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对中国古典舞柔韧问题探析

对中国古典舞柔韧问题探析

  • 2010-10-31
  • 未知
  • 互联网

摘 要: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是舞蹈姿态、跳跃技巧、爆

摘 要: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是舞蹈姿态、跳跃技巧、爆发力等一系列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前提。更是跳好中国古典舞的关键。它不但能体现民族性审美的表现力,而且能展现出舞蹈中肢体的律动性和韵味性。通过柔韧性训练的主旨作用,以典雅的舞蹈动作诠释充满情感的中国古典舞,陶冶情操,锤炼感情。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柔韧性 柔韧性训练
  
  舞蹈,一种在人类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发展的生机勃勃的人体艺术。它是以人体的形态为媒介塑造各种形象、模拟生活、传情达意的人体艺术,通过高度的思想概括和抽象的肢体语汇表现作品的主题意境、中心思想及人文情怀。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其动作幅度、舞蹈姿态、技术技巧的难度高,不仅需要学员具有一般性的运动能力,更需要学员全身各部位的柔韧性达到最大程度。中国古典舞的核心是身体的“拧、倾、圆、曲”。只有掌握其核心,表现出的中国古典舞才富有流畅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强、弱、刚、柔、张、弛、畅、顺、拧、倾、翻、闪、展、腾”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特征。以柔韧性为训练的基础才能充分运用和挖掘人体动作的千姿百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肢体表演作用。假如学员身体各部位没有良好的柔韧性,很多技巧和动作呈现不出应有的美感,相应表现的舞蹈语汇就会太肤浅,就难以用身体语言把舞蹈的内容、舞蹈情意传达出来。由此可见,柔韧性在中国古典舞的律动中不是纯粹的动作,而是一种令人享受的艺术语言。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才能在诠释古典舞作品时达到破其形、求其神、自由放纵、豪荡激越的自由境界。
  一、注重柔韧性训练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训练过程中,教员要根据学员的年龄特征,严格遵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动作速度由慢到快、训练次数从少到多渐次递增的循序渐进教学授课原则。
  通常,腿部的柔韧性训练一般采取“压”、“耗”、“撕”、“搬”、“踢”等五种训练方法。“压”、“耗”、“搬”、“踢”四种不借外力,而“撕”则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进行。在柔韧性训练中分别选择了以地面、扶把等方式,进行前、旁、后腿的练习。其中高“耗”前腿、后腿“悬”压等动作练习能较理想地解决前、旁、后腿的柔韧性。在学习中,有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进行针对性、目的性强的舞蹈 训练,因为柔韧性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身体各部位紧密配合。这种借助外力加强身体柔韧性的方法虽然能加速腿部柔韧,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慎用。每个学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然条件和努力程度不同,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要掌握分寸,过量、过猛、不得法都会造成伤病,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遗憾,或者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掌握好训练的尺度至关重要,有效避免伤病。柔韧性训练更强调学员的自觉意识。因此,柔韧性训练注重因材施教原则不容置疑。
  二、柔韧性训练是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前提
  柔韧性训练与古典舞基础训练密不可分,很多古典舞基础训练都离不开身体的柔韧性,如“腿部屈伸和弯直练习、踢腿练习、弹腿练习、控制练习、躯干练习、涮腰练习”等。
  以“腿部屈伸和弯直练习”为例。“腿部屈伸和弯直”练习通过前、旁、后的屈伸动作对腿部肌肉进行力量和柔韧性训练,是所有跳跃动作不可缺少的能力准备,如“弓箭步,移动穿掌扑步、端腿蹲、大幅度移重心动作”都离不开大幅度的屈伸和弯直动作的柔韧动作。
  踢腿练习,如“小踢腿”、“大踢腿”中前、旁、后的90度、180度踢腿”,可增强腿部动作的灵活性及腿部的力量性,加强身体直立的平衡能力,加强腹背肌的能力,从而瞬间形成准确的舞姿造型。若没有良好的柔韧性,很多古典舞基础训练都难以进行,因此,柔韧性训练是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前提。
  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是动作流畅、舞姿优美的基础
  柔韧性训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学员只有具备运用自如的身体柔韧性,才能充分展示作品中舞姿的美感,线条的流畅、情绪的延绵。
  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古典舞基础训练的特殊性分析看,无论是完成舞姿的肢体柔韧性、外旋度、弹跳腾空的高度、舞姿的快速形成还是动作变换所运用到的肢体运动都和身体的柔韧性息息相关。古典舞中对前、旁、后腿部的柔韧性要求相对较高,如“踹燕”、“探海”、“搬紫金冠”腿部舞姿,又如“撕叉跳”、“摆腿跳”、“探海翻身”等腾空技术舞姿,均需要髋关节以下部分具较强的柔韧性,再如“滑叉、扫堂、跳卧鱼”等舞姿旋转和跳跃技巧,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柔韧性。所以,只有身体各部位得到最大程度的柔韧性,身体才能有足够的空间、时间诠释舞蹈作品
  中国古典舞在用力方法上讲究“轻”、“漂”、“快”、“稳”,运动过程的发力时的合力要集中,也就是发力的方向要一致。在中国古典舞中,“跳”呈现了“拧”、“倾”、“翻”、“闪”、“展”、“腾”,即高低对比、层次鲜明,还具有快速凝聚、渐渐延伸的特点,如“射燕跳”、“变身跳”、“摆腿跳”等。这些舞姿动作的完成,需要借助肢体的柔韧性和腰背肌肉的力量,从而在空中形成既有速度和高度,又有准确舞姿的腾空跳跃。所以,在一刹那完成腾空的动作,爆发力是必须具备的。身体腾空并在一瞬间形成准确的舞姿,就需要爆发力的速度快及所需身体各部位的及时配合。可见,柔韧性对于体现古典舞跳跃的轻盈感、技术的完整性和艺术的表现力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
  四、舞台剧目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最终目的
  舞台剧目是中国古典舞训练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以突出艺术形式为表现重点,使基本的技术技巧与身法韵律达到有机的融合,将各个不同又相互关联的因素与环节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表演形式。
  通过柔韧性训练看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身体柔韧性和强有力的肌肉能力有差别,但都是为古典舞的风格性和韵律性服务。舞台剧目将肢体动作柔化于连绵不断的韵律之中,将柔和、舒展、激情等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可以表现出剧目角色的内心情感与优柔典雅的情境,而且可以营造出舞蹈的本体意境……
  比如优秀古典舞蹈剧目《竹梦》就充分地运用了大幅度的搬腿、控制、旋转、跳及地面动作表现出傲竹君子的气概与强烈的情绪渲染。又如优秀的古典舞蹈作品《桔子红了》、《扇舞丹青》也是在极度身体柔韧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种高难度的技术技巧,不论是动作的连续性还是感情的流畅性都表现得精巧干练、快速伶俐、抒情潇洒。
  总之,柔韧性训练改造人体的自然形态,使肢体的柔韧性、动作幅度、爆发力都达到高难度技术技巧、舞台剧目所需达到的要求。为把中国古典舞“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美学意境与中国古典舞身法技术融会贯通,必须尽可能地强化身体的柔韧性,诠释中国古典舞“别具一格”的艺术 魅力。
  
  参考文献:
  [1]舞蹈的基本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8.
  [2]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4]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徐尔充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1.
  [5]徐尔充,欧建平.隆荫培.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6]运动解剖学.人民出版社,1978.9.
  [7]于平著.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8]艺术特征论.汪流.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9]主编江心,徐尔充,隆荫培,苏祖谦.舞蹈知识100问.华乐出版社,2001.7.
 UGH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