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对舞蹈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对舞蹈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 2011-06-05
- 肖澄宇
- 黄河之声
——以广东舞蹈《鱼龙舞》为例文/肖澄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八百多年前,著名词人辛弃疾,运用如此美妙的句子描写了元宵花灯节以及潮州民俗文化
——以广东舞蹈《鱼龙舞》为例文/肖澄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八百多年前,著名词人辛弃疾,运用如此美妙的句子描写了元宵花灯节以及潮州民俗文化巡游盛况。在这首词里,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盛大场面,载歌载舞,好一番热闹的场景。鱼龙舞,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7年)怀集地区的凤岗龙凤村、怀城地区的富杨等地一种带有地域性特征舞蹈形式,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吸收而来,而且世代传承不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艺术。通常由14个人参与演出,伴奏音乐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配有吹奏乐等,是一种优秀的地方传统保留节目。这种保留节目不单单是在民间演出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并且在舞台上也是深受专业观众的喜爱。如由笔者所在的广东省肇庆市歌舞团编导、广东省肇庆市职业技术学院承演的舞蹈节目《鱼龙舞》曾在第六届荷花奖舞蹈大赛中独树一帜,并给评委及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分析,笔者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性。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融入地域性民族文化元素以及借鉴本土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瑰宝,始终是创编者的突破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广东地区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价值,也可以起到保护和传承该地域的民族文化,使之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来欣赏、来认识、来借鉴。通过编排地方性民族舞蹈,笔者也看到了地域性民族文化对舞蹈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找寻到其中的切入口,理清其中的脉络,将是未来舞蹈编导者发掘民间文化价值的重要出发点。1、田野考察的重要性我国民间舞蹈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如何保护和发展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是一个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从采集传承方式切入,试图通过对比各种保留思路,与此同时,运用现代人的观念和审美去进行再度创作,既不失其中的原汁原味之性,也可以提升其传承的价值。于是作为田野考察,就变得尤为重要。鱼龙舞,作为广东地区传统的舞蹈节目形式,从原始形态到现今搬上舞台的样式,已经成为为观众所接受的一种典型性的舞蹈节目。在创编该节目时,笔者注重其原始性,因为其从清代道光年间,就已经活跃在潮汕地域。从田野考察出发,深入该地区去考察该地域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也许这样,才起到了田野考察的作用,达到了保护和传承的效果。就目前,笔者看到的许多的民族民间文化,大多数好似无法跟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相融合,毕竟时代不同,观念相异。那么,如何在借鉴原始民间文化原素的同时,糅杂艺术构思的独特性,将左右着该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舞蹈不受到语言文字的局限,更多地是从舞蹈者的动作中跟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构思的独特性的第一要点就是,如何从舞蹈动作去挖掘其新颖性。可以从舞者的表情、舞蹈的节奏、舞台的渲染出发,去营造一个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一种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效果。再次,也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入手,是否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去通过整体氛围的建立,让整个舞蹈立体性再现出来,撇开单一的舞蹈动作的叙述,以及夸大的表现形式的呆板性,使背景音乐更好地辅助,融合在一起。最后,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其它姊妹艺术加以汇入等方面。不管怎样,因为时代需要创新,同时民族民间文化需要发展,当然不会去剔除其中的精华部分,而是如何让其中的价值扩大话的保存下来才是最为关键的。2、编导创作的寓意性由于受各地域的自然、社会、风俗、习惯等条件的影响,民间舞蹈在舞蹈语汇、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形成了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表现手段灵活、语汇朴实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那么,如何通过编导创作的再次加工,使其更加灵活地再现其中的丰富内容,将是一个不错的课题。寓意性的指出,是让笔者更加贴切地体会舞蹈形式中的表达内容,更加容易找到其中的原始价值。鱼龙舞,笔者通过代表古代图腾文化的鱼和龙,来表现繁华的社会场景和富庶的人民生活,再加以翻天的锣鼓伴奏,以及震耳的配乐烘托,一幅热闹的场面就浮现在笔者眼前,再通过其中舞蹈动作的寓意表达,以及服饰、舞蹈队形等诸多因素,都无不在寓意着。因此,作为编导创作者,更加需要关注的其中内容的表达方式。综上所述,舞蹈作品汇入本土文化,不仅对于未来的舞蹈编导者继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增强舞蹈编导者的民族精神,提高艺术鉴赏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继承只是前提和基础,发展和创新才是必然趋势。 (广东省肇庆市歌舞团)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