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超视角下的编导艺术新形象与责任
浅谈超视角下的编导艺术新形象与责任
- 2011-01-25
- 任汉东
- 黄河之声
文/任汉东舞蹈编导艺术的精神价值是珍贵的、神奇的、它超越时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染人,给人以美的享受。编导艺术是艺术界人士和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对于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人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文/任汉东舞蹈编导艺术的精神价值是珍贵的、神奇的、它超越时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感染人,给人以美的享受。编导艺术是艺术界人士和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对于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人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他们从历史与现代的艺术长河中,全面、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历史变迁,以及独具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奠定了编导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基石和导向地位。时至今日,中国当代优秀的编导艺术家们依然和着时代的节奏,勇敢而坚韧地跋涉在承传、探索与创新的征程中,在喝彩与冷落中坚守着一方净土,默默耕耘,创作出一件件艺术精品,使艺术园地百花争艳。所以对编导艺术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与感受。来提示编导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历史意义。取信历史,关照现实,虚实交错,张扬人性,面向大众的美学原则,这是作为一个编导必具的崇高职责。我们倡导创新,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笔者是一名在群众文化艺术战线做编导工作的,我竭诚对任何一种表演艺术都要追求一种新的形式,新的结构,新的风格,巧妙采用虚实交错的艺术手法,从刻画人物心理矛盾入手,不仅把整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以焕然一新的新创意,新亮点,新高度亮相观众,观众称赞好看好听,意味深长,令人回味,这无疑是每一位编导值得欣慰的事。艺术的实质是虚构真实,而非现实生活的翻版。在我看来,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戏曲、舞剧等艺术,都是编导表演艺术的体裁,虽有巨大的差异,也有本质上的相通。中国的表演艺术源源流长,从艺术性的成熟程度来说,远远超过世界一流水平。目前的媒体操作现象多,明星私生活多,分析研究编导艺术少,一些报道评论不是结构式的而感受式的,仅仅作现象的描述,这是不准确。中国的编导艺术市场将昭示着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方向。巨大的表演艺术市场,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编导一定会催生优秀之作。比如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楼梦》、舞剧《丝路花雨》、《黄河儿女情》,从这些艺术精品中,编导们以诗性的力量超越庸常现实,闪耀中国艺术胆识与勇气,充分显示出编导的思想深度,艺术品位和驾驭艺术的掌握能力。正是这样一批拥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原创精神的编导们,让艺术的时空意象表现植根于精心构造的理想世界。找到了中国艺术传统与现代艺术观念相融合的全新载体,展现了迈向新世纪编导艺术的异彩霞光。当今的舞蹈艺术其内容之宽泛,表现之各异,尤其是个性之鲜明,都是新中国成立五十余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如果说中国舞蹈艺术是一个梦想,那么编导就是要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实现艺术的理想境界。展示艺术的精神景观,凸现人物形象灵魂中的独特之处。时代有古今之别,文化有新旧之分,然而,今天从古代而来,新的由旧的而生,传统是无法割断的,它是编导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剧情进展到人物塑造,编导设计精美的舞台语言,呈现出意与剧和谐结合的艺术场景。客观地说,面对开放世界的编导领域,既面临挑战,既面临走出来同化的微生机。不防让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国当代舞蹈、舞剧创作,大多编导手中的作品很少涉及到现实题材,然而不少编导试图运用历史题材,民间神化传统的故事,以对现实发生影响,这种努力的收效从总体上说比较微弱,编导的初衷往往并未实现。还有的编导编出来的东西,人们看不出是舞蹈表演还是哑剧表演分不清,唯一能看清的一点,无论是历史体材还是现实题材、总有表现男女悲、欢、离、合地一对生死之恋戏。你想从中找到人民创作历史的思想闪亮处很难。舞蹈语汇的平庸也是当今舞剧、舞蹈创作平庸最难医治的一种病态。剧中无戏,舞中无根,缺乏艺术个性,编导只着眼于舞蹈场面、舞蹈色彩、舞蹈技巧,为舞而舞,生编硬奏地一些距离剧情,人物较远杂技表演性的舞蹈,相反失去舞蹈的意义和存在必要性。当下我们的舞蹈编导不仅应在历史的层面把握 表现历史,同时要把握创新现代与未来舞蹈历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舞蹈编导从自我的文化高度与思想,艺术水平的提升,敢于攀登舞蹈“经典”高峰,才能在中国舞蹈创新艺术建设中做出历史性与现代的超越。作为编导编故事、讲故事、导故事都必须懂得故事所必备的元素,那就是不要随心所欲地掺杂编导种种不耐人寻味的设置,永远也难走出编导落入俗套的简单化、模式化的死胡通。大型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演成功,向我们编导们提出了新时期现代题材,特别是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面向大众的美学原则。编导赵明用肢体灵魂塑造了潘冬子的革命浪漫主义,让现今的人们步入潘冬子那颗向往美好的童心世界。