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高职高专学生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高职高专学生舞蹈创新意识的培养

  • 2011-12-23
  • 曹环
  • 黄河之声

文/曹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所具有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教育

文/曹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所具有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教育在开发人的这种潜能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对高职高专舞蹈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舞蹈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舞蹈艺术教育中,要重视对创造性的培养。在选择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时,从学习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兴趣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逐步养成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创作能力的学生成了很多舞蹈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舞蹈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句话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的作用。有了兴趣才会不觉得枯燥,被动的学习也转变成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长期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不该让学生觉得困难,而要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让学生跟老师能愉快地进行交流合作。首先教师要灵活地运用精简、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和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是实现整体艺术效应的关键一步。然后再让学生从中不断得到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并激发创新的意识,为将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全面基础。二、强化基本功训练、提倡示范性教学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十分重要。如果学生不经过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那么不可能跳好舞蹈,将来也教不好舞蹈,这也直接影响到舞蹈创造能力。平时我们说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力量、柔韧性与控制力、稳定性、协调性以及灵活性等等。大部分学生入学前,基本上没有受过基本功训练,或者根本就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因此不能具备一个舞者所具备的没有以上几个基本的素养。因此,入学后,学生必须通过系统、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克服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将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融入到舞蹈表演中。这些对以后的创造意识的培养打好良好的基础。与别的课程教学相比,舞蹈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离不开口传身授的示范、模仿式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中示范性教学尤显重要,并贯穿于舞蹈教学的始终。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知识技术以及情感等集中表现在课堂讲授内容上,并且以教师直接做动作示范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规范性并且达到动作的准确性,从而达到获取知识、表达情感、呈现动作的教学目的。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大力提倡并推广示范性教学,它不仅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而且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三、通过“异舞求同,同舞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实践中,要时时有创新意识、要创造性地及时发现并且选择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大胆创新。由于舞蹈教师积极创新,才能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我们舞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异舞求同,同舞求异”。在长时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效,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慢慢形成,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舞蹈的兴趣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沉着耐心、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四、通过对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形象及逻辑思维舞蹈教学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形象思维方法主要是联想和想象。其中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没有联想形象思维活动不可能进行。而想象指的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不仅包括舞蹈形象的理性定位,而且还要从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如音乐、道具、舞种、风格、动作和舞美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专断的状态,应该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创造一个开放、民主教学环境,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他人的作品有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时时刻刻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放开想象力、踊跃创新,并且对作品提出有理的意见。在这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过程中“闪光点”,并且有创意、新意的作品给予肯定和标榜,让学生及时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从而树立起获得更大成功和更多果实的自信心。这样使学生有更多地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五、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灵感是一种瞬间的直觉或者是联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捕捉到的瞬间即逝的感觉。捕获并且及时拓展、挖掘灵感是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灵感思维的训练,使其学习产生飞跃性进步。实现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由渐变到突变,需要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平时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优秀的舞蹈创作者不仅具备专业技能和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中,音乐感的培养不能忽视。舞蹈教学中,音乐和舞蹈的合作关系,对培养舞蹈人材起着重要作用。舞蹈伴奏不是处于只“起节拍”器作用的从属地位,舞蹈教师也不能只教授舞蹈技术,而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训练学生的音乐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六、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舞蹈中增加生活实践的营养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书本知识,而舞蹈教学中知识却主要来自于舞者或创作者得生活实践。促进舞蹈课和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提供生活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达到舞蹈教学的目的。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因此应该从生活实践中取材、舞蹈中增加生活时间的营养成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舞蹈基本功以及舞蹈技能训练以及舞蹈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以舞蹈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在基本功、舞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开发及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时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组合表演动作,直到他们能够较成功地创造出有特色、有自己风格、有新意的舞蹈作品。因此,可以说舞蹈的技能和舞蹈创造能力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练、实践活动,是无法获得的。七、凭借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对舞蹈作品创意的把握及文化层面的思考最根本来说,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因此感知某个作品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才是真正的鉴赏到。由于知识面、审美能力以及舞蹈形式的迷惑,学生不太习惯深究作品的深层的文化意义,因此难以领悟背后的内涵,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早早地进人舞蹈文化的思考,以便深层理解和领悟舞蹈文化。传统的舞蹈教学,教师通常只用录音机等声音播放器播放相关的音乐,而舞蹈、舞剧的创意图只用口述的方式讲给学生,然后分段示范、在这过程中反复纠正学生的舞蹈动作,学生直到最后组合排练时,才能够对该舞蹈或舞剧的服饰、舞美、灯光、音响烘托下的效果产生想象性的理解。因此,缺乏整个剧目、作品对感官刺激产生的深刻印象。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歌舞剧电影、舞蹈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就可以把握作品的总体框架以及创意。然后将舞蹈作品中的当地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和原生态的舞蹈展现于课堂,使学生在对地域、文化、舞蹈样式、服装饰物和音乐风格都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舞蹈体验。这样,在加上教师对照作品中具体的场景分析讲解,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晰。总而言之,教师在具体到教学中,要大量融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主动变为创造。要培养的不是跳舞的木偶,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教学重点应该从培养单一的“舞者”转向为培养真正的舞蹈创造者。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得到健康的培养和正常的发挥,才能做出各自的贡献。最终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使舞蹈在高职高专学校真正得到有所造就和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1] 廖家弊.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教教育:2002(1)[2] 潘志涛.现代舞蹈教学指导大典[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作者简介:曹环,女,学位:学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学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