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初探侗族原生态舞蹈

初探侗族原生态舞蹈

  • 2011-05-28
  • 李静
  • 黄河之声

文/李静在一般人眼里,民间舞只属于民间,登不了大雅之堂.自古至今,民间舞蹈扮演的是一个“附属品”的角色,从未在部分人的观念中得到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原生态概念日渐走红,原生态歌舞比赛日渐增多,人

文/李静在一般人眼里,民间舞只属于民间,登不了大雅之堂.自古至今,民间舞蹈扮演的是一个“附属品”的角色,从未在部分人的观念中得到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原生态概念日渐走红,原生态歌舞比赛日渐增多,人们在观念上的落差也在逐步缩小。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娱性。在民间,原生态舞蹈并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表达方式。一、对原生态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原始部落的生命崇拜,是生死轮回的宗教祭祀,是丰收月夜的欢呼雀跃,是生命情感的自由宣泄”。[1]舞蹈的这些最初最原始的特质在我们原生态的侗族舞蹈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唤醒了我们对一个民族血脉的最初的原始记忆。原生态舞蹈并不是为了在特定的舞台上表演以取悦于观众为目的而去创编的舞蹈,它注重的是舞蹈本身的原本性。它要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其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其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进一步说,原生态舞蹈就是民族民间舞蹈。它不是一种舞蹈简单的动作、形式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的呈现方式。例如,少数民族生活、节日中祭天、祭神、婚丧嫁娶所跳的不同风俗的舞蹈。原生态的舞蹈都来自民间,都带着浓浓乡土气息。原生态舞蹈的天然质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肢体美的享受,让人们看到了民间舞蹈蕴含着许多的宝藏,对于看惯了包装过于精致却又没什么内涵的流行舞蹈的人们来说,这就如同看惯了高楼大厦的人们,一下子看到乡间小木屋那样感到无比的亲切自然,并且让人们重新体会到舞蹈的本质就是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 侗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考察 史书记载“侗族主要聚居在湘黔桂毗邻地区及湖北省鄂西南一带,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共有人口二百五十一万四千余人,地理环境山清水秀,名胜颇多。”据考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发展起来,与宋代的“仡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从明代开始有“峒人”、“洞蛮”的名称。侗族原来没有文字而沿用汉字,民间纪事多以汉字记侗音,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在人类无语言、无文字的太古时期舞蹈便已产生且融入侗族人们的生活当中。[2]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明代《赤雅》和清代《大清一统志·柳州府》有如下记载:“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侗人居溪峒中,又谓之峒人。椎髻插雉尾卉衣(侗族舞蹈服饰,即“武服”)……以巨木埋地作高楼数丈(即侗族鼓楼),歌者夜则缘宿其上。”此外侗寨在重大年庆、祭祀盛典,及其它季节性的风习节庆活动中的歌舞盛况,尤为壮观。明清之际,侗族的民间歌舞已形成种类丰富、风格各异的特点,如《侗族芦笙舞》、《踩堂舞》、《匏颈龙舞》、《天魂舞》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舞蹈。[3]三、 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侗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芦笙舞、多耶舞、坡会舞、祭祀舞、社交游乐舞等等。其中“芦笙舞”、“多耶舞”、和“祭祀舞”最为典型。现介绍一下典型的几种舞蹈:(一) 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芦笙舞 “芦笙舞”侗语称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动、跳等多种含义。“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在已经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在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性舞蹈主要表现在脚步的变化和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括,气氛热烈。侗族远古神话传说《相金上天去买“确”》里,讲到古代侗家从天神手中买到芦笙的故事。侗族芦笙最早见于宋代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云:“辰、沅靖州蛮,有其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4]可见芦笙舞至迟于宋代已在黔东南、广西、湘西南的侗族地区盛行了,其时凡郊野祭祀与宴飨、款会与迎宾送客等,“必作笙舞”,所以芦笙与芦笙舞产生的年代,无疑比文献记载要早得多。今天的芦笙舞,分娱乐性和祭祀表演性两大类。一般情况下,这两类舞蹈都受一定的季节,场合的制约,不能混淆,并各自形成系列。 (二) 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哆耶哆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哆”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也译为“踩歌堂”。“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对歌舞蹈,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这是一种边唱边跳的歌舞艺术形式,无乐器伴奏,以歌唱曲调来统一步伐、变换队形。踩歌堂共分两大类型,其一名“耶堂”,为祭祀先祖母或“也哼年”活动中表演的歌舞,表演时男女分队进行,词有专门唱本,舞有规范步伐,其动作随各地的曲调、节奏不同而有差异。贵州的榕江、从江、黎平等县显得明快欢乐。湖南新晃、通道等县显得刚健有力,其共同特点是“踏歌而舞”,松垮磨腰,左右摇摆,上下颤动,时而晃头,动作节奏富于韵律而多变化。表演“耶堂”的特定地点是在鼓楼里或先祖母坛前,时间是从侗族“冬节”祭奠“先祖母”活动期至二月底止。其他时间属于禁忌期。[4](三)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祭祀舞一种是“巫师舞”,旧时侗族奉多神,盛大出丧由巫师主持,故也穿插巫师舞,(巫摩萨),如炬火、地灵二舞。一种是“神庙舞”,侗乡旧时建有各种神祠庙宇,风雨桥上也设有神龛。四时八节举行“伴神”、“游神”等活动,除宗教仪式外,最能吸引人的就是各种舞蹈形式的精彩表演,如“面具舞”、“鼓铃舞”、“禅水舞”、“流金火铃舞”以及表现某些动物生活习性,模拟其动作形象的“游龙舞”、“逗狮舞”、“仙鹤舞”、“鸾凤舞”、“醉猴舞”、“螃蟹舞”、“蚌舞”等。既有顶礼膜拜的庄严肃穆气氛,又有欢乐、幽默的挑逗情趣。还有一种是“傩神舞”,古代侗语称“侬傩”。面具舞形式之一。旧时侗寨举行“迎接咽鬼之神,驱逐瘟疫之鬼”仪式上跳此舞蹈。并有盘铃、火炬、棍棒、刀剑等道具,以显威势。另外还有一种“跳家神”的风俗,分族姓进行,各族日期不一。届时由族长领衔于神祠祖堂举行祭祖仪式完了之后,即唱“族源歌”和跳傩神舞。跳傩神舞以鼓点为节,并伴有念、颂、唱等。四、结语侗族原生态的舞蹈是珍贵的,因为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侗族人民独立存在的标志,是他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生命轨迹,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见证,是全人类不可代替的精神财富。冯骥才说:“尽管历史匆匆的脚步会带走很多东西,尽管我们并不能期待千万年之后我们今天的侗族原生态舞蹈依然原样存在。但至少在今天,在我们有能力为这种宝贵的舞蹈文化形式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而为,去挽留,去纪录,去保护,去传承”。如果原生态舞蹈的具体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办法一直保留,我们至少要纪录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祖先曾经创造过什么;如果我们可以对原生态舞蹈有更高的期许,就让原生态舞蹈变成一种生活的理念长存于每个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1] 何恭上,舞蹈世界.艺术图书公司, 民国六十七年,(12):24[2] 杨顺沛,新晃县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5):133-289[3] 张泽忠,侗族本土文化丛书.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37[4] 马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续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76作者简介:李静〈1978-〉,女,湖北荆门人,怀化学院音乐系讲师,从事舞蹈教学及理论方面的研究。 (怀化学院音乐系)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