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 2011-09-04
  • 张雷
  • 黄河之声

文/张雷近日,全程观摩了山师音乐学院舞蹈中期考试,对学院的舞蹈教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很受启发,感触颇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观摩考试这一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就足可以看出学校教学的明确性、规

文/张雷近日,全程观摩了山师音乐学院舞蹈中期考试,对学院的舞蹈教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很受启发,感触颇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观摩考试这一教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就足可以看出学校教学的明确性、规范性、灵活性、实用性,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明确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实事求是的讲,师范院校的舞蹈生大部分源于高中舞蹈特长生,他们的身体、能力和年龄等已过学习舞蹈专业的最佳时期,其专业素质普遍相对较差,缺乏系统的舞蹈基础。学校正是基于对这些现状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教学培养熟练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教师。并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和初步编舞能力。并把在校的舞蹈生培养成为具有舞蹈教学、舞蹈文化研究的高素质师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内容上应更加突出师范的特点,把技能训练同理论指导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重视舞蹈技巧又要强化育人能力,使学生具备既能表演也能教授舞蹈的能力。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范围的宽度和广度,在教授“芭蕾”、“民间舞”、“现代舞”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教学理念在这次观摩考试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考试采取的是抽签考和集体考相结合的方式。抽签考时,学生现场抽到哪套动作考哪套,这样避免了学生存在只考自己“拿手”技巧的侥幸心理,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进行了有效检验。集体考在考学生的相互配合意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在集体考中更好的看到本人与他人的差距和自身的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全面提高。严格的教学管理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基础。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学校从教学活动的细节入手,从教学管理的基础抓起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观摩的这次考试来说,从当天考试到场、入场、候场、散场等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带队,提前点名,严密组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学生严格按照考试进程依次进行,没有任何的走动、喧哗、熙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良好的教学秩序,绝不是来自老师一、两次的强调、要求,而是来自平时对学生日常纪律地严格要求和学生自律意识日积月累地培养。学校实行学生考勤情况与考试成绩挂钩的办法,学生日常学习的考勤情况直接反映到期末考试的总成绩,这种做法既是对学生抓好日常学习的督促和约束,更促进了他们对平时学习知识的积累,培养了他们严守纪律的自律意识,为最终学业有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前提。“名师出高徒”,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取得如此巨大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的成绩可以代表老师的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学校始终把老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位置。强调既要在学识上“博”,又要在专业上“精”,提出了“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的教学理念,倡导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明确要求每年的学习内容不能重复。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分班的教学模式,使男女生一起上课,一起交流,使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教男生又能教女生,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私教,不能眼睛只盯专业好的学生,更要对那些跟不上自己教学思路的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提高的突破口,使其快速进步,共同提高,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关键。学校在教学设计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岗位要求为目的进行教学组织的理念,给我很深的启发和教育。在安排教学时间上,充分发挥芭蕾基训训练性强的特点,安排三年的学习时间;开设三个学期的古典舞课程,来解决身体韵律与呼吸。全面学习古典舞身韵、古典舞基训、古典舞剑袖等。并坚持软度、力度的训练,打牢舞蹈武功基础;打破编导课“单—双—三—群”的授课顺序模式,在三年级先开群舞编导,避免了大四学生因就业实习人数不能保证与群舞对学生数量要求严格的冲突,并保证了毕业汇报演出时群舞的质量。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学校根据民间舞的特点,选择合适舞种强化能力培养,在一年级开设藏族舞,充分发挥藏族舞的特点,使学生的手臂、膝盖等得到进一步的放松,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二三年级开设蒙族舞、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等表演性强的舞蹈,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往往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记忆。上台前,老师细心地帮助学生整理一下发卡,轻轻地拍拍后背缓解一下紧张情绪;上台时,给一个鼓励的眼神;考完后,一个会心的微笑等等,这些关爱就像一汩清泉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在这个时候,每个学生都会认为台下坐的不是老师,而是盼望着自己成长的妈妈,演完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一束感激的鲜花。我正是在感动中看完了这次考试。我想正是在这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师生关系下成长、成熟的学生,才符合教育发展观的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才具有教育性、情感性、双向性特征。参考文献:[1] 李耀新著《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08[2] 钟海青著《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6[3] 代蕊华著《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9[4] 郭德侠著《中国近代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01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