从潘冬子身上我们没有看见豪华的包装,却让人觉得有品味非常耐看。舞剧《闪闪的红星》是一个非常难驾驭的题材,而编导采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将故事简化成潘冬子的“红星之梦”从一个普通孩子变为一名机智勇敢的红军小战士的有趣故事。整个故事围绕冬子展开,以点串线直奔主题,编导这种直接手法的运用,使舞台空间获得极大想象力和新鲜感,同时营造出强烈的舞蹈效果,使演员与演员之间,冬子与观众之间充满了那种现场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舞蹈语汇也得到了有效的变化和重塑。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变化,各种艺术门类的文化都程度不同地赋予新的内涵与活力,要求每一种表演艺术必须对编导进行积极的探讨与整合。在这方面《闪闪的红星》为我们的编导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为我们的编导引发了一个新的启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对人文、人性化认真地去关注和思考。人民群众是评价艺术的主人,也是艺术家永远的服务对象。小到一个舞蹈,大到一部舞剧,他的独特审美价值和艺术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榜样,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精神成长的走向。成功的编导总是以其巧妙构思吸引观众,使得观众情不自禁地置身于剧的情节中。为了升华故事,编导艺术家们妙设各种手段,用以构筑全剧的结构。打造具有剧本精深,编导精湛,表演精彩的艺术精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我们编导不懈的艺术追求。编导在如何运用技巧一定要有研究、有选择、有理由地慎重使用。在技巧的运用上编导张继刚是严肃负责的,如他编导的作品《黄土黄》、《一个扭秧歌的人》、《解放》技巧完全彻底地服从与舞蹈,不是在玩弄几个技巧动作吓唬人。在张继刚的舞蹈中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安排,也有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和浪漫气质,诗的意境和粗犷豪放、浓烈以及凝重沉郁,抒情的风格,因此特别强调突出编导艺术的特征,突出张继刚舞蹈艺术特色,去追求一个符合现代观众对舞蹈的审美需求。张继刚编创的舞蹈之所以吸引观众看下去,其根本就是舞蹈的形象与观众心灵的感应产生了巨大的连接力,它吸收着观众的心与求美心理,共同构成了观众注意力的深入。编导任务最终要完成真正的塑造,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要有意志和情感的教育,美和艺术的教育,使自己的意志和情感亦得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对于每个严肃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编导艺术家们来说,应该说是不算过分,俗话说,精雕细刻才出好作品。当今编导圈内存在的问题不少,比如在一些编导身上还走不出金钱的误区和心态的误区,但最大令人担忧的是编导艺术家们在把握时代,表现现实方面不仅力不从心,而且无意下大力深化打磨,这一观念现象,还缺乏足够的警惕。谈到的现象,似乎有泼水降温之意,听来也有些耸人听闻,但笔者的目的无非一个,希望我们的编导艺术家们对创作量的繁荣能相应地带来质的提升。全心全意地向观众提供具有时代感高度和丰富思想含金量的高质量的艺术产品,真正把现代电影、电视剧、戏剧、歌剧、舞剧等艺术事业的水准推进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笔者发现,在一些编导对走出模式化的创作理念上,极少有目光关注艺术创作的如何,所以只好把艺术创作注意力放在为成名而编、为获奖而导,一切光怪陆离的幻想都进入了编导们的视线。编出的东西不成样,导出的玩艺不能看,一切把观众都剔除在外了。无可否认,编导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对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来说显然很重要,因为编导对一切民族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反映该民族最深刻的灵魂精神,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则是凝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上。当前,我们的编导艺术家们都在苦苦地思索着如何走出艺术模式化的阴影,如何建立自己的“中华民族编导流派”,如何走向“后传统”,我们的第五代第六代编导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继承我们悠久的文化艺术,而对人生,对社会的终级关怀思考恰恰是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如果我们只继其形而不继其髓又何能走向“后传统”建立“中华民族编导新的艺术流派”呢?中国的编导以整体姿态进军艺术市场,这种情景实属难得。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锻造编导艺术市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依然坎坷而漫长。重要的是,坚冰已打破,航道即将开启,我们将共同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创作伴随着编导市场的繁荣,一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并驾齐驱春色与共。我再一次就“中国编导艺术家们,在继承我们民族的根的时候,别忘了把目光投向你的人民,你的那片深情土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编导存在的使命是什么,是留住那些真实美好的事件本身,并且真实的反映人性对生命的阐释,编导艺术说到底是一个表现内容的总设计师,脱离了精心设计艺术表现力的基本意义就会一钱不值。我们的编导必须坚定走近表现真理,追求正义,完善人性,这才是编导的本质。有幸引领风气之先,既是职责使然,又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工作。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编导艺术市场的实力,因为,她与未来和希望同在。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