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取精用宏 推陈出新

取精用宏 推陈出新

  • 2011-01-25
  • 赵 萌
  • 黄河之声

——论“学院派民间舞”的继承与发展文/赵 萌引言谈起“学院派民间舞”,不少人都会撇嘴摇头,甚至不需多虑就可道出它的所谓弊端,倘若将“学院派民间舞”比作孩子,“原生态民间舞”比作母亲,那么这孩子似乎对母亲

——论“学院派民间舞”的继承与发展文/赵 萌引言谈起“学院派民间舞”,不少人都会撇嘴摇头,甚至不需多虑就可道出它的所谓弊端,倘若将“学院派民间舞”比作孩子,“原生态民间舞”比作母亲,那么这孩子似乎对母亲做了诸多让人不解的事:它的脸越长越不像母亲,性格越来越叛逆,“不敬”、“不孝”、“不逊”的它不是在维护自己的母亲,而是在想方设法地脱离她,抛弃她。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却不能成为全部的事实。自八十年代起,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舞从田间地头、广场街巷跳到了舞蹈学校的教室,成为舞蹈学生学习舞蹈的专业必修课程,到今天算来不过区区二十几年,这与整个舞蹈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相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它的时间太短了,但是即便是这样,它的发展依然有目共睹。泱泱中华有多少民族民间舞存在,若用一组数字表明恐怕也仅仅是一个概数。作为专业舞蹈工作者,发掘整理民间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于是舞蹈界的前辈们经过不断的采风、学习,提炼出了以“汉、藏、蒙、维、朝”五个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诞生了“元素教学法” 这个舞蹈教育中最具冲击力的“飙柄之举”。提起“学院派”,代表的就是严谨和专业,因为会有人专门从事细致的研究,但并不代表“学院派”就完全正确,就没有纰漏。就像任何事都有两面一样,“学院派”也有负面。一、教育与“学院派民间舞”曾经有这么一段对话,老师对学生说:“你想想大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学生却说“我想不出来。”看似笑语的对话,却将学院派的“自傲”赤裸裸地表露出来。现在的学生们更多的是面对舞蹈教室里的三面墙、一面镜子跳舞,向窗外望去也是人工制造的冰冷水泥钢筋世界,这样的一副情景如何想出茫茫草原,甚至是蓝天白云下的茫茫草原?“学院派”的老师从自己老师那里学来舞蹈,教给自己的学生,学生又将这些舞蹈教给下一批学生,一传十、十传百,教着教着就成了“恶性循环”,当然这里绝不是指教的不对,而是说每个人对于作品都有自己的诠释,一批批如此往复下去难免让人模糊这些舞蹈最本初的样子,因此从这一角度上,可以说最早的“学院派民间舞”似乎就是提炼后与个人个性化加工后的产物。“学院派民间舞”是从大俗中走出的专业,走到今天可谓之“大雅”了,但民间舞始终是民间舞,不管是把它冠以“学院派”或是其他什么派,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学院派”是代表专业的,这显而易见,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也应包括教舞者、学舞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专业,因此,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应尽可能地到地方上去,到民族民间舞的原驻地去进行实地调查、实地研究,继续发掘、整理已经纳入或者还未纳入教材的民间舞,这样经过再三提炼之后的结果会较之前的更加充实,当然不知不觉中也促进了其发展。要把所有的民间舞全部纳入课堂是不太现实的,这就更说明了现有教材与教学法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因此作为专业从事民间舞的教师与学生,有义务也有权利踏着前辈们的足迹深入民间、深入实地,了解事实、掌握事实。如果每一批老师、学生都可以这样做,那么相信“学院派民间舞”就会不停脚地发展、充实。这样一来,“一成不变”或“故步自封”就会远离这个“生长发育”中的“孩子”。二、创作与“学院派民间舞”现在的年历已经以贰零开头了,这说明一切都愈加现代了,科技现代、生活现代、观念现代,舞蹈也在现代。民间舞跟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发展,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却有着不小的争议,争议的不是发展本身,而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发展。现在看来很多学院派的民间舞作品已让人分不清它到底姓甚名谁,而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了“学院派民间舞”的代言。北京舞蹈学院作为舞蹈界的龙头老大,对地方各个专业舞校、舞团的影响更可谓绝对,因此现在地方的一些舞蹈,或模仿、或创作,大多与目前一些颇有争议的舞例如了出一辙,不同的是,若把“民间舞”三个字且先放在一旁的话,舞院的“学院派”作品更美妙、专业;而其他地方的一些舞蹈作品则由于过多地模仿,让人感到拙劣可笑,像一具空洞的躯壳,灵魂已不知所踪。土不土,洋不洋,最终会贻笑大方。