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论群众舞蹈表现民俗民风题材的择取
论群众舞蹈表现民俗民风题材的择取
- 2010-09-11
- 未知
- 互联网
[摘 要] 舞蹈中积淀着人类行为的演进和发展的痕迹。面对当前民俗民风为题材的群众舞蹈,创作中存在照葫芦画瓢、脱离群众等各种弊端,我们应该用当代审美的新诠释来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精神,从贴近群众生活、吸取精华、
[摘 要] 舞蹈中积淀着人类行为的演进和发展的痕迹。面对当前民俗民风为题材的群众舞蹈,创作中存在照葫芦画瓢、脱离群众等各种弊端,我们应该用当代审美的新诠释来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精神,从贴近群众生活、吸取精华、加强创新等角度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的民俗民风群众舞蹈作品。
[关键词] 民俗民风 群众舞蹈 时代性自娱性
一、创作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作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所谓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是为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采取的行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以民俗民风为题材的群众舞蹈创作,就是要有民俗民风的原形,在其中进行提炼,结合时代,适合群众心理,符合群众自娱性,并能创出群众的心声,又能为当下群众身心健康的发展所服务的舞蹈创作。既折射人们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反映现实的民情民风。
(一)创作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必须认真实行“三贴近”
新时期,(党中央号召文化工作者要加强作风建设,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群众。)[1] “三贴近”不是一时一事“响应中央号召”的权益之计,而是长期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追求。
笔者创作的少儿舞蹈《龙灯乐了村里娃》就是龙灯里的童年记忆。舞板登龙的日子对童年的我们来说,无异于一场狂欢节,大人们忙着准备摆桌子、端供品,而我和小伙伴们则在门口痴痴地翘首以盼,远处传来隐隐约约锣鼓声和唢呐声,接着便看见路的尽头腾起一股青烟,一个大大的金色龙头从烟雾中猛地探了出来!小伙伴们跳着、叫着,四周围着的人群也有些骚动起来,十几个舞龙人虽然穿着平时的便装,但一个个精神抖擞,踩着锣鼓点,在龙头的引领下,有节奏地上下舞动着龙身,妈妈递给我几柱香,对我说:“快拜一拜!”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只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举着香,向舞过的龙鞠躬行礼,然后大人给舞龙人送上一个红包。当我行完礼,板凳龙也已渐渐远去,只剩下迷漫的青烟和渐渐远去的锣鼓声,如今我已离开了小村,搬进了城市,但想起童年的板凳龙,依然感受到那份童年的快乐,所以有了生活、有了感悟,才会有创作欲望和激情,从而让我激发了创作这个少儿舞蹈的动机。
群众舞蹈工作领域,就像波澜壮阔、浩瀚无边的大海,这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作为真正群众舞蹈工作者要身在基层,扎根群众,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践“三贴近”已具备优越的工作环境,要尽心去触摸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和灵感。
(二)创作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要进行认真的剖析,取之精华,保留个性
创作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必须挖掘其精髓,创出新意,舞出时代美感, 为群众自娱性服务。有一位著名的民俗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民俗现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并不断地加以修缮,丰富而发展过来的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份,它深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足迹,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2]”我们发现,有许多群众舞蹈的创作和传承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进行的,通过人体规律性动作,体现民俗事象的意图和目的,因而群众舞蹈动作中必须保存着民俗事象的烙印,并不断受到民俗文化内涵的影响和制约。另外,民俗民风事象既为舞蹈 传承提供了特定的时空环境,它也凭借舞蹈生动的形象保存着民俗民风的原有文化内涵和功能。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还有文化的差异,民俗民风的东西虽然也表现了当时历史民族的民俗习惯,社会风貌和民族特性,但是,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病去灾、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宗教祭祀活动。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曾说过“编排民间舞蹈要去提炼它,而不是改编它。要做到‘去酸,免甜,避杂。’‘去酸’:就是摒弃那些酸溜溜的、做作的东西;‘免甜’:就是不要搞得太甜美,唯美到腻味;‘避杂’:就是要把民间原始的、杂乱无章的东西整理好。”所以,我们的群众舞蹈需要取材于民间的民俗民风题材的话,必须好好解剖它。
二、创新民俗民风题材舞蹈
1、创新
舞蹈家杨丽萍曾说:“真正的艺术家要用和常人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样的一棵树、一堆火、一湖水,在她的眼光中变得有艺术生命力了。透过事物看本质,在她扎根于丰富多彩的云南西藏民族文化中,创作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如《两棵树》《雀之灵》《月光》还有原生态歌舞乐《云南映象》《藏谜》,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云南映象》的成功得益于当地对本土少数民族舞蹈发掘、整理的多年积累。广西舞蹈界老前辈金涛老师说:(杨丽萍非常聪明,她把原生态舞蹈进行梳理、整合、规范,保留原有的动律、动作组合、风格和生态环境特点,不刻意以现代理念诠释,使这些舞蹈非常新颖、质朴,风格浓郁、独特旖旎而简单清晰。)[3]使《云南映象》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国际巡展中倍受关注和欢迎。
2、具有群众自娱性
表现群众舞蹈是人们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是主体的自我文化实践活动,它是以适应社会群众文化心理结构为前提。所以,表现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丰腴的民族土壤上辛勤耕耘,使之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
在浙江广场文艺演出中老年舞蹈占70%以上,其舞种风格各异、形式多样,而这些舞蹈大多广泛流传于社会。老年朋友热衷于群众舞蹈多以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为主导动机。
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一定要在体现群众自娱自乐的前提下进行。比如:滚灯,属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杭州市余杭区,尤其是临平、翁梅一带,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吉祥之物,以求风调雨颇,国泰民安;一直把它作为一种健身之宝,以此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直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之器, 以此自娱自乐,欢度佳节。余杭滚灯”被省文化部门选中,参加在我省举行的全国第六次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浙江“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在“余杭滚灯”中糅合了大量优美的舞蹈 动作,使“余杭滚灯”走上了舞台,余杭区把它列为了区级特色文化。在98余杭特色文化年中,全市50%以上的镇(乡)建立了滚灯队,达400余人。这里不免看出成功的民俗民风题材群众舞蹈诀窍有二:一是运用群众舞蹈永不脱离社会化统一感应力这个根基;二是调整了艺术传达与接受过程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之间的情感共鸣。否则,为什么有些传统艺术会使今天的观众感到厌倦?为什么很多观众在欣赏西方芭蕾舞时会有困惑与不适之感?这除了接受心理的不同之外,还在于这种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由不同的文化传统钳制的结果。因此,创作民俗民风题材的群众舞蹈要面向观众,为群众自娱性服务,批判地吸收、大胆地创新。
【参考文献】
[1] 邱雪莲:《坚持“三贴近” 讴歌新时代》,中国作家网
[2] 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99.4
[3] 雨歌:《面对<云南映象>反思广西民族舞蹈》,新桂网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