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之我见

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之我见

  • 2011-09-04
  • 朱娅娟
  • 黄河之声

文/朱娅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程、艺术课程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录用中,往往将舞蹈表演以及即兴创编作为对应聘者的一项重要考评

文/朱娅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程、艺术课程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录用中,往往将舞蹈表演以及即兴创编作为对应聘者的一项重要考评内容。作为一位高校舞蹈教师,从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和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了解,具有舞蹈特长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往往较具有声乐、器乐等其它特长的毕业生更容易就业和求得音乐教师的职位。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①。教育目的可以说是办学方向,或者说是总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舞蹈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一定舞蹈表演和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应根据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加强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表演和编创能力。 一、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音乐专业的学生入校时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有三种情况:1、极少一部分学生已经进行过系统的舞蹈训练,无论是软开度、技能技巧以及对舞蹈的感觉韵律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学生一般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2、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曾接受过一些舞蹈方面的训练,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体态、舞姿及少量技巧,这部分学生来源于中等师范音乐专业、艺术中专和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课,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对舞蹈有一些了解和掌握。3、而在音乐专业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没有任何舞蹈基础,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基本功专业训练。针对这些情况,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就需要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参照舞蹈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我们将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舞蹈编导等作为教学内容,制定了一套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分组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笔者所在院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为两学年,舞蹈编导课程设置为一学期:第一学年:(一)芭蕾基础训练。这部分的训练从身体的柔韧度和软开度开始,通过一些基本的身体站立形态、手位、脚位以及地面训练组合和扶把训练组合,使学生摆脱原始的身体形态,对芭蕾形体的开、绷、直、立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进入到舞蹈的状态之中。并提高学生身体的柔韧性、软开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二)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②的动势。这是中国舞蹈研究家傅兆先对中国古典舞蹈特点的概说。身韵是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合为一体。身韵的训练从动作元素入手,从呼吸中寻找本源,通过“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古典舞身韵“拧、倾、圆、曲”的美感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感觉。第二学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以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通过民间舞蹈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正确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历史特点、风土人情,从而能够准确的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选取舞蹈素材典型、舞蹈风格突出的组合进行教学,通过基本舞蹈动作、技巧技能的训练,丰富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舞蹈作品创作能力第三学年:舞蹈编导训练。通过舞蹈编导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并结合优秀舞蹈作品赏析,以艺术实践为指导方向,培养学生的编舞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创作能力。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感觉和表演能力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前绝大多数都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因此教学的重点不能偏重于舞蹈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因为这部分的训练需要从小开始就长期坚持不断的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技能技巧训练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感觉和表演能力为重点。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典型性的舞蹈组合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感觉,在舞蹈组合的学习中要注重综合性组合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表演性组合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表演能力。1、综合性组合是由简单组合逐步发展而成,动作数量逐渐增多,节奏不再是平均分配,而是随着音乐的起伏快慢进行设计。它的训练目的也呈复合性和多样性,综合性组合通过动作的分解和整体示范,对学生进行分组和整体训练。如:东北秧歌的“前踢步”“小看戏”“顿步”综合训练组合、藏族舞的“屈伸动律”“颤动律”综合训练组合、胶州秧歌的“正丁字拧步”“提拧步”综合训练组合等等。通过综合训练组合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灵活度,培养良好的舞蹈感觉,使舞蹈动作更加流畅自如、协调统一。2、表演性组合是根据一段乐曲或歌曲的意境及氛围设计动作连接成的组合。表演性组合的训练有不少是带有情感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以音乐所蕴含的特有意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联想到丰富的舞蹈画面,去完成组合动作。如东北秧歌的“小看戏”组合就富有很强的表演性,通过表演组合的训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地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的风格特点,以及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表演形式。又如维吾尔族的“摘葡萄”组合,在表演中要求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紧密配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才能做到表演到位,传情达意。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从头、颈、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头挺胸、立腰拔背。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大与小的对比,流动性绕腕、摇身点颤、旋转闪腰、动脖子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通过表演性组合的学习,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编创能力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编舞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接触到很多的学校和社会性的演出、比赛等,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编创能力,能够给学生编排舞蹈节目,适应各类演出的要求。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舞蹈编导知识,通过各种编舞技法的训练,结合大量的演出实践和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编舞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承担包括合唱、舞蹈、综合艺术表演(展演)的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和组织能力,才能让他们能胜任以后的教学工作。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满足中小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需求。通过舞蹈教师的口传身授,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舞蹈教学方法。1、掌握舞蹈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舞蹈种类简要的历史概述,形成过程和基本理论观点、特质及风格要求,以及形成这种特质与风格的原因。2、动作剖析。这是舞蹈教学法最核心的部分。它包括动作的做法、动作的规格、要领、易犯的毛病,以及克服毛病的方法等。动作剖析还可以对体态动律进行分析,尤其对于韵律性很强的中国古典舞和一些中国民间舞。3、组合范例。组合,包括短句到成段组合,包括单一动作组合、类别动作组合、表演性组合、综合性组合等。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舞蹈课程的目的、意义、教育功能以及价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应以现代社会的需要为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培养方案,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了解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注释:① 张念宏主编 《教育百科辞典》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8② 于平 《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参考文献: [1] 潘志涛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 黄明珠 《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 1997(4) [3] 娄钰 《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略论》[J].舞蹈 1997(5) [4] 陈林宜 《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 2003(3)[5] 吕艺生 《舞蹈教育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黄淮学院音乐系)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