。
第六、平民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的。它是指在体现服务人群全面性和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同时,要突出体现出这个体系切实占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中低收入人群服务,切实保障这些人们的平等参于和平等受益,使这些人们真正“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
1、 舞蹈与健身 舞蹈和音乐是最早产生的艺术,人类尚未产生语言的时候,就会用动作和声音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由于动作的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更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所以比声音更富于感染力,因此舞蹈和人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 随着文明的发展,舞蹈逐步成为社会娱乐和交往中一项高尚的文体活动。人们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中,随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交流感情,活泼身心,消除疲劳,从而达到焕发精神、陶冶情操、健美体魄之目的。这就是舞蹈这项活动的意义之所在。经常参加舞蹈练习,能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舞蹈是全身的有氧运动,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综合性的。舞蹈健身平均每小时消耗300卡热量,使练习者在提高心肺功能的同时中,达到减肥的目的。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变得灵巧起来,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印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表现人的情爱,都会用舞蹈来表现。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犬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经常进行舞蹈锻炼,有效利用肌肉、骨骼、关节的匀称与和谐的发展,利于形成正确的体态和健美的形体。通过练习,使你的肌肉富有弹性,使你的关节更加灵活、协调。舞蹈能调动健身积极性,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起舞时,很容易沉浸到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去。身体随节奏而动,流畅而有韵律感,可以锻炼人和乐感和身体的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舞蹈的趣味性使人的精神专注于舞蹈的美,而忽略运动疲劳,使人们精神愉悦地参与健身。经常进行舞蹈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得呼吸加深,更多的吸进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还可以提高感觉的灵敏性,对冷热的适应能力。 舞蹈具有改善人们的心境的作用,舞蹈健身是“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能让人放松心情,改善心境,缓解工作压力,对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很有帮助。一些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及服务行业的人们,平时锻炼机会很少,易产生肌肉劳损和神经衰弱。若在工作之余跳跳舞,活动一下筋骨,这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可振奋精神,使生理与心理机能得调节。当然,跳舞有利于健康,但也要掌握一定尺度,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休息和工作,影响身体健康。 2、舞蹈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产生什么样的舞蹈,但反过来它又作用于社会,又能反映社会生活;舞蹈史虽然是舞蹈本身的历史,但它却是社会文化发展史当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以至宗教和风俗等各个方面。这种反映,就是舞蹈所具有的认识功能。通过舞蹈,可以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心理特征、精神风貌以及社会的各个侧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常常以某个朝代的乐舞风气去评价它的兴亡盛衰就是这个道理。据史料记载禹的乐舞《大夏》就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关于健身的舞蹈,为了赞美舜让位的贤德,庆祝治水胜利,部落举行盛大的聚会,演出《大夏》。据《礼记》记载,当周代表演这个乐舞的时候,舞人头戴着皮质的帽子,上身赤裸,下身穿素白褶裙。这种类似劳动的着装,提示出舞蹈可能有一些在现治水的过程或动作,气氛热烈昂扬,体现着先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在当时演出乐舞《大夏》来使国民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审美亦是舞蹈的一个重要功能。舞蹈的审美作用体现舞蹈的节奏、表情的构图人、给人以美感和在舞蹈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愉悦。它不仅感染着观者的感情,也鼓舞着舞者本人的情绪,在舞者与观者之间的情绪互相影响下,从强烈的节奏感中获得更大的精神满足。原始人之所以不能自制地陶醉于狂热的舞蹈之中就是这个原因。但舞蹈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而是结合着一种动机,或一种感情去为某种目的服务。所以舞蹈的审美功能,往往不是和娱乐功能结合在一起便是和教育功能结合在一起的。 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过去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也重视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们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这一特征。如中国古时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 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舞蹈的这三种功能,就是真、善、美这三方面的作用。