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试谈舞蹈教学中音乐感的培养
试谈舞蹈教学中音乐感的培养
- 2011-02-05
- 杨 冰
- 黄河之声
文/杨 冰舞为乐之形,乐为舞之声。一直以来舞蹈和音乐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门类,音乐可以诱发舞蹈者在舞蹈时的灵感。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的的培养一、舞蹈与音乐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上,音乐
文/杨 冰舞为乐之形,乐为舞之声。一直以来舞蹈和音乐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门类,音乐可以诱发舞蹈者在舞蹈时的灵感。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的的培养一、舞蹈与音乐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上,音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恰当的、优美的音乐伴奏,可以点燃舞者的激情,使得舞姿更加婀娜和感人,有了舞蹈在视觉上的诠释,也使得音乐形象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几乎在学习任何舞蹈的过程中,从基础训练课到最后的舞蹈作品,都离不开音乐相伴。如果能很好地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内涵,对于一个舞者的学习和表演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有的人可以和音乐完美的融合,使音乐与舞蹈很好的结合和统一,令人在欣赏舞蹈的同时甚至忘记了音乐的存在。1.1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1.2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组织舞蹈动作,推动舞蹈剧情的发展 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在交代和展现剧情方面,音乐也是起到重要作用。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音乐感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感的训练。二、舞蹈教学中音乐感的培养2.1 节奏感的培养音乐感是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技术层面来看,它包容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节奏感、调性感、和声感等构成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的感知能力,这说明了良好的音乐技能技巧是获得音乐感的基础。但是这种感知能力的内涵决不是单纯技术层面的,而是建立在良好音乐技能技巧基础上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例如音乐进行的通顺感、乐句乐段的完整感、音乐语言的自然流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音乐情感表达等,都是乐感所包容的范畴。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说,乐感就是美感,而人类的音乐审美活动就是围绕乐感所展开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等活动。(1)针对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乐理、视唱练耳以及一些基础的声乐、钢琴等课程,培养舞蹈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丰富他的音乐鉴赏力,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对音乐有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进而使舞蹈表演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在舞蹈的基础训练上,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应更多配合。让学生多听,边听边练习,让学生将他听到的音乐情感通过他的动作表达出来,在基础训练部分多采用钢琴伴奏。避免用“拍子”这种没有生命力的僵化的方法训练。令学生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缺乏生命力,失去了舞蹈的个性特点,也失去了舞蹈所存在的意义。例如腰,以训练腰的软度、力量、灵活性和韧性为例,这些动作要求呼吸均匀、自然,腰部柔软自如,但又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选用3/4和4/4拍子的音乐,对训练肢体的控制能力将受益非浅。慢下腰和慢涮腰要求音域宽阔,色彩丰富,音乐极具内在张力,音乐与动作要均匀合拍。快涮腰的音乐则要有流动感,右手旋律优美,线条起伏,左手可采用和弦流动或琶音伴奏来加强音乐的动力,使动作如音乐一样,做到柔中有刚,刚柔并重。实践证明,这比原先的“一嗒嗒、二嗒嗒”的“吆喝”更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2旋律感的培养每一首舞蹈的伴奏音乐之所以能调动舞者的情绪,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中的旋律感。快速的旋律能使人感到紧张有动力,慢速的旋律能让人体会到稳重,中速的旋律能让人倍感从容。(1)舞者可以随着音乐的旋律来练习基本功的。如中跳的旋律就需要中速且从容地让学生在重音上起跳而又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着地和下蹲;小弹腿的旋律就需要有力的小快板,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听觉的刺激来为他们的练习加力达到力量练习的目的;控制的旋律就要让舞者在慢中得到延伸。(2)对于舞蹈的整体旋律的把握,应该有细细的考察,并非一切舞蹈越强越好,也非越弱越合适。在“身韵”练习中,如“提沉”、“冲靠”、“含腆”、“横拧”等极有韵味的动作,要选择一个旋律优美的音乐,音乐也要给予学生一个到位的“呼吸”,在气息上、情绪上充分诱导学生进入“舞”的境界,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感受肢体的韵律美。所以说,在培养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音乐感觉的培养与渗透是不容忽略的。2.3审美感的培养人们常常会根据音乐的感觉来进行想象,舞蹈者更能让这种想象通过自己的形体语言表达出来。在舞蹈表现的时候,音乐感就是要全面理解舞蹈音乐的内涵,提高舞蹈表现力。(1)在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外,重要的是在具体排练一部舞蹈作品时,引导他们通过想象,用他们的身体来体验,来感受,充分理解和处理音乐,使舞蹈与音乐不仅主题、立意一致,在节拍、节奏、旋律上更要统一起来,两者高潮要“同步”,从而引导学生慢慢的积累经验。(2)经常播放一些舞蹈名作,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乐感”,如何掌握“乐感”去塑造舞蹈形象,以及良好的乐感在整体舞蹈效果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多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听到的音乐和要做的动作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会如何配合音乐来塑造舞蹈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充满激情,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3)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音乐氛围,给他们以情感、意境、想象等大量形象思维的启迪,换句话说,从头到尾培养的是“乐感”,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肢体上的表现能力,为创造完美的舞蹈形象打下基础。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