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舞出精彩 舞出魂韵
舞出精彩 舞出魂韵
- 2011-12-19
- 范红艳
- 黄河之声
文/范红艳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培养健美的体态,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情感,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所以舞蹈教学
文/范红艳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培养健美的体态,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情感,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所以舞蹈教学是学校美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舞蹈是舞蹈演员借助人体本身来传情达意的展示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由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支配下协调配合而完成的。让观众由外到内去理解,感受和享受舞蹈演员从形态到内心思想上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除了肢体动作的到位,更重要的是舞者心灵的感受。首先,要理解这个舞蹈本身所表现什么,理解它的深邃思想,让自己进入角色,让观众既看到美的表现,欣赏美的同时,又在思想心灵上得以升华,如痴如醉的随着舞者的肢体流动而流动。1.提高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舞蹈是综合性艺术,音乐与舞蹈如同一对姊妹,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从立意到风格,从情调到节奏,从气氛到意境,都应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舞蹈的情节,动作,画面是编导根据音乐编织出来的。舞者是用肢体语言去感染观众,笔者认为,舞感是舞者的灵魂。如果舞者对音乐对舞蹈没有感觉,对作品没有再创造,没有丰富的想象,那他的表演就是苍白无力的,不能感染观众,无法引起共鸣,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部分。每个学生的舞蹈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得宜于先天的舞感天赋,一点就通,一学就会,有的则是后天的引导和培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素养。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民间的舞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民族气质,以及蒙古族人民与马的深厚感情。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马背上和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蒙族舞多以塑造马背形象为主,形成了肩松弛,臂有力,腕灵活的动作特征。欣赏音乐,了解乐器马头琴,草原牧民对马头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科尔沁草原上,流传着关于马头琴的古老传说。因此,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蒙古人热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一首欢乐悠扬的马头琴曲奏响时,常常引得人们歌声阵阵,笑声朗朗,那辽阔似锦的大草原,那彩云般的牛马羊群,即刻浮现在人们眼前,而一首忧伤的曲调,又可以使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更是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的瑰宝和蒙古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结晶。在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族风情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动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有感而发。2.以情带动,动之以情人世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七情六欲瞬息万变。随着各种情感的转换,其人、其神、其态各所不一,正是这种情感纷呈,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为我们的表演艺术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领域。各种门类的表演艺术,在其形成发展乃至完善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表演的特性,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如话剧、京剧、杂技等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说到底就是一个“情”字,万物之情,人之常情。无怪乎罗丹称“艺术就是感情”。作为“长于传情,善于达意’’的舞蹈艺术,在谈论其表演意识时必然要把情的展示列入核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前面谈到的“手到、眼到、神到”,确切地讲,应该称之为“手到、眼到、情到”。舞蹈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动的形体表演艺术,任何形体的动,离开了情感的支配,即便技术性再高,它终究不能成其为艺术。同样,任何情感的内涵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动作来展现,那种人为的把情感的展现同具体的动作隔裂开来的做法从理论上是站不住的,行动上也是不可取的。充其量只能称其为“手到”,既谈不上“眼到”,更谈不上“情到”。诚然,我们所说的“,动之有情”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必须从一招一势、一举手一投足练起,从某种角度讲,舞蹈感觉的培养比单纯的练技巧更难,层次更高。我以上所讲的只想说明两点,一、情感的展现是舞蹈表演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动之以情,‘情”的培养与熏陶必须贯穿于训练的始终。例如,令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非常震撼的舞蹈《千手观音》。21个聋哑人用他们至善、至美、至纯的表演感染了无数观众。这是一个佛教题材的舞蹈,我认为这个舞蹈的成功正是能深刻的把握住这一佛教菩萨形象。菩萨的端庄,菩萨的境界,在她们的身上表现出巨大的沉静和安详。这是因为眼神的处理上做的非常到位。眼神流露出慈祥端庄,使观众看了不禁联想到敦隍,西藏等地千手观音的形象。试想一下如果演员眼神过于游离、呆滞或者做作,那观众看了一定觉得不伦不类,也不会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眼神,才能使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使舞蹈与观众形成对话,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以情带动,动之以情。3.领会舞蹈,成为角色舞蹈演员在接手一个舞蹈剧目的时候,首先要对剧目本身进行细致的了解,领会剧目是要表现什么主题思想,了解舞剧的历史背景,特定的人物,情节等。比如表现云南崖画中的宗教祭祀乐舞——金牛村崖画中的“踏歌”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该崖画的面积约有一百二十平方米,绘有村落,人物,动物,树木及手掌印等各类形象图案约有二百多个。众多的人物造型中,最为突出的是一组有三十多人物在干栏式建筑物旁的神树下围绕成一个大圆圈,在一位身材高大的部落首领的带领下欢舞祭祀场景。这里反映的正是新石器时代洱河蛮或大理古代先民“击石扣石”,“联秧踏歌”,自娱自乐,以舞祭祀的真实场面我要从中去了解“踏歌”的历史渊源,分析那一时代人们的所经所想,为什么会表现这种形态的舞蹈。这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到哪儿的自然形态,要把这些史实赋予到角色身上,使观众从心灵上感受到回归本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到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古代历史的再现。舞蹈艺术是无声的艺术,舞蹈演员在舞台上一般都是没有语言的,不像话剧演员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这就要靠舞蹈演员通过自己的肢体,表情来诉说自己心灵深处,作品所要表达,角色所要告诉给观众什么。更要求舞蹈演员把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所以走上舞台,演员就成了作品中的人物。台下要认真揣摩规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性。台上表面在完成导演要求的高难度技巧,内心不激动,眼中没有语言,总是一个表情,没有跟观众交流的点,就没有传情达意,没有把人物演活,等同于做技巧的机器,我认为舞蹈演员更应该注重的是内心的东西,不要做技巧的奴隶,要做到人到,神到,心到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出色的演员。舞出精彩,舞出魂韵。参考文献:[1] 张晓东.试论身体与运动的艺术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2] 娄瑶琪.乐舞融合教学初探;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3] 罗雄岩.中国民间民族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社;1994[4] 默斯 堪宁汉.舞蹈思想与编舞方法,文艺研究1986年06期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