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析汉族民间舞中屈膝动律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中屈膝动律特征

  • 2011-02-10
  • 陈江美
  • 黄河之声

文/陈江美引言 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秧歌则是迄今仍然活跃在汉族民间的重要代表。而不同屈膝动律制约着秧歌的风格显现

文/陈江美引言 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秧歌则是迄今仍然活跃在汉族民间的重要代表。而不同屈膝动律制约着秧歌的风格显现,要想形象的表达舞蹈人物的感情色彩,把握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更好的吸收汉族民间舞的精华,屈膝占着至关重要地位。一、汉族民间舞蹈的背景和起源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上生长、传承、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舞蹈,也随着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古往今来,沧桑历变,然而中国民间舞蹈不断嬗变且流传下来。它像稻米、红高粱一样,养育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欢乐,丰收的喜悦、年节的喜庆,它也曾抚慰人们心头的痛苦、忧愁和创伤。民间舞蹈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闪烁的一颗明珠。人们常说民间舞是“艺术之母”,汉族民间舞蹈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中国民间舞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根。汉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在辛勤的劳动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风俗信仰、审美观念和劳动方式的影响,使得汉族民间舞蹈在舞蹈语汇、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上有着别具一格的亮点。形成了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表现手法灵活、语汇质朴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它直接反映出汉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与愿望。同时还凝聚着世代劳动人民辛勤汗水、聪明才智、朴实感情和爱憎分明,对美好未来的的憧憬。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是“南灯北歌”,即南方的花鼓花灯和北方的秧歌,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花灯、花鼓或秧歌;只是不同地域,动作风格、道具使用有所不同而已。汉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比如龙舞、狮舞、灯舞、绸舞和秧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其中秧歌是在人们之间广为流传的汉族民间舞的重要代表。在大学期间我们学习的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云南花灯和安徽花鼓灯这几种汉族民间舞。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主要是以舞姿,造型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动律和节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舞风格。而动作,节奏,动律的产生都与各地区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要把握不同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膝的屈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汉族民间舞发现,膝的屈伸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同时也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动作。它制约着民间舞风格的不同显现。准确,自如,充分地掌握与运用膝的屈伸,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屈伸。膝的屈伸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上下弯曲或蹲起,其中有原地不动的,有移动的;幅度有大的有小的;节凑有快有慢;力度有强有弱等。而这些简单的过程则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动律,同时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屈伸动律,这些动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汉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屈伸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链接起着纽带作用,在每个舞蹈作品中又无处不在的贯穿于每个动作之中。二、屈伸在汉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体现秧歌作为民间一种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它运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抒发着人们质朴的思想感情,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夹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广泛地流传于城乡田野间。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舞蹈。它给予人们艺术上美的享受和情感上善的满足,同时还给人们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体味生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秧歌以旋律流畅,节奏简洁欢快著称,其热闹欢腾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意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跃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还有待于新生代的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下面通过从课堂所学的东北秧歌与胶州秧歌来对膝的屈伸重要性做详细的介绍。(一)东北秧歌中的屈膝特点1. 东北秧歌的形成: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演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东北人民豪放的性灵和风情,将人民的热情,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诙谐的特点。动作特点可以概括为:“艮劲儿”、“ 浪劲儿”、“美劲儿”,在东北秧歌中,只有先解决了双膝的屈伸,才能体现出膝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连锁反应的协调性训练,体现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2.