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芭蕾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芭蕾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 2011-10-04
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芭蕾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登峰造极的古典芭蕾,苏联时期的芭蕾,三大舞剧和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学派的形成
俄罗斯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说起俄罗斯的民歌、民间舞,就连许多中国人也能如数家珍一般,而对于众多舞蹈爱好者和从事舞蹈专业的人来说,俄罗斯的芭蕾舞更是享有盛誉。作为“天鹅的故园”,俄罗斯的芭蕾舞团、芭蕾表演艺术家、编导家、教育家数不胜数。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芭蕾艺术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不仅如此,它还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舞蹈艺术的大舞台上树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丰碑。下面就来具体论述和分析。
(一)登峰造极的古典芭蕾
欧洲芭蕾于19世纪80年代直至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衰败时期,保存和发展古典芭蕾(主要是浪漫主义芭蕾)优秀传统的重大责任历史性的落到了俄罗斯芭蕾的肩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俄罗斯逐渐成为欧洲芭蕾的中心,并在芭蕾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古典芭蕾在芭蕾发展历史进入鼎盛时期,俄罗斯芭蕾也由此得到世界的瞩目。
l.马里于斯. 佩蒂帕-----俄罗斯芭蕾的奠基人
马里于斯. 伊万诺维奇. 佩蒂帕是法国人,是所有在俄罗斯工作的外国芭蕾艺术家中,影响和贡献最大的一位。他在圣彼得堡帝国剧院担任舞剧编导50年,创作和改编了舞剧60多部,被称为“古典芭蕾之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充满东方异域风情的<<舞姬>>,四幕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以及他晚期创作的<<雷蒙达>>。
佩蒂帕对古典芭蕾艺术的主要贡献是:对三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和大型群舞等各种古典芭蕾舞样式进行创造性拓展;将法国芭蕾的优雅流畅和意大利芭蕾的高度技术糅合,同时体现俄国的现实主义传统;接受并发展了浪漫主义芭蕾的交响舞蹈原则,是第一位成功运用交响化的芭蕾舞剧音乐创作舞蹈的舞剧编导;以及在古典芭蕾和性格舞的结合问题上的革新和突破。在<<舞姬>>这部作品中,佩蒂帕显示了他在编排古典芭蕾双人舞、群舞的才能,他既保存了古典的高难度技术,又使剧情有严整、合乎逻辑的发展。该作品的第四幕“幽灵的舞蹈”,被公认为是交响芭蕾的萌芽,也是古典芭蕾群舞的典范;此外全剧的高潮-----独舞“蛇舞”,至今仍是长演不衰的精品。佩蒂帕在<<堂吉诃德>>的创作中融入了许多西班牙风味的舞段,<<堂吉诃德>>中的双人舞亦是极富盛名。舞剧<<雷蒙达>>中,佩蒂帕将古典芭蕾和性格舞结合在一起,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l.列夫. 伊万诺夫------俄罗斯古典芭蕾之父
撇开伊万诺夫和佩蒂帕之间流传的那段“冒名顶替”的佳话不谈,与佩蒂帕不同,他是对俄罗斯芭蕾作出贡献的俄国人。伊万诺夫是俄国芭蕾史上的第一位俄国编导,在他的众多作品里,尤其是根据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佩蒂帕的指导,独自编导的<<胡桃夹子>>以及<<天鹅湖>>中的第二、四幕,被奉为一百多年来不可超越的经典。
伊万诺夫的编舞特点在于他的编舞手法直接来自于对音乐的感受,他以音乐出发,竭力在舞蹈编排中体现交响原则。音乐是他灵感的源泉,伊万诺夫按照音乐的内容和风格来设计舞蹈动作和场面,这在<<胡桃夹子>>中的<<小雪花舞>>中表现的十分鲜明。<<胡桃夹子>>首演后,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肯定了<<小雪花舞>>的编舞成就。此外,如果与佩蒂帕严格的古典学院派相比较,伊万诺夫对待音乐、动作、舞台已经有了其他的认识,更接近于当时的印象主义。尽管他并不接受印象主义,但是他也不认为古典的舞蹈形式是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佩蒂帕编导的<<天鹅湖>>一、三幕的保守而略显枯燥,伊万诺夫的二、四幕则更加富有诗意的美感。总之,单凭<<天鹅湖>>的完善和<<胡桃夹子>>的诞生,就足以证实他高超的编导才华,伊万诺夫的出现,是芭蕾在俄国成熟的标志。
l.三大舞剧和柴可夫斯基
真正将俄罗斯芭蕾推向世界,并使其在世界芭蕾舞殿堂上站稳脚跟的,是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天鹅湖>>凭借其优雅和柔美折服了世人,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的象征;梦幻般的<<睡美人>>被喻为“芭蕾百科全书”;素有“圣诞芭蕾”之称的<<胡桃夹子>>则总是在节日期间为所有的观众带去对幸福的憧憬和天真烂漫的童年回忆….