认识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审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蹈艺术总是作为直善美的统一整体来对人和社会发生的作用的。更对全民的健身事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 舞蹈的美化生活与全民健身 舞蹈只是动作地里的一小部分。但所有动作现象中,大约只有舞蹈,才以对动作的直接体验为目的,才以动作为自己直接领略的对象,才直接关心动作自身的形式与意味。体育旨在竞技与锻练;武术意在防卫与攻击;种种生产动作与生活动作,总都指向直接的功利目标。而舞蹈,是审美地动、诗意地动、创造性地动、从动中领会动的意味地动。舞蹈使人们的身姿美妙,任何人都能看到这个浅显的事实。在混杂的人群中,一个优秀的舞者立刻就会被轻易地认出。社会上对身姿美的追求与舞蹈在这个领导时代新潮流的彼此呼应,也许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泛程度。在舞蹈较为发达的美国,学舞的人之多令人惊讶,不学舞的年轻女孩极为罕见。这里的主要动机,不能不是对健康向上的身姿美的追求。事实上,学舞以求身姿美,并非现代的新事物,它可以说从来就是舞蹈的一种功能、一种伴随现象。身姿之所以能从它获得美,决不单单是外形修饰的结果,那后面支撑着的是生动的气韵与丰富的内涵。如果只是体格外形的健美,体操就足够了。然而体操不够,体操有的是外的准确,却不涉及风格、情韵、气质、境界、诗意、灵魂,这是舞蹈独步的领地。量着标尺迈出一步,只是机械的一个台阶,贯注着生命冲动和创造性想象,一步迈出一种情调、一种风韵、一种性格,或如流波一样飘浮,或如花瓣展开一样优雅。在现当代,舞蹈重趣重意的倾向,可以说是世界大趋势。一个人的身姿风度,一个舞的舞容见范,很有味儿很优美,也许更能令人神往。拉丁舞、爵士舞、迪斯科、霹雳舞,往往比华乐兹、布鲁士更能引起狂热的风潮。人更需要诗!舞蹈使人身心诗化内蕴,一定将是它备受青睐的更深远的动因。随着热带海洋的风轻轻地辗在黄士上,盘桓又盘桓,一次次对大地亲吻。向心引力永远将他拽回,可他同样永恒不怠地跃起又跃起,在跃起的旋动中伸向神圣的高度,将全民健身的事业带进一个崭新的天地,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 舞蹈疗病 舞蹈疗病法也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活生生的例证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加拿大和日本,召开了两次“舞蹈有益身心健康和发展舞蹈疗法国际交流会”,正式承认舞蹈疗病法。舞蹈疗法,这是一株在人类文明领域艺术医学交叉园地里的奇葩。 舞蹈是人体的形体动作艺术。一切人体的运动,都有助于肌肉锻练和新陈代谢,舞蹈当然也不会例外的。舞蹈动作优美,富有韵律和节奏,这是舞蹈的特点,对人体的健康有特殊意义。 节奏,是生命的本质需要,舞蹈伴随音乐,正好满足了人体的这种需要。有学者谁认证,婴儿哭闹,投入母亲的怀抱就可以安定下来,这是因为婴儿在母胎中就熟悉母亲心跳的节奏。当他在母亲怀抱中时,再一次感觉到心跳的节奏时,他感到特别的舒适,于是有人称其为“心跳依恋”。也许并非巧合,舞蹈中最和谐、最优美、最让人舒心的节奏,和人的心跳一样,也是每分钟70~80次左右。另一方面,你可以注意一下舞迷们在优美旋律翩翩起舞时如醉如痴的表情,你会承认,此时此刻,他们生活中的烦恼、事业上的挫折、仕途上坎坷,都已经被抛到脑后,或者完全被遗忘掉了。这比服用镇静剂有效得多。职业舞蹈家在创作或演出时,境界或许会更高。著名舞蹈家周洁就曾经写道:“舞台犹如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我的灵魂出窍了,升华了,迷梦般的舞蹈之神,轻轻地发出了一种悠远的呼唤,我只感到自己的心在飞,在舞,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也许舞蹈家的最高境界就如佛家的最高境界:“无我,无往,无念”。舞蹈应该大力提倡,因为它是宣泄感情的良好方式,是摆脱社会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是塑造人体健美、维护血肉灵气的最佳途径。不但对我们的健身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能对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第三、 在群众文化大背景下的群众舞蹈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它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等在内的具体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各级党和政府文化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广大群众文化工作干部、文艺骨干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共同努力,群众业余创作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有所发展。广大农村、城市、工矿的群众文艺演唱、舞蹈、美术、展览、图书、电影、电视、幻灯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被“四人帮”扼杀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又获得了新生,出现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景象。粉碎“四人帮”以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也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据一九七九年统计,全国有群众艺术馆一百七十多个,文化馆二千八百多个,文化站二万二千多个,(其中社办公助和社办文化站一万七千多个)。同文化大革命以前比较,群众艺术馆增加了九十多个,文化馆增加了二百三十多个,文化站增加的数量更多,特别是社办文化站绝大部分都是近几年建立的。这些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在辅导和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促进四化建设中,做大量工作。据了解,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局相继召开了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文化馆长会议或文化站经验交流会;许多省、市、自治区举办了群众业余文艺调演或汇演;一些地方并举办了幻灯调映或汇映。