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试论公共舞蹈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作用
试论公共舞蹈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作用
- 2011-11-20
- 陈菁
- 黄河之声
文/陈菁公共舞蹈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评论水平为任务。通过鉴赏和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舞蹈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舞蹈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
文/陈菁公共舞蹈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评论水平为任务。通过鉴赏和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舞蹈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舞蹈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舞蹈欣赏与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对社会,对生活,对情绪的内心体验和表现。舞蹈是高雅的艺术,不可能也不必要人人都去从事舞蹈实践。然而,舞蹈之美却是人人都可以去感受的。只有通过舞蹈欣赏,才能充分地感悟到舞蹈的魅力所在;只有大力实施舞蹈欣赏教育,才能在大多数大学生中普及舞蹈知识,使大多数大学生都能看懂舞蹈。只有看懂了舞蹈,才能欣赏到舞蹈所蕴涵的真善美、才能感悟到舞蹈的精神。因此,在高等学校大力实施并普及舞蹈欣赏教育,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二)舞蹈欣赏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比其它艺术更具综合性。在舞蹈欣赏中不仅能够感受和体悟到舞蹈之美,还可以了解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了解到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舞蹈艺术以它的感染力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大学生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使他们逐步养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欣赏也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三)舞蹈欣赏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舞蹈欣赏离不开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核心是想象。大学生通过舞蹈欣赏,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可以真正领悟和感受到舞蹈作品的真善美,让自己的精神沉浸并陶醉在舞蹈作品的情景中,被舞蹈作品渲染的氛围所熏陶,精神获得放松、情感得到满足、压力得到释放。这就是舞蹈欣赏产生的美感、就是审美快乐。审美快乐是精神上高层次的快乐,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四)舞蹈教育与大学生美育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而舞蹈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实现载体。舞蹈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具有美育、德育、体育、智育的素质综合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形式集德、智、体、美教育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参与性、感受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是普通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它的功能不仅是情感的陶冶和塑造,还是情感的满足与抒发。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全面素质方面是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是美育教育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美的形体,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学生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完美的统一。(五)舞蹈教育与大学生德育舞蹈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形式诸方面均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通过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舞蹈训练通常要进行大量的集体训练,以达到步调一致。久而久之。舞蹈教育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好形式。同时,持续的舞蹈训练可以达到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的功效。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体现在通过学生自己体验等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二、高等学校舞蹈教育现状(一)舞蹈教育在高校中普遍被边缘化 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滞后性制约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多学科协调发展。1、对舞蹈教育重视不够。大多数高校相对注重一般文化知识教育,而轻视艺术素质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对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舞蹈教育的普及相差去远。2师资严重短缺。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舞蹈教师更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舞蹈教师。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比例太小。3、教学方法等亟待优化。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单一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手受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也制约着我国舞蹈教育模式的发展。(二)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普及面较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心智,仅仅培养舞蹈艺术生是不够的。只有扩大培养面和影响面,才能达到普及的目的。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其教学内容一是舞蹈作品的学习,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在舞蹈欣赏能力不强的环境中很难形成共鸣。(三)舞蹈课的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技能及欣赏水平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舞蹈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而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知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虽然科学与艺术思维有本质区别,但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若忽视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四)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形成综合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欣赏课上应将课堂内容延伸。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三、大力普及舞蹈文化目前各高校舞蹈的普及还很不够,整体水平比较低,因此,将校园舞蹈教育定位在面向校园、面向非专业学生,势在必行。应广泛地通过舞蹈兴趣教育、愉悦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优美的体魄等,使学生心灵得到美的塑造、情感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要普及舞蹈教育,首要的是要普及舞蹈文化。舞蹈文化的普及首先要强调群众性,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注意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性,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舞蹈文化活动的普及中,享受到乐趣,进而热爱舞蹈;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舞蹈情结。加强大学生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了解舞蹈艺术,并且从中在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规范,这些会影响他们一生。四、大力加强舞蹈艺术公共课建设从舞蹈公选课的性质与功能上来说,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是工作的核心。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文件精神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力加强舞蹈教育,首先要加强艺术公共课建设。目前高校舞蹈艺术公选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仅就艺术公选课方面,多数高校对于舞蹈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层面;还有,学生对于舞蹈欣赏的认识不足。感到舞蹈欣赏是“阳春白雪”,看不懂看不明白。没有统一的舞蹈欣赏教材,同时缺少相应的课件和欣赏资料。同时,优秀的舞蹈经典作品的DVD、VCD资料供给匮乏。五、措施与建议为了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要着力采取以下措施:1、要拓宽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面。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立舞蹈艺术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这门艺术。2、进一步加强舞蹈艺术教育专业方向的师资培养。加强高水平人才师资培养,能较好的在专业理论上发挥优势,并为舞蹈欣赏课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师资配置。 3、普遍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广泛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和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等,领略到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 4、开设舞蹈编导课。让学生自行编舞,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对学生在表演、音乐、服装、舞台、灯光乃至与人沟通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大力发展本地民族特色舞蹈。在公共选修课中增加对当地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内容和文化研究课程。使交叉学科的大学生能加入到舞蹈艺术的研究领域,达成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目的。6、开展多方面文艺演出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舞蹈团,通过舞蹈表演带动大多数学生接受舞蹈美育。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舞蹈教育,普遍开设舞蹈欣赏课程,加强公共舞蹈艺术选修课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舞蹈艺术活,组建校园艺术社团,立体化、常态化、全方位、多方面实施舞蹈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2] 王宏建.艺术概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