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我国民族文化融合中民间舞种的影响

浅谈我国民族文化融合中民间舞种的影响

  • 2011-10-12
  • 未知
  • 互联网

一、中国民间舞蹈种类地域性概述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宗白

一、中国民间舞蹈种类地域性概述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舞蹈有精辟的论述:“‘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绘画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的舞姿。”可见,舞蹈自古至今都是中国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调。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地方传统民间舞蹈和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应依据地方舞蹈艺术系统性的观察,寻求其有秩序的框架来解释它的调研对象。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要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的划分是中国民间舞蹈研究领域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有关这一课题前人已发表过一些看法和意见。如,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和绿洲五大类型;李雪梅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区》一文中把它分成秧歌、花鼓、藏族、西域、蒙古族、铜鼓等六个;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资华筠在《舞蹈生态学导论》中提出了“多维舞种”的概念,资华筠就舞蹈分类各层次问题作了理论的廓清与阐述,对实践中“屡争屡乱”的“现代舞”、“当代舞”、“新舞蹈”分类提出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提出了“真正科学的基础性舞蹈 分类需要通过对其形态、功能、源流谱系、播布地域——形、功、源、域——的综合考察方能确认。”并对舞蹈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同形舞目类群归纳、多维舞种体系化构建的阐释,这一原理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考察、运用、逐步完善,方能建立起比较理想的——科学性舞蹈分类体系。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民间舞蹈风格和特色迥异,其舞种在不同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地区: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首先以西部地区的“锅庄”为例,“锅庄”,简单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中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就是围绕这种炊具载歌载舞。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具有不同的典型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1)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民族,人们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2)羌族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3)莎木春古典锅庄:“莎木春锅庄”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另还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场面非常热烈。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4)中旬藏族锅庄舞:这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有的地方称“擦拉伙”,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庄重的特点。而擦司的歌词内容和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人们的生产劳动,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5)马尔锅庄:它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一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其次以北部地区的“盅碗舞”为例,“盅碗舞”也称打盅子,流行于鄂尔多斯,传说起源于古代打仗时获胜利的人们在庆典宴会,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表演者一手持两个酒盅叠在一起,大拇指肚托下边的盅底,中指按住上一个盅的里边,食指和无名指的内侧夹住上一个盅的外侧缘,两个酒盅击打时,用上边的盅嗑打下边的盅,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随着盅碗银铃般的响声,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前进后退或绕圈行走,盅碗舞的特点是肩部动作多,动作多以上半身为主,舞蹈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身段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传统的舞蹈 还有马刀舞、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健康向上的气质。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再次以南部地区的“龙舞”为例,“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在南方的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还有,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它是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板凳龙》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它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鲜为人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不同的龙舞中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特别是汉族的《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人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呢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迥异的两种“狮舞”形式。另外,《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最后以东部地区的浙江余姚“犴舞”为例,“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河姆渡先民模糊集合思维文化的浓缩。根据《泗门谢氏二房谱》中记载:余姚犴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余姚各地方送犴过年几乎都是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廿五,过去人们用稻草扎好犴,然后送到江塘、海边,拿火焚烧,以此来祈求太平。同时,在村口、街头、村庄重要公共场所,举行表演仪式,完事后将犴舞的道具,送到堂屋、宗祠等地方。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犴舞在表演上有别于其他龙舞类。其由犴、犴珠、犴令旗、犴字旗、五色长杆旗等道具组成,身长约15米,由头、身、尾7节组成。犴舞队员在锣鼓和招军的伴奏下起舞,由拉场、“S”步、吃珠、三跳、“S”形穿梭、进梅花桩、串阵、甩尾等动作组成。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犴舞通过漫长的演变,已经拥有了起、转、承、合这些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因此,是一个完整的民间舞蹈形式。它集威猛与壮美于一身,达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统一。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另外,东部地区还有山东的灯舞、鼓舞、祭祀舞,秧歌等民间舞蹈;台湾高山族的“发舞”、“拉手舞”和以鲁凯人的“纺线舞”和卑南人的“筛米舞“为代表模拟劳动的舞蹈形式;还有江苏昆山的“拜香舞”、无锡的“渔篮花鼓”、江阴的“采桑舞”等典型的东部地区委婉、柔美的民间舞蹈种类,真是色彩纷呈。