它们是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芭蕾艺术的三座高峰,<<睡美人>>的编导和<<胡桃夹子>>的编导分别是前面提到的佩蒂帕和伊万诺夫,<<天鹅湖>>则是由两位大师共同打造。然而,三大舞剧的作曲却全部由一个人完成,那就俄罗斯的“乐圣”------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乐、十一部歌剧、三部舞剧和其他大量的器乐作品,他是第一位把交响音乐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注入芭蕾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从而改变了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三部舞剧既是舞剧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也极大的推动了俄罗斯芭蕾乃至世界芭蕾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苏联时期的芭蕾
我们都知道,苏联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实际上为俄罗斯芭蕾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近五六十年来,苏联芭蕾剧目多样、人才辈出,一直是世界芭蕾艺术的霸主。苏联芭蕾的发展可以具体细化为3个时期:探索阶段(1917----1927),戏剧芭蕾阶段(1927----1957),交响芭蕾阶段(1957----1992)。
探索阶段,在俄国上演的芭蕾剧目大体有以下几类:经过改动传统剧目、反映革命现实和革命历史题材的新剧目、探索剧目。因为这个时期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国内战争仍在进行中,艺术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作品一般功利性强,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戏剧芭蕾阶段,苏联芭蕾创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十分活跃、多样,作品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喜剧题材作品,如<<足球队员>>、<<黄金时代>>和<<螺丝钉>>------这三部作品都是以古典芭蕾为主,表现现代题材的有益的尝试。一类是英雄题材的舞剧:是为了鼓舞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艺术家采用革命历史素材而创作的一批英雄题材的舞剧,如第一次以大型舞剧形式创作的作品<<巴黎的火焰>>,这部舞剧明显的带有戏剧芭蕾的色彩,追求情节性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算得上是戏剧芭蕾在奠基时期的力作。还有一类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按照文学名著或者民间神话传说改编,采用的大都是戏剧芭蕾的原则。
戏剧芭蕾从2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大约独霸苏联舞坛40年光景,于60年代后期渐渐衰落而让位于交响芭蕾。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戏剧芭蕾之所以能在苏联舞坛上较长时间的存在并结出丰硕的果实,与当时苏联国内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艺术流派,戏剧芭蕾对俄国的芭蕾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对其他流派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制作用,但这个责任应该归咎于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今天,戏剧芭蕾作为一个流派已经衰败甚至消亡,然而它强调戏剧结构严整清晰、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等主张,至今仍然被有识人士所重视。戏剧芭蕾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芭蕾艺术中仍将发挥作用。实践证明,目前欧美有些舞蹈家对戏剧芭蕾依旧保持着研究兴趣,希望吸收它有意的养分充实自己的作品。
由于舞蹈长于以虚拟、写意手法表现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蹈形象与音乐形象有着类似的特性,舞蹈的结构也可以借鉴音乐(特别是交响乐)的结构。交响编舞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编舞手法,在浪漫主义芭蕾时期有飞速的发展。而这里所说的交响芭蕾作为苏联芭蕾中的一个独立的流派,是从1957年《宝石花》上演开始的。交响芭蕾的思想从《宝石花》获得成功后,逐渐深入人心。