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身体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步和抬脚要有力,收回时速度要快而稳,使膝部有规律的和手绢花相互配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这就是人们说的“艮劲儿”,这种“艮劲儿”又和东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相一致。“走相”“稳相”“鼓相”和手绢花这些都是表现东北秧歌动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属于走相步伐。这些步伐充分体现出东北秧歌的“艮俏劲儿”,正是因为膝的屈伸引发出脚的踢步。前踢步、后踢步和颤步它们都要求出脚快速,落脚稳重,动感短促,力度有弹性。随着这些步伐带动上肢随着重心移动的扭,至手腕处的花,由此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就显现出来了。在体态训练中有不同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起,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时时间要长。双屈伸:分硬屈伸和软屈伸。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要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部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来表示动作的艮俏的特点。(二)胶州秧歌中的屈膝特点1.胶州秧歌的形成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中的一种,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著称。较流行于胶胶州湾一带的农村,富有浓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和质朴的泥土芳香,是山东人民自娱自乐的大型广场舞蹈形式。胶州秧歌是汉族民间舞中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厚,表现人物思想情感最丰富的舞种之一。它的动律特征表现出一种劲健挺秀,洒脱奔放,舒展俐落的美感,以更完美的表达舞蹈的内涵。“抬重落轻,活动起来扭断腰”与“拧、碾、抻、韧”的动律使舞蹈更加形象化。在胶州秧歌中,“三道弯”体态的形成和还是拧、碾、抻、韧动律特征的表现,都离不开膝部有控制的屈伸和旋动。胶州秧歌以其舒展明快,富于韧劲的舞姿;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人们的喜爱。一说起胶州秧歌,就会想到“三道弯”,想到“扭”,既然有扭就必须有膝部的运动来配合。在胶州秧歌中膝的屈伸是一种流动中的屈伸,主力脚碾动而产生的动力,通过有控制的屈伸传达到腰及上身各个部位,形成身体流动中的曲线。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外表看起来很容易,其实此时膝的屈伸力量就像一条断不了的橡皮筋,这种力从下而上通过膝部慢慢的向上延伸逐渐贯穿于全身。如果在胶州秧歌中失去了膝的屈伸这一过程,那么最基本的“三道弯”体态就无法形成。2.胶州秧歌的体态特征:最基本的体态特征“三道弯”,每个动作中都无处不体现这一体态。如在正丁字碾步中,前脚跟向外碾动,膝部随动力外旋,后腿的膝部要主动由脚掌向内侧碾动而产生力量做内旋,同时夹紧前脚膝部把重心推到前脚。在这一过程中双膝要有控制的旋动,不能放松,并且要在形成“三道湾”体态后继续拧动,才能使“三道弯”体态看上去更“活”,使动作即细腻又大方;丁字三步小嫚扭中,前面的滚步,是在双膝弯曲的前提下,经过双脚在地面上横向的滚动,双膝靠拢通过由控制的屈伸同时倒向一旁,形成“三道弯”体态后,将力量反射回脚下完成下一拍动作。在这一过程中膝部的屈伸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靠拢同时倒向一旁,“三道弯”的体态会无法形成。如果双膝没有控制力的屈伸无法传到力量,那么动作做出来就会没有韵味。在整个动作过程中,通过膝部有控制的屈伸弹动,加上上身的8字绕扇,使动作富有活力,表现出小女孩的活泼美丽,灵活动感的性格特征。三、掌握好屈膝的重要性汉族民间舞蹈中不管是哪种民间舞的体态特征都有膝的屈伸,各舞种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背景对它的影响。可以说在学习中掌握好各民间舞种的屈伸动律特征,也就找到该舞种的精髓所在。1.真确掌握屈伸的动律可以加深对汉族民族审美情趣的理解。2.真确掌握屈伸的动律起到正确掌握各种民间舞动作的心理和韵律作用。3.从膝部屈伸动律入手,追求形似,神似的艺术表演境界。四、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汉族民间舞的千姿百态,复杂而又高难度的技巧,使人惊叹,也使人为我国拥有这样一份珍贵的艺术财富而感到自豪。然而现在有人提出汉族不会跳舞的质疑。指出汉族民间舞蹈缺少种灵魂性的东西,不生动、不感人。甚至把抢救民间舞蹈艺术问题看作事关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盛衰的大事。当今北方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中,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已经成为多数人所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文化的艺术形式,但是就其历史的演变和现状来看,它们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就在前些天举办的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中,经相关人士确定,取消了东北秧歌的参赛资格,称:“虽然东北秧歌的群众基础十分雄厚,但是在编排上无非就是几个固定的动作,舞蹈样式上缺乏创新性。不仅如此,舞蹈在其注重表现形式的同时,所要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十分重要,而东北秧歌在某些方面就显得略微粗俗了一些。”难道这一民族的瑰宝就在我们这一代中就这样的停住了前进的步伐?不难看出现在有很多舞蹈工作者都在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发掘它的魅力,去想创新的办法。东北秧歌本身的价值还在,并且它是一门传承得很好的表演艺术。原来的东北秧歌是以“小”为美的,但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舞台的感觉和现代发展趋势来看,以前东北秧歌有很多幅度大的动作和幅度小的动作。现在则要求幅度大的动作放的更大,幅度小的动作做的要更小。这样更能适应现代舞者的内心体验和意境的追求。在现实中,根植于泥土之中的胶州秧歌虽然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确实在苦苦挣扎,也曾经历过边缘化的窘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都采用了胶州秧歌的一些动态特征进行舞蹈编创,创造出具有包含诗情、富于美感的作品。舞蹈是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达,一个舞姿动作背后蕴含着十分丰厚的积淀,只有了解了动作的“源”,体会动作的“意”,给于动作更多的内涵,表演出来才能更丰满,更能真正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动作特性。我觉得要想真正体会到汉族民间舞蹈的不同舞种风格,只有深深的去了解它们,了解它脚下每一个步伐的“源”,了解膝的屈伸对每一个动作细节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创作、表演和教学过程中,才能在不改变其主题风格的前提下,一反观众对动作的心理期待,尽可能的做到耳目一新,变幻莫测,浓的素材中,才能将汉族民间舞蹈更好更精的传承下去。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