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瑶族长鼓舞的审美艺术特色
瑶族长鼓舞的审美艺术特色
- 2011-04-23
- 胡玲梅
- 黄河之声
文/胡玲梅摘 要:瑶族长鼓舞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分析瑶族长鼓舞的历史起源及其表演特点入手,对瑶族长鼓
文/胡玲梅摘 要:瑶族长鼓舞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分析瑶族长鼓舞的历史起源及其表演特点入手,对瑶族长鼓舞的审美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瑶族是我国南方分布最广和人口较多的民族,流传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舞蹈艺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长鼓舞,就是我国瑶族民间舞蹈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瑶族长鼓舞起源认识长鼓舞瑶语称“bogong”,即打长鼓之意。瑶话说:“有瑶族就有长鼓”。充分说明长鼓舞在瑶族中的地位与流传之广。1、从历史起源认识长鼓舞据有关史料记载,《旧唐书·刘禹锡》中说“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必歌俚辞,”这里所说的鼓可能就是瑶族现在的长鼓。早在宋代瑶族人民就有歌舞长鼓的习俗。清代宗绩辰《永州府志》卷五记道州瑶族事说:“岁首祭盘瓠(即盘王),击腰鼓,吹笙竽为乐”,《江华瑶族自治县志》也有同样记载。到了现代,瑶族长鼓舞娱神的成分逐渐减少,娱人的内容不断增加,从而长鼓舞成为节庆活动、恭贺新婚、欢庆丰收、迎宾送客等各种表演场合最喜欢的一种舞蹈。2、从考古发掘认识长鼓舞从考古发掘看,瑶族长鼓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殷墟出土过木鼓,河南楚墓出土过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像资料中即有大小种类、形状不同的木鼓,所以,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其《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记叙到:“扬抢兮拊鼓,舒缓兮安歌”。这种且歌且舞的情形与瑶族长鼓舞的形式完全一样。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亦写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如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男女并舞。”沅湘之间正是瑶族先民居住的地方,其俗与今瑶族“还盘王愿”、“度戒”无多大差别。由此说明,瑶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用长鼓娱人与乐神。这充分说明了长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3、从民间口头传说中认识长鼓舞在瑶族民间也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非常喜爱打猎。一日,他独自上山打猎,忽然发现一只羚羊,追着追着,羚羊到了一个悬崖边,为逃命跳落山崖。盘王因追赶过急也一同跌落山崖,结果羚羊和盘王同时被梓木树叉死。太阳落山了,盘王子女不见父归,于是就满山遍野的寻找,结果在山崖梓木树上找到了盘王与羚羊的尸体。盘王子女悲痛不已,含泪将其父扛下山崖,并把其父之死归罪于梓木与羚羊,于是伐梓木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皮蒙其两端,遂有长鼓。做成长鼓后,盘王子孙拼命敲打,边打边跳边呼喊:“回来吧!回来吧!”以泄心中之恨,以招其父之魂。嗣后,瑶族后裔“还盘王愿”时,皆沿用此仪式以祀祖先。并从此代代相传,沿袭至今。二、瑶族长鼓舞的结构及其舞蹈表演特点长鼓最初是将原始树干挖空逐步发展成绷绳式、横背式、手持式,多用空桐树、梓木做成,中间小,两头大,状如喇叭,并挖空,蒙以羊皮或牛皮,鼓身有彩色龙凤花纹,并在两头系上彩丝。长鼓有大有小,大2.4米,口径达20厘米,6对彩绳将两端拉住,绳子中间用竹片绞住,以调整松紧,调适鼓声,可抬着打,亦可吊在对上击打,鼓捶为沙包,击打时,声音洪亮。这种长鼓主要游行在平地瑶地区。小的长鼓造型精巧,鼓身仅有56厘米,口径只有6厘米,便于舞时手持。江华小长鼓舞亦称短鼓,本县各地现流行多种形式的长鼓舞,如盘古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舞等。若从参与人数上看,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长鼓舞在打法上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比较稳重,有微小的颤动,动作柔和、舒缓,节奏较慢。“武打”比较活跃,动作常带跳跃性,节奏比较快,花样变化较多。另外,还有“高桩”、“矮桩”之分。“高桩”是在两条腿保持半蹲的基础上进行。“矮桩”是在全蹲的基础上进行。尽管打法上各有不同,但都是统一在本民族风格之内,具有共同的特点。动作稳健有力,组合严谨规范。长鼓舞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内容上反映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活像一幅浓重的民族风俗画卷。实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舞蹈艺术之精华。三、瑶族长鼓舞审美艺术表现瑶族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征剿,迫使他们不断向南迁徙“离平原,越丘陵,人溪谷”,过着“安无定处”的游徙生活。