(三)俄罗斯学派的形成
俄罗斯芭蕾主要吸收意大利和丹麦学派的精华,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学艺术传统和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后来被称为“瓦岗诺娃体系”。在这项改革和创新活动中,约瀚松、切凯弟以及瓦冈诺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约翰松原籍瑞典,曾到哥本哈根向布农维尔学习。1841年起担任彼得宝玛利亚剧院的主要演员,以舞姿洒脱,动作风格优美而著称。1869年起专门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了盖尔特、尼.列加特、克舍辛斯卡娅、巴甫洛娃等著名舞蹈家。约翰松对意大利学派的空洞无物的纯技术观点持完全否定态度,但是他仔细审视他们的舞蹈技术技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一般短期在俄罗斯任教的外籍教师不同,他在俄罗斯进行表演活动20多年之久,经过长期观察、分析俄罗斯演员和学生后,才开始教学。约翰松的主要教学法表现在以下几点: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极其严格;在发挥学生长处的同时注重克服其缺陷,培养其在舞台上处理困境的能力;把技术当作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的对待教学工作,他的创造力想象力十分丰富,组合流畅和谐,逻辑性强,前后呼应;反对把示范变成强制学生的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略有变化),但又强调教师必须亲自示范动作;有时候为了保持学生自身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甚至不惜放弃他素来见长的古典学院派严格的规范。根据他的学生回忆,约翰松在长达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从来没有反复使用过一个教案。他能够准确把握俄国学生的特点,加之是布农维尔的“高徒”,熟悉丹麦学派,这都使得他具备了成为俄罗斯学派奠基人的优秀素质。
切凯弟(1856---1928),意大利人,幼年在佛罗伦萨舞蹈学院学习,1870年进入“拉.斯卡拉”剧院,以后又到过丹麦、荷兰、挪威、德国、奥地利等国家;1892年受聘于玛利亚剧院;从事排练工作,后又兼任教师;1902年,因与院方冲突返回华沙,主持华沙歌剧院附属舞蹈学校事务;1911---1921年他担任佳吉列夫芭蕾物团的教师兼排练者。切凯弟对西欧芭蕾的复兴起了很大作用,他培养出几代芭蕾舞演员,其中包括巴甫洛娃、卡尔萨文娜、瓦冈诺娃、里法尔、莫尔德金等。切凯弟结合实际情况,专门为俄国学生制定了一套教学法,后来由英国舞蹈理论家西里尔.波蒙特和伊济科夫斯基合作整理,1922年在伦敦刊印出版,书名是《按照切凯弟方法讲授古典戏剧舞蹈的理论与实践教材》,这就是通常称之为“切凯弟体系”的标准教科书。该体系的特色是:对芭蕾主要动作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对每个动作的性格和规格要点作出详尽、细致的讲解。同年,在伦敦成立了切凯弟学会,后改为“不列颠舞蹈教师协会”,负责根据上述体系和教材进行统一的芭蕾教师资格考试。由此可见,不仅局限于俄国,切凯弟体系甚至对整个世界古典芭蕾的教育体系都有着极大影响。
瓦冈诺娃,1879年生于圣彼得堡,从1921年起开始在列宁格勒舞蹈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46年任教授,直到逝世。她的主要贡献是:吸收法兰西芭蕾学派和意大利芭蕾学派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俄罗斯芭蕾的优秀传统,对俄罗斯芭蕾的训练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芭蕾教育体系;她根据俄罗斯民族热情奔放、开朗明快的个性特点对意大利和法国学派的手部造型、舞姿风格和一些具体动作做了不少变动,使之具备了俄罗斯自己的特色;她特别强调芭蕾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反对为技术而技术;要求学生在完成一个舞蹈句子时要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要善于把握并突出其中的主要动作,并把舞蹈和音乐真正融为一体;反对灵感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每节课、每个训练的舞蹈组合都必需具有目的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组织的更高效、合理、严谨;著有<<古典舞蹈基础>>一书,系统阐明了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该书被译成多中、英、法、德、意等多国文字而广泛传播。瓦冈诺娃培养出了包括乌兰诺娃在内的整整一代的苏联优秀芭蕾舞演员,是苏联古典芭蕾教育体系的奠基人。俄罗斯芭蕾教育教学体系至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瓦冈诺娃体系。
