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沁源秧歌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沁源秧歌的发展与现状

  • 2011-06-05
  • 王小林
  • 黄河之声

文/王小林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沁源当地人又称之为“圪圈圈秧歌”。是一种自编自演,流行于山西长治市、沁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歌舞。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生活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

文/王小林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沁源当地人又称之为“圪圈圈秧歌”。是一种自编自演,流行于山西长治市、沁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歌舞。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生活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和表达人民生活,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沁源秧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本文将从沁源秧歌历史渊源、发展与现状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说起秧歌的渊源,《辞海·艺术分册》做了诠释:“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我国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其名称均因流行地区而得名。如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祁太秧歌、襄武秧歌、霍州秧歌等等。沁源秧歌也不例外。沁源秧歌产生于晚明时期,兴盛于清代。但那时还不叫“秧歌”,而叫“小调”。原是放羊人的歌,后来通过不断地演变,带有了舞蹈,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每年春节时表演的秧歌。但最初的活动形式是不分男女,表演者伴以腰鼓的说唱。辛亥革命前后,这种就地歌舞说唱的“打疙圈”形式有所发展,吸收了中路梆子某些表演特长,音乐上有了文武场面,表演上增加了化妆,剧目也有了成型的剧本,如《三连襟拜寿》、《小尼姑出家》、《张生戏鸳鸯》、《碾糕面》、《收草帽》等。由于它的声腔全是来自于沁源民歌,因此音乐属于曲牌体。无论戏曲、秧歌,还是曲艺、鼓乐,它的源头都来自于民歌,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沁源是有名的“民歌之乡”,沁源民歌为何如此之多?这无疑和历史上这里的群众相对贫困、农耕、自给的山林生活有关。往昔的沁源山区,是比较封闭的,封闭的环境孕育和产生了地方特色文化,同时又可以使这种特色文化长期地得以保存。沁源位于长治、晋中、临汾三个地区的交汇处,同时又是河南、河北、山东贫民逃难迁居较多的地方。大量的外地移民迁来沁源,也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这些习俗和文化又与当地的习俗文化融合起来。也正是这种融合,形成了沁源多姿多彩的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沁源秧歌有很多的曲调,它们有一部分来源于周边地、县,但又与沁源的基调揉合,在传唱中形成了基本风韵一致的各种旋律的优美民歌。而优美丰富的曲调,有利于表达人们不同处境的心情和情感。丰富多彩优美的民歌演唱,又与祭祀、舞蹈、鼓乐等相结合,形成了社火、花鼓、观灯、扭秧歌等多样艺术的演唱形式,丰富了农村的文化艺术生活。“山歌恰似穷乡好”。优美动听的沁源民歌,是沁源历史文化艺术传承下来的一束独特的精良的艺术之花。它不仅在山西自成一派,在全国也享有盛誉。如沁源民歌《梳妆台》:一更子里(来)梳妆台∕从头上取下金凤钗∕将金钗插在了窗台上∕耳忽听情郎哥哥走进奴房来∕情郎哥哥你坐下∕双手给你捧杯茶∕小妹妹敬你茶一杯∕有两句知心话儿记在心……∕曲调优美、委婉、动听,至今仍是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沁源民歌。我国著名的青年歌唱家谭晶,就曾把它唱到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还有《游河弯》、《一枝花》、《开花调》、《观灯》等等,有的曲调明快,宜于表现豪放、爽朗的情感;有的则长于表达委婉曲折的情绪,更有许多优美的情歌,表达了青年男女相恋相思的情调。沁源是一个民歌的海洋。沁源人爱唱歌,民歌小调很多。也有民歌来唱这种现象的:歌词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扁担肩上磨,担的都是歌”。民歌就像是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现今保存下来的沁源民歌到底有多少?虽没有精确地统计,但经过整理的至少有500首以上。沁源秧歌的正式成型,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沁源民歌和民间舞蹈发展而成的。1942年,日军侵占沁源县城,抗日政府将流散到山里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难民剧团,后改名“绿茵剧团”,利用沁源民歌、小调编演了《回头看》、《虎孩翻身》、《挖穷根》、《难过年》、《双转意》等新秧歌剧,把“圪圈圈秧歌”搬上了舞台,宣传抗日,教育群众,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从此声名外传,誉满太岳。秧歌剧的活动从此逐渐普及起来,群众把它称之为“沁源秧歌”,“绿茵剧团”也被称为“沁源秧歌剧团”。至今该县剧团仍保持着演秧歌剧的传统。二、火红热烈山丹花沁源秧歌作为独特的文艺形式,犹如太岳山区火红的山丹丹花,至今仍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每年的节庆活动,特别是每年春节“闹红火”时,各个村庄组织的秧歌班,不仅要在本村走街串院演出,还要与外村的秧歌班互相交流演出,这样的活动,一直闹到“二月二,龙抬头”。秧歌队一般以村为单位,一般是十几人,几十人,上百人不等。