这些措施对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起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讲、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变化,对于文化的需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开始向广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群众文化的社会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的形式,使我国的群众文化从单一的、低档次阶段走向了高级阶段,从而,使群众文化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各级文化组织得到调整、充实和加强,不少乡村建立了文化室,镇建立了文化馆,城镇建设了现代的剧院,电影院和多种文化设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更加蓬勃兴旺、丰富多彩。群众文化也同样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与时俱进”就必须使各项工作者必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进一步革除束缚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积极推进文化观念、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手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原创文化,增强群众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与核心竞争力。而群众舞蹈在群众文化中正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群众舞蹈,顾名思义,必与广大群众切相关。观赏也好参与也罢,一旦失去了群众,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根基与理由。它能吸引广大群众观赏并参与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强自身的娱乐性。这是群众舞蹈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编排群众舞蹈要遵循的规律。很多水平很高,艺术性很强的舞蹈,群众也觉得好看。喜欢但却并不准备参与,因为这些舞蹈既不通俗也不好学,群众参与不了。1942年,是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年5月,在我国北方的黄士高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群众性舞蹈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新秧歌运动”它的产生深深影响了中国舞蹈发展方向。“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所熟悉的生活。在表演时,有很多夸张色彩。于是就有了“秧歌”、“腰鼓”“高跷”等民间舞蹈,其中“秧歌”最为盛行。 群众舞蹈的娱乐性比其它文学艺术活动更为直接、强烈。广大群众在完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参与这种舞蹈活动,第一是为了追求快乐,其次是为了健身健美和接受美感训练等等。因此,通过这种形势,人们的感情意识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净化和提升,人们健康快乐的生活观念得到了认同与彰扬。这便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听和看—观赏,带给人的快感是有限的。全身心的、深层次的、强烈的快感只能通过全身心的投入—直接参与,才能获得参与的深度、广度与持续性,直接决定着所获得的快感的深浅与强弱的程度。只有参与才能既娱乐自己又娱乐别人,才能使这种娱乐达到内外世界的最大共振度,才能使这种娱乐达到最高级的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和需求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方式上已不再满足过去的单纯形式,他们在这里自娱自乐、互娱互乐,在这里自由广泛地与同性和异性交际,在这里养性养生健体健美…… 群众舞蹈的这种直接、强烈的娱乐性,实际上即是舞蹈的群众性,强调群众舞蹈的娱乐性亦即群众性十分重要,它揭示了群众舞蹈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 舞蹈健身可选择项目多,适应全民参与健身的要求。对舞蹈健身者健身情况的调查表明:90·34%的舞蹈健身参与者喜欢舞蹈;58.62%的人很喜欢,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城镇广大居民中有81.55%对于秧歌或交谊舞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证明舞蹈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已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尤其是秧歌和交谊舞,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另外,对教师、公务员、工人、学生、无职业者、个体等多种职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几乎所有职业的人群都对舞蹈(一种或几种形式)有或多或少的选择,表明了舞蹈作为一种健身手段不受职业的限制。一些新兴的舞蹈项目,如健美操、街舞等,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舞蹈不受场地器材限制,便于大众健身舞蹈中秧歌、社交舞、健身舞对于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要求不高,在露天空地就能进行。在被调查的舞蹈健身参与其中64.14%的人在露天广场和生活区附近健身;61.38%的人所在的健身点是群众自发组织的;54.48%的人所在健身场所的器材虽然简单但能够满足要求。舞蹈健身活动群众自发性强、地点容易设定、对健身设施要求不高,便于组织和开展。群众自发组织的舞蹈健身点多且在社区附近,便于更多人参与,促进了大众健身的发展。 舞蹈消费低,适合广大工薪阶层,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参与舞蹈健身的人中,61.14%的在公园,露天广场和社区附近的健身点健身,而且都是自发组织,以健身为主,技术要求不高,所以一般不需要支付门票费、路费、和服装费等。只有部分健身者交纳所谓的“学费”,一般是每月2元钱。一方面作为对老师(多数情况下为组织者)的劳动补偿,一方面作为每月放音乐的电费。而大部分参与者基本上不需要任何消费。因此,舞蹈作为一种健身手段是适于广大工薪阶层的,这有利于舞蹈健身在全国范围的大力推广与普及。
二、舞蹈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推动作用
三、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优势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