通过从约翰松到切凯弟的长时间积累,俄罗斯芭蕾舞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在瓦冈诺娃的努力下,俄罗斯学派渐成气候。在十月革命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瓦冈诺娃、塔拉索夫、密谢列尔和叶尔莫拉耶夫等人又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俄罗斯体系,为国内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芭蕾舞蹈人才。
(四)俄罗斯对中国芭蕾的发展有很的贡献和影响
芭蕾是西方的舞蹈,因此在西方,芭蕾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它在中的兴起和发展,俄罗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以下几个体现。
首先,俄罗斯将芭蕾直接传入中国。西方芭蕾舞进入中国,其端倪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这里,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女明星安娜. 巴甫洛娃曾在1922年前来演出。乔治. 冈查洛夫、尼古拉. 索柯尔斯基等俄罗斯舞蹈家则分别于二三十年代,在这里开办过芭蕾舞学校,组织过芭蕾舞团,并举办过芭蕾演出。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与俄罗斯搭界的哈尔滨、港口天津和一些对外交流活动频繁的其他边陲和港口城市也有不少俄罗斯舞蹈家从事过芭蕾教学。
第二,中国最早的芭蕾舞教育是由俄罗斯人发起的。1920年,乔治. 冈查洛夫来到上海,创办了自己的芭蕾舞学校和舞团,用了10年多的时间,传授俄罗斯圣彼得堡芭蕾学派的训练体系,并定期举办不定期的演出,介绍俄罗斯芭蕾的经典剧目。当时,这所上海的芭蕾舞学校甚至在世界芭蕾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36年,尼古拉. 索柯尔斯基也来到上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办了一所芭蕾舞学校;1940年,他在兰心大剧院创办了“俄罗斯芭蕾舞团”,并出任艺术总监,向中国观众介绍包括<<葛蓓利亚>>、<<天鹅湖>>、<<睡美人>>、<<火鸟>>、<<玫瑰花魂>>等浪漫、古典和现代时期的芭蕾经典剧目,他在40年代教授的中国学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了中国芭蕾甚至中国整个舞蹈事业的栋梁,如丁宁、游惠海等;索柯尔斯基还在1948年出任过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实验戏剧学校的芭蕾舞教师,1950年则来到北京,在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校从事芭蕾教学,为新中国芭蕾事业的奠基阶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三,中国芭蕾从各个方面借鉴俄罗斯的相关内容。1954年国家文化部聘请前苏联的芭蕾专家奥加尔. 伊丽娜为第一个舞蹈教员培训班上课,经过西方芭蕾和性格舞,以及中国戏曲和民族民间舞的5个月的训练,造就了中国第一批舞蹈教师。同年秋,以这批教师为骨干,创办了北京舞蹈学校(即“舞蹈家摇篮”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芭蕾是当时学校的核心专业。客观的讲,从50年代开始,中国的芭蕾事业的发展就打上了深刻的俄罗斯烙印。中国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全方位的引进西方古典芭蕾的高贵典雅与对称平衡的审美特征、科学完整、立竿见影的俄罗斯学派的训练套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高度统一与国家包办的舞团体制。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向俄罗斯学习,特别是教育体系上的靠拢,仍然在积极使用和借鉴中。
第四,俄罗斯戏剧芭蕾的创作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中国的芭蕾剧目创作。以<<红色娘子军>>为首,<<白毛女>>、<<沂蒙颂>>、<<红嫂>>、<<草原儿女>>等一系列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与当时俄罗斯的戏剧芭蕾创作的风潮十分类似。尤其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不仅是中国芭蕾“洋为中用”的里程碑,而且还作为新中国剧场舞蹈的辉煌成就驰名于世界舞坛,荣登<<国际芭蕾辞典>><<国际舞蹈百科全书>>等世界权威性专业书籍。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