班主有个响亮的称号——“挑高”,通常由本村最有艺术才华和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沁源秧歌,是民歌小调演唱的散板秧歌和花鼓秧歌,是融词、舞、曲一体的民间艺术,属曲牌体。表演形式,一种是由一个扮丑妆老头的鼓手扇苕帚,附和鼓手逗趣扭唱;四个以上成双数的彩女,手鼓旋子(小锣)随着鼓点或歌或舞。这是花鼓秧歌。另外一种是散板秧歌,有秧歌队的领头“挑高”,亦叫“伞头”,一手撑彩伞,指挥行进方向和队形变换,一手摇“环铃”,亦称“虎衬子”或“铁环”,示意曲目的起止和安排演员上下场。他还要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出口成章,即兴编词,演唱吉庆祝福之类的歌词。秧歌队随着鼓点以“走8字”、“套剪子股”、“蛇退皮”等舞蹈形式走场,队形变成一个圆圈后,可集体演唱,故民间也叫“圪圈圈秧歌”。沁源秧歌虽然曲调比较简单,但真切感人,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在表演形式上,可在田间地头、庭院、广场演唱,还可以一曲贯穿或曲与曲联缀,演出小、中、大型舞台剧。沁源秧歌形式短小活泼,表演自然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200多个曲调中,经常演唱的有40多种,如《卖芫荽》、《观灯》、《小二姐梦梦》、《开花调》、梳妆台》、《卖樱桃》等。这些曲调具有不同的性能,如《卖芫荽》、曲调明快,宜于表现豪放、爽朗的情感;《大哭妻》则长于表达悲愤的情绪;大小《观灯》,曲调欢快,善于表达高兴喜悦的心情。沁源秧歌的音乐属多调式民歌体。它多姿多彩,风格浓郁,旋律优美。曲调有四句式、三句式、二句式等,以四句式的最多。如《平调》、《摸牌》、《卖芫荽》、《梳妆台》、《送行》、《撒金钱》等;三句式的如《卖樱桃》《掐蒜苔》、《三换》、《绣荷包》、《顶灯》等;二句式的比较少。另外,还有属于散板形式的,如《大哭妻》等。从前乐句或乐段之间并无过门,只是在每四句之间用打击乐衔接。后来经戏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在乐句或乐段间又增加了一些伴奏过门。沁源秧歌原来只有打击乐,搬上舞台后,才加进了弦乐,用的是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等。近些年来,经过不断改进,又加进了扬琴、琵琶、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小号、圆号等乐器。打击乐则用板鼓、小锣、大锣、镲等,逐渐完善了一个独立剧种伴奏的需要。沁源秧歌直接来自民间歌舞,在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化的动作,它生动活泼,朴实自然,具有边歌边舞的特点,它不但能演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古装戏,而且更善于演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沁源秧歌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爱情、喜庆、时政等,也有反映历史故事、风物传说和其他内容的。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或悲或喜,或叙述或抒情,都非常细腻,真切而又感人。被统称秧歌的民歌与小调,其唱词以方言为主,淳朴通俗,合辙押韵,易记易传。五、七、十字句和长短句兼有。虚词衬字多以‘呦嗬’、‘呦嚎’、‘嗬嗬’、‘嚎嚎’、‘呀哈’等最多。其唱腔旋律起伏较大,七度、八度、大跳极为常见。这种调子与各种节奏相结合,形成了既粗犷、豪物、高亢,又细腻委婉、流畅动听的风格与特色。现在,沁源秧歌这一民间歌舞,已为沁源当地和长治市许多县区,节日演唱和游行的必演节目。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三、兴盛中的思索沁源县,是国家文化部2004年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县”。2009年,该县又被确定为山西省唯一的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县。近些年来,沁源县为沁源秧歌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经过研究、探讨,整理和创作出了一批沁源秧歌,出版了书刊和音响制品;举办了数届沁源秧歌大赛,推出了一批批秧歌歌手,为沁源秧歌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更为可喜的,是沁源秧歌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沁源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强对传统的挖掘保护,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工作走出以条跨越式的发展之路。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当代戏剧呈现出日渐式微的趋势,尤其是地方戏曲,已经到了濒临消亡的边缘。沁源秧歌面临的形式虽然较好,却仍有待于对它进一步的挖掘、扶持和培植。在对沁源秧歌的调查中,我认为当下的问题,首先是现代青年对沁源秧歌了解不够,缺乏感情,沁源秧歌面临着断代的危险。沁源秧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第二是一些老艺人随着年事的增高,人死歌亡的现象不断出现。据老文艺工作者回忆,沁源秧歌300多个曲调,现在仅存的不足200种,不少歌有的是有曲无词,有的是有词无曲,有的词曲歌都没有了。沁源秧歌很多曲调消逝,都被历史遗忘了。“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术”,往往是地方戏曲最心痛的事。因此加强挖掘、搜集、整理的“抢救工作”,必须提上日程,刻不容缓;第三是现金人们唱的沁源秧歌,大多是将方言改为普通话,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地方性,其音韵也按现代唱法,沁源秧歌已失去了它的山乡土味,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我真诚的希望,沁源秧歌在这块生长和繁育它的土地上,老树更加花繁叶茂,并有更多、更好的新苗破土而出,反映新时代,歌唱新生活,让沁源秧歌这朵奇葩,开遍中国,唱响世界。 (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