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我演出过的的满族舞蹈

我演出过的的满族舞蹈

  • 2011-06-05
  • 庄广明
  • 黄河之声

文/庄广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开始落实少数民族政策,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满族自治地区,由此掀起了一场挖掘、整理、创编、演出满族舞蹈的热潮。这期间各省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使全国文艺舞台

文/庄广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中央开始落实少数民族政策,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满族自治地区,由此掀起了一场挖掘、整理、创编、演出满族舞蹈的热潮。这期间各省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使全国文艺舞台上出现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繁荣景象,其中满族舞蹈第一次走上了首都的文艺舞台,绽放出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一、《莽势空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80年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在北京举行了建国以来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辽宁代表团组织了满族舞蹈《莽势空齐》、《依姆钦玛克辛》、《响板腰铃》等满族舞蹈晋京展演。其中《莽势空齐》荣获“优秀节目奖”,并在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汇报演出。之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姹紫嫣红》,记录了此次盛会。此片在全国放映引起了少数民族同胞拍手称快。满族同胞致电国家民委称:“一个节目振奋了一个民族”。 我在《莽势空齐》中领舞,个人的三十二个“横飞燕”技巧获得阵阵掌声,令我终生难忘。由马景星编导,刘晶作曲,丹东市歌舞团演出的《莽势空齐》,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满族舞蹈。著名舞蹈评论家苏祖谦发表评论《为中华舞坛添锦增绣》中指出:“大幕启处,舞台上显现出数排满族青年男女的剪影。女婷立于后,男侧卧于前,高姿低势,优美矫健!他们迅速地变换着各种动作、场面和队形。有时手臂轮番由上而下环绕于胸前,有时一手举过额上,一手反背于身后蹲腿转身,这样的姿态动势反复出现在立姿、卧式行进、跳跃之间。在时轻时重、有缓有急的鼓点伴奏之下,他们左右上下盘旋作势。……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满族舞蹈,……让我们为祖国舞坛新绽放的满族舞蹈之花而欢呼吧!”署名绿江的评论写出:“金风吹响了空齐曲”——喜看满族舞蹈《莽势空齐》的报道,称:“舞蹈动作再现了古时莽势舞蹈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的形象,色彩鲜明,舞姿矫健,特点突出。展现了满族人民粗犷、骠悍、豪放、泼辣的性格。整个舞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舞汇精炼、特点鲜明.像一首美丽抒情的诗歌,脍炙人口,它尽情抒发了满族青年欢乐喜悦的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今天在首都舞台,我们有机会看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满族民间舞蹈《莽势空齐》,心情激荡欣喜满怀。‘马闲秋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势空齐曲,消遥二十年。’这是清代杨宾在康熙年间,去东北宁古塔探父时,观满族民族舞‘莽势空齐’后所吟之诗。”署名王絮的评论是《满族新花蓓蕾初绽》,他在评论中指出:“编导马景星和作曲刘靖等同志,根据历史记载和实地踏勘挖掘所得,比较完整地整理出八个基本舞蹈语汇,加以艺术创造,使《莽势空齐》这一久已失传、绝迹的古老的满族舞蹈得以恢复,并以其独特的风格色彩,引人注目地再现在今天的文艺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满族音乐舞蹈这朵含苞待放的新花,在祖国繁花似锦的百花园里蓓蕾初绽,并使我们满怀信心期待这朵新花开得更艳更美,溢出更诱人的芳香。”(以上文章摘自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会办公室的“会刊”)大会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先生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对满族的舞蹈创作演出进行了专题研讨。有的专家指出:“莽势空齐”的创作、演出是满族舞蹈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我领舞演出的《莽式空齐》获得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并在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我在其中的三十二个“横飞燕”特技获得阵阵掌声,在电影《姹紫嫣红》中有精彩的镜头,这都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二、我在《满族诗画》的演出1987年由辽宁省丹东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风情歌舞《满族诗画》在沈阳、深圳等地演出,吸引了一些港台的专家学者前往观看演出。为了搞好这一剧目的创作“几位作者多次奔波在东北偏远满族集居地区,搜集音乐舞蹈素材,向老艺人请教,并在满族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指导下,查阅大量文史资料。《满族诗画》试图通过满族的音乐、舞蹈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反映满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和他们的精神风貌”。我在其中几个舞蹈中扮演重要角色。下面介绍一下节目内容:序:满族起源1、曼珠花舞2、长白仙女第一部分:劳作生息1、放木排2、狩猎归来3、织 网4、莽势空齐第二部分:八旗军威1、刲牛祭纛2、武士出征3、摇篮曲4、冰蹊舞5、葬 礼第三部分:民俗民风1、托里舞2、情 歌3、杨烈舞4、荷花龙灯《满族诗画》创作组织编导:马景星 严红纪 李玉顺作曲:刘 靖 李长胜舞美设计:齐牧冬 胡青 纪仁谦 刘小舟三、我在满族歌舞剧《神鼓》中扮演重要角色1984年辽宁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丹东歌舞团演出大型满族神话歌舞剧《神鼓》荣获本届艺术节金奖。这是一部根据著名满族民间传说《尼山萨满》改编的歌舞剧。此传说的文本是在1908年齐齐哈尔附近找到的世界上第一本满文《尼山萨满》手抄本,此人是俄国的A·B·戈列宾尼科夫。前苏联学者M、沃尔科娃于1961年在国际上第一次公布了《尼山萨满》传说。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翻译出版,迄今已有俄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朝鲜文、日文、汉文等译本流传。《尼山萨满》传说不僅在满族人民中间流传,而且在其他东北少数民族中也有流传。达斡尔族的《尼桑萨满》传说、赫哲族的《一新萨满》传说、鄂温克族的《民桑萨满》传说以及鄂伦春族的《万能的萨满—思都利萨满》的传说,都是类似的传说。我在剧中扮演部落长穆昆达的儿子,他的灵魂被魔鬼掠去,尼山萨满不顾个人安危经历千难万险,下地狱将他的灵魂挽救回人间全家团圆。表现了人间大爱可以驱逐一切妖魔鬼怪和苦难,幸福安康是人类普遍的诉求。我演出的几部舞蹈为满族舞蹈的创作发展做出一定贡献,今后还要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再立新功。参考文献:[1] 姚泳全著《舞蹈表演艺术》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丹东市振兴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