在笔者看来,“学院派民间舞”不管怎么独树一帜都还是民间舞,既然是民间舞,那么就要有“神”,这“神”就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舞蹈中加进现代舞元素也好,国标舞元素也好,甚至爵士舞也好,这说明了我们的民间舞是想将“民间舞”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以新方式让现代人接受的,目的是想让其更好地发展。山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黄河儿女情》曾震动了整个新时期的舞坛,整部作品呈现出的东西是那么土,甚至于有些傻,外形上根本谈不上舞蹈界所一向要求的最基本的东西——美,但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美,美的让人随着她们一起投入,一起忘我,为什么?因为它一方面有“情”,另一方面守住了根。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河儿女情》触动了我们心底的根性,所以几乎每个人看到这个作品都会从心底涌出深深地感动。可在当代的民间舞里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民间舞动作飘逸了,线条拉长了,外形美了,然而似乎变了,可能外国人看到以为是传统的中国民间舞,但我们自己国家的人看了却以为是现代舞或其他,这就把民间舞的属性弄乱了,它到底是什么?“学院派民间舞”动作可以美化,但概念不能模糊。“学院派民间舞”存在于今天的高高教学楼里,没有风雨,没有阳光,只凭想象,对着镜子创作的舞蹈作品似乎在用豪华美丽的外表掩饰内心的空洞,要填补这空洞,需要的不仅是正在进行教育教学,还要有创新;但创新不能是凭空的、无厘头的,更不能靠加入高难度的技术甚至是七拼八凑,创新要有根据,有道理,否则出来的作品怎么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三、表演与“学院派民间舞”“学院派民间舞”是传统民间舞的一种升华,走上舞台的民间舞很美,表演民间舞的演员也很美,但这美似乎太简单了一些,因为它仅仅表现了外表,是现实却不真实的。舞蹈应发于心,作为“学院派民间舞”不论是创作还是表演更要真实、真诚,有了这种真实、真诚,没有漂亮的服装,完美的化妆等这些增色的手段,一样可以打动人心。民间的民间舞,演的人会大汗淋漓,尽情尽兴,表演中恨不得掏心掏肺;看的人欢呼喝彩,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加入其中。相比,在环境幽雅的剧场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着美伦美奂、技术高超的“学院派民间舞”,那“法儿”绝对专业,却很少引起观众的激动情绪,观众会面带微笑,不动声色地看完演出,民间舞的互动性无形之中被削弱了。这种同欢同乐、积极参与和平心静气、不与交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院派民间舞”是大俗与大雅的汇集,只是日前看来偏大雅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孤芳自赏不招人喜欢。有观众、有拥护,就会有进步,反之我们的“学院派民间舞” 恐怕只能立足于“圈内”了。“学院派”既然是高度的专业,就应该可以游刃有余地来回于大俗、大雅之间,可以两面甚至多面,面对不同的需要表现不同的专业性格,这种专业性格一定要有内涵,一个演员长的很漂亮,身材很好,在舞台上很会笑并不是内涵,内涵是表演的有深度,有广度。作为演员,跳、转、翻是基本功,十个专业演员十个全会,且动作如出一辙,但十个人对于一部作品的诠释上则会出现十种不同的状态。毕竟舞蹈不是杂技,技术不是全部,舞蹈要以情动人,这情从哪来?从演员的文化修养和日常累计而来,如果一个演员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而舞、舞什么的话,一定会更好的让自己和观众溶入舞蹈中。笔者非常认同意潘志涛老师在近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课上说的一翻话,他认为民间舞的重要性体现在舞者(教者)对对象的感染程度上,这个感染来自于民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这里潘老师所指的除了要丰富个人的素质外最重要的就是回归到“根”这个问题。假如“学院派民间舞”坚守这样的原则,那么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结论总之,“学院派民间舞”的高度的专业与严谨理所当然并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它毕竟是以民间舞为基础,而后变化发展来的,这就决定了它要以民族精神为根本、传统文化为依托,形变神不变。傲也可傲,但不能孤芳自赏,因为它是传统民间舞的升华,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再现。“学院派民间舞”代表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民族民间舞是沉积下来的历史文化,两者结合,是舞界前进发展的最好体现,是阻止民族民间舞消失的有效手段,更是创新发扬这一历史文化的完美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院派民间舞”更应取精用宏、推陈出新,让民族民间舞这一经典文化长足、丰富地继续存在、发展下去。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