在反抗统治和与自然的斗争中;具有民族文化标志的长鼓舞,是抒发瑶族人民情怀和反映瑶族生产生活的精神产品。也成为瑶族普遍的生活与娱乐习俗。他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即审美艺术感染力。1.刚柔相济的舞蹈律动,展现瑶族舞蹈独特风格特点。长鼓舞动作刚柔相济、步伐灵巧,展现出和谐之美。其动作共同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成“弹”、“扭”、“稳”、“矮”四个字。在表演上长鼓舞按固定的鼓点节奏且击且舞,讲究动作的配合,节奏的统一,用鼓形成各种不同的造型。舞步以“蹲腾立跳”和“闪转旋跃”为主要特征。这类动作体现了一种勃发向上的阳刚之美,而长鼓舞的“屈膝”和“弓腰”等舞蹈动作,换位时必须“拧身”而过,这种“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通过每个舞姿都保持“曲体拧身”的特点,给人一种质朴柔和之美。在舞蹈过程中,击鼓节奏鲜明,动作洒脱流畅.气氛十分活跃。长鼓舞以特有的内容和动作语言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形态特征。每逢节日、喜庆之时,在千里瑶山的九村十八寨,青山绿水之间,跳长鼓舞。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舞者绕圆而舞,观者围圈而观;闪转旋跃、蹲腾立跳、屈腿弓腰、拧身换位,有如繁星闪烁;五彩斑斓的民族盛装,满目琳琅的金银饰品。优美铿锵的鼓乐伴奏,悠扬宛转的歌调伴唱,共同形成了瑶族舞蹈的独特风格。2、营造氛围,形成瑶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营造了一种浓烈的舞蹈氛围.渲染了整个场面的艺术色彩,这与长鼓道具的巧妙利用是密不可分的。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长鼓舞由简单的模仿原始劳动动作逐渐发展成较规范的36套、72层的打法。36套就是36个动作。72层就是每个动作变换方向重复一遍。并编有口诀传诵。长鼓作为瑶族舞蹈的道具,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瑶族纯真的历史生活的艺术写照,是瑶族人民生活在艺术上的综合反映。千百年来,长鼓伴随着瑶族人民繁衍生息,迁徙游耕,成了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借以长鼓为道具的瑶族舞蹈便成了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叙事诗,用鼓器、用鼓声来营造一种强烈的氛围,以抒发瑶族人民的情怀,以反映瑶族人民的精神,这便构成了它的个体特色。3、升华主题,突出瑶族舞蹈独特的艺术本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鼓,在瑶族人民的手中再也不是一件简单的舞蹈道具,其一招一式都具有特定内容。瑶族人民在祭祀盘瓠(盘王)时所跳的《盘王舞》,其中有表现建造房屋、制作长鼓、开山挖地、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的情节,通过长鼓的表演,这些祭祀性舞蹈都形象地反映了瑶族人民期望自己的祖先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种族繁衍壮大的意愿和目的。像《做屋长鼓舞》等舞蹈,细致地再现了瑶族人们辛勤劳动的全过程,记载了瑶族先民艰苦创业的功绩。其中36套长鼓舞蹈动作,由两位艺人边鼓边变换位置,从量地、挖基开始到新屋落成.以“鼓”形象地模拟劳动过程表现出建造新屋的欢乐之情,清晰地表现了生产的全过程,传授了生产的基本知识,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这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长鼓舞,表达了瑶胞们对祖先崇敬之情。体现出了瑶族人民渴望过上富裕安康日子的美好愿望。长鼓之所以富有生命力,是因为人们利用长鼓舞这一特殊表现形式,把瑶族世代的文化财富.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代代相传的结果。综合上述,瑶族长舞蹈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舞蹈界行家、学者的高度赞扬,主要在于它具有多种表现功能、独特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才有顽强的生命力, 才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盛行不衰。参考文献:[1] 王桂忠.关于广东省瑶族传统体育资源及发展状况分析[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02.[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湖南卷.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6.[3] 唐玉文.挂东瑶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意向[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4] 杨翠丽.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资源开发[J].体育学刊,2006,作者简介:胡玲梅(1978-),女,湖南零陵人,湖南科技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瑶族舞蹈与瑶族文化。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