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二、中国民间舞种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一)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随着西方舞蹈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传统的舞蹈审美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时代的审美变迁,这就迫使地方民间舞种改变了传统的既成模式及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 语言的表达,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舞蹈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很大程度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约翰·马丁在他的《舞蹈概论》中说:“所有这一切曾在各种原始文明中举足轻重的东西在我们的文明中,也被发现具有基本的价值,它们事实上是属于人类基本天性的。”说明民间舞蹈不仅属于古人,也属于现代人,它连接了古今,使人类文明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并且逐级上升。怎样更好地把民族民间发展下去,更多的编导们想到了现代舞中很多很好的元素和风格,并及时地融入进去,形成了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精辟观点。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中国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特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其舞蹈文化的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基本内容,承载人类超越自然的属性,且能不断满足人类政治、经济、物质、精神等自身需要,伴随着人类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各地方民间传统舞蹈艺术都是以人体形态动作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并给人们带来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经历过历代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和深度渗透。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文化的特质和传播承载的个性特点。她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舞蹈审美文化的展示,是在意识情感冲动支配下的一种宣泄。其舞蹈文化行为对民族文化的交融、整合及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通过各民族民间色彩纷呈的舞蹈文化,从全方位进行剖析,重视地方传统民间舞蹈传承和保护,无疑是今天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融人民族文化的重要主题。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二)中国地方传统民间舞种创新发展的趋势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总是一定审美意识和审美取向的结晶,有什么样的艺术传统和艺术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唐代张若虚的乐府诗《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其文本的流传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不断启迪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由王伟、李馨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夕阳箫鼓》,从另一角度对这一流传千年的乐府诗进行了当代诠释,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传统舞蹈 或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精神的创新和发扬。更加突出了当代舞蹈家对中国古代诗、乐、舞及中国传统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的重新阐释。扇是舞蹈动作的主要承载者和表现者。无论是扇舞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的象征意义,都具有传统舞蹈虚实相间的美学特征,给人一种“蓄之已久、其没必谏”的视觉冲击。另外,传统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人们的舞蹈形态大多数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生形态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例如,《月牙五更》、《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等,其舞蹈大胆从中国民族生活中取材锐意发展成颇有新意的中国民间舞,在保留传统之余,吸取西洋现代舞技法,融合贯通,深化民间舞的表演层次,确立了一条中国现代民间舞的创作之路,使当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趋势。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以上舞蹈艺术家对各类民间舞蹈作品的革新,其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精神的发扬上,还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渗透的哲学化的思考,它是通过对诗歌的抽象化语言转化成舞蹈的视觉性语言,对民族文化的审美与思考、交融与整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随着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以及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也在不段地发展。它必然会不断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地改进、提高、创新,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它是中国舞蹈攀登艺术高峰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舞蹈 艺术未来的希望。对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文化的研究,我们最好要通过地方传统文化状况的实地考察,宏观的文化认同到微观的创作实践都抓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舞种的“根”元素,把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与优秀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具有深刻内涵的审美对象,以便产生最深沉的审美理念。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三、结语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中国地方传统民间舞蹈作为祖国极其珍贵的“精神植被”,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时流传于一些国家和地域为相对聚居的民族所拥有的原生型舞蹈文化艺术,是宝贵的“非物化”文化遗产。现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我们依然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大体处于自然传衍状态的民族文化遗存。它们有如鲜活的“古文物”,裸现出世界多元文化的“根”。当今,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到人类原始自然特性的积淀、进化的印迹,它们不仅对诸多人文科学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而且也是激发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的源泉。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舞蹈文化的不断融入,使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甚至有个别地区民间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的渐渐淡化。因此对各地区各民族民间舞种进行创新,使传统民间舞蹈恢复活力,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丰富国家艺术宝库,都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XfO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