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联.姻——“音乐编舞”之初体验

联.姻——“音乐编舞”之初体验

  • 2011-10-04

曾经,我以为音乐是游离于舞蹈之外的一种装饰,这种装饰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缺少它舞蹈就难以在更广阔深远的精神和灵魂的空间里温存并打动人。所以我曾经欣然接受“音乐是舞


    曾经,我以为音乐是游离于舞蹈之外的一种装饰,这种装饰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缺少它舞蹈就难以在更广阔深远的精神和灵魂的空间里温存并打动人。所以我曾经欣然接受“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一看法。因为这种想法于无形中暗合了自己对舞蹈的一种误解,即:舞蹈必须在音乐的气氛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直到我初次尝试“音乐编舞”才发现,舞蹈和音乐是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有着各自灵魂的,“音乐编舞”作为学习编舞的一个重要单元,其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寻找编舞的可能性,而不是为一首音乐编出专属的舞蹈作品


  音乐和舞蹈之间,生就注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有相似的高度抽象性——长于抒情和写意,而拙于叙事。又由于舞蹈源于肢体,也随人体的运动转瞬即逝,难以记录,所以更加强调编排的理性。坦率的说,以“音乐编舞”的思维进入编舞,使我有机会细细琢磨音乐、舞蹈之间难以言喻关系。在整个编舞的过程中,我比较关注的是自己逐步变化的编舞感受。

    回想单纯听着音乐的感觉:坐在行进的车上,望着窗外流过的世界,强烈感到自己是静止的,内心可以跟随音乐的变化无拘束地起舞,舞着莫名的感受和潜意识中的幻象。这些幻象往往是留不住的,如果此时立即停掉音乐,在一片寂静中顺着刚才的感觉开始编舞,那些丰富感受会很快嘎然而止,难以继续下去。如同最初几次听肖邦的《即兴幻想曲》,感觉很震撼,特别是第一段快板,音乐里仿佛有很多东西就在手边、呼之欲出。可一旦开始实际操作,才发现编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因为当自己感觉特别强烈的时候,对动作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会很高,我试了很多动作,都不准确,这使我感到音乐来势势汹而自己却束手无策。记得王玫老师说过,编舞时应先找大感觉,然后再合着音乐的细节进行编创。可我发现无论是理性地梳理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是试着顺应不同的音乐的细节变化进行编舞处理,都让我觉得无从下手。当我们希望透过舞蹈表达些什么而钻进舞蹈里去时,“舞着什么”和“怎么舞”成为了重点。这时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开始透过编舞的思维过滤出新的沉淀,音乐这时才开始走入一颗创作着的内心,而不再追随外在的感觉。

    这首《即兴幻想曲》是典型的ABA(快慢快)的曲式结构,快板和慢板各自的音乐色彩都非常鲜明。

    快板的节奏跳动闪跃,每次听都会让人心潮汹涌,并富有浪漫的感觉。反复地倾听后,心情渐沉至某个静处。我感觉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繁忙、急躁、匆匆、无助,以及内心潜藏的执著和逐渐沦为的碌碌无为的状态。人的某种执著追求一直存在着,也正因一直存在,才眼睁睁的看着它一点点被碌碌无为替代。在闪动的浪漫的快板中,我仿佛听到了这颗庸俗的心发出的声声无奈:人会变得虚伪和庸俗,正是因为无可避免的脆弱。这样,我在快板中找到了表达的定位——一副虚伪的世俗外壳。找到这个想法后,我觉得自己与音乐仿佛更贴近了一些,并找到了编舞的信心。

    慢板较快板抒情轻柔很多,乐段间的逻辑关系听上去有些絮絮叨叨,而且各个小段不断重复很难听出差别,联想编舞感觉有些“吓人”。于是,我打算舞蹈就随着音乐在这里分段,像电影从远景转入特写。听着慢板,我眼前总是浮现一副疲惫不堪的身影,瘫坐于地,一手松垂在膝盖上,一手支着无力的头。我当然不会在舞蹈中直接搬用这样的生活外形,那应该怎样编舞才能表现出这个具体身体语言背后的“内心戏”呢?虽然,我很轻易的找到了舞段的转折点及转折之后继续想说的话,却难以下手。我要么是编着编着就跑了大感觉,要么就是干脆编跑了主题。无奈之下,只能一次次插上耳机反复消化音乐,等待灵感乍现。偶尔,感觉复苏,便立即放下音乐继续编……真实的编舞就是在这样枯燥的循环往复中渐渐积累出结果的。慢板部分终于编出来了,用了整个编舞的大部分时间,我也在追求这个主题的清晰表达中,面对了茫然无数。无论舞编得怎样,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进步。

