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谈因材施教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谈因材施教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 2011-04-15
- 杜珊珊
- 黄河之声
文/杜珊珊一、舞蹈艺术教育分析1、舞蹈艺术教育学科定位舞蹈艺术教育这门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在育人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面向广大普通受教育者而言,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
文/杜珊珊一、舞蹈艺术教育分析1、舞蹈艺术教育学科定位舞蹈艺术教育这门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在育人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面向广大普通受教育者而言,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正常的宣泄;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健美他们的体魄,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促使其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能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手段,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情趣和有品位。由此看来,舞蹈艺术教育在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建设者的教育活动中,既不可或缺亦无可替代。2、舞蹈艺术教育价值舞蹈艺术运用肢体语言诉说情感同时也是集视觉、听觉、动觉于一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能全方位的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他可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优秀的作品使受教者的美的陶冶,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的到“愉悦”的学习体验。舞蹈艺术教育作为引导受教者求真、向善、尚美的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3、舞蹈艺术教育的任务凡是教育活动,必定要设置特定的培养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通过对舞蹈艺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价值及任务的研究,我们发现高校舞蹈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针对性的教学。培养社会的需要的人才。对此我们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二、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 1、自然条件的差异从学生的自然条件看,有的学生关节灵活,韧带富有弹性,肌肉弹性好,收缩和放松都比较容易,身体比例很好。这类学生的基本功相对会比较扎实,跳、转、翻等一些技巧掌握比较全面,完成质量较高,但对舞蹈的把握和对人物的刻画却很欠缺。而有些学生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先天身体比例条件一般,基本功不扎实,跳、转、翻等一些技巧不能掌握的很好,但他们有很好的乐感,很好的舞蹈表现力,情感细腻并适合用舞蹈表达。在对待这种能力差异的学生,首先要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对待基本功较弱的学生时,首先要多鼓励,多开导,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刻苦努力可以弥补暂时的落后,激发他们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训练的兴趣,然后根据具体弱点制定一个从易到难的训练方案,强化训练。提倡实行密集训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一定要分阶段格外加大训练量,近乎残酷的训练不但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磨练了意志,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而对于技术水平较高但舞蹈表现力较弱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乐感和美感,加强艺术的熏陶,多看一些优秀的舞蹈剧目,学习一些优秀的舞蹈剧目,反复学习,反复揣测剧目里人物的形象特点。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剧目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开导学生,教会他们把握人物的能力2、接受能力的差异我们发现,在同一个课堂,同一老师,教授相同的内容的时候,往往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千差万别。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模仿力很强,老师教授的舞蹈动作看几遍就能记住并可以掌握动作的要点。而有的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模仿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一个动作老师反复讲解,自己反复练习也不能掌握其中的要点。在对待这种能力差异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要细心的讲解动作要点及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往往这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处于一种比较自卑的状态,教师的鼓励可以树立这类学生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对掌握不熟悉的动作会反复练习,这样也会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比较教学。3、教育背景的差异在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的学生曾经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是来自专业的舞蹈艺术学校,学习了几年中国舞或者民间舞;有的是来自地方示范学校,学习了2年的群众舞蹈或儿童舞蹈;还有的是来自普通高中,但从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舞蹈。三种不同的教育背景,使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文化修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到区别对待,发现学生特长,让学生在大专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弥补不足,均衡发展。要做到区别对待,在每一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有所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发挥学生的特长特点,认清学生的自身差异,承认差异,区别对待。挖掘学生的潜力,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的能力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中得以提高。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