    慢板后,乐曲又转回快板。由于这只独舞的主题是表现一个平凡人难以表里如一的无奈生存状态,那么在表现了“内心的脆弱”这一层后,我想带着歇斯底里的袒露后的疲惫和坦然继续回到俗世的虚伪躯壳的表现中。所以,这一段将是A主题的重现,也是向高潮的推进,同时要清晰地表达出“这是每人真实的生命状态”这意思。难度颇大,再一次手足无措起来。力所能及的动作不多,但依然尽量找到丰富的语汇来支撑最后的舞段。初试几个方案后,还是决定把第一段搬过来在这里重现,当然需要作修改。虽然编得很顺,但我知道这一段才是编舞瓶颈,而我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处理这个部分,从编舞的感受来说,个中的无奈也许正是呼应了这个作品的主题中的那种人人都有的无奈吧。
 
    音乐结尾部分如“揉键”般滚动的钢琴声音,给了我一种“无力”的暗示,如同自己内心中曾经产生过的一种告白:“我曾经有过追随梦想和面对真实的勇气,而我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地被外界改变了,过程很痛苦,而我别无选择。未来,也将在这种方式中虚耗掉生命”……结尾,我跟随音乐的淡出,黯然地中速旋转下场。

    经历了《即兴幻想曲》编创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我发现,当带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听音乐时,一开始总能触摸到音乐中的一些显而易见的色彩和元素,但那些东西就算抓到,也依然是属于音乐的。舞该怎么编,还是只能放下音乐找形式。所以在创作的一开始,舞蹈虽可以向音乐借鉴感觉,但还是难以达到与其附体。随着与音乐深入交谈的次数逐渐增多,编舞中的感觉也开始不断变化,特别是编出一些段落后,接下去再听音乐就似乎可以触摸到面纱后面更丰富的内容了。这种情况有点像摸骨相卦,音乐这才被舞蹈真正揣摩,并回馈舞蹈以更多的内涵。每一个重音、弱音,快板或慢板,各个乐段的连接变化都是一种给与舞蹈合作暗示。编着编着舞的感觉更强了,对音乐的理解也才更深入的流淌下去。舞蹈是听着音乐编的,音乐却是在舞蹈的支配下发挥作用的。

    初次经历“音乐编舞”,让我感觉到,舞蹈和音乐就像男女结下姻缘,他们之间可以用语言、动作、思想进行沟通,可以从朋友、谈恋爱、结婚、生子直至白头偕老,但从生到死都还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能达成的“和谐”状态顶多是“并行不悖”,本质上说来其实仍然是无法沟通,因为大家来自不同的世界,各自有着各自的灵魂。舞者从舞蹈的角度把握音乐,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都是音乐的各种细节在舞蹈上的投射,如同“我的眼里只有你”。这种对细节和整体的感觉就像相处过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观察与把握——“牵手”是透过第一次的“肌肤相亲”找到对方实实在在的质感,并从其中的质感联想到更远的共融状态。音乐编舞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带着舞蹈的思维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结构和感情色彩等等,这时听到和感觉到的像是舞蹈穿过音乐的皮肤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即是“联”,一种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利用和渗透。倘若真的有缘,它们之间也许会达到“姻”, 这却需除了有“缘”还要有“分”。舞蹈编导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之所以重要,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能力才最终决定了编导对舞蹈和音乐缘分把握的深浅。是抓到了“缘”忽略了“分”,还是有了“缘”也有了“分”。

    情感是感性的,婚姻是理性的。爱情要经过理性的把握才能获得美满的成果。而音乐与舞蹈这对“情侣”同样要经过感性的浸润和理性的深入后,才能找到真正相濡以沫、共融共存的缘分。这段编舞的经历让我体会到,音乐、舞蹈各自有着各自的灵魂,学习音乐编舞的目的就在于训练一种从编舞的角度运用音乐和从音乐的角度驾驭编舞的能力。最终,音乐将凝结为作品中的智慧,作品也将成为个人对音乐舞蹈化的理解。这是等待着真正的“慧眼”与“巧手”去发现并探索的学问。

85q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