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藏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之间的区别
浅谈藏族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之间的区别
- 2012-01-04
- 陈鹭春
- 黄河之声
文/陈鹭春民间舞蹈(folk dance)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
文/陈鹭春民间舞蹈(folk dance)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同时也造就了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正是其中的藏族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一、藏族、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分类(一)藏族民间舞蹈分类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广场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从流传的区域看,果谐、堆谐、朗玛谐等主要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流传在金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主要歌舞形式主要有谐、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各类舞蹈正逐渐流行扩大至西藏全区及外省藏族居住区,并带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分类维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自娱性民间舞蹈——自娱性舞蹈中最常见的是“围囊”,“围囊”维语意为“玩吧”“跳吧”,是各种场合随意跳的自娱性舞蹈泛称。“围囊”形式自由,无论男女老少,不拘一格,只要能和上曲调的节奏就自由起舞,尽情发挥。“围囊”也带有表演性,不乏精彩的表演,跳舞时多用“赛乃姆”曲调,节奏平稳,且非常丰富,所以又称“赛乃姆”,于是“赛乃姆”成为自娱性舞蹈中表演成分较多,又有一定规范的舞蹈形式。2、礼俗性民间舞蹈——礼俗性舞蹈中有迎宾、欢庆的“夏地亚纳”;宗教活动的“萨玛舞”;喜庆、婚礼的“纳孜尔库姆”;按照多朗习俗进行的“多朗舞”等。这类舞蹈保存了古代维吾尔族宗教、礼仪舞蹈以及西域古代鼓吹乐的表演形式。3、表演性民间舞蹈——表演性民间舞蹈可分为徒手与使用道具的两类:徒手表演的如“纳孜尔库姆”“手鼓舞”“描眉化妆舞”;持道具表演的如“盘子舞”“击石舞”“灯舞”“萨巴依舞”等。二、藏族、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一)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林区、半农半牧区之不同,而增添了地域的文化色彩。藏族民间舞蹈体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胯、弓腰、曲背(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种美感,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的美。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舞蹈动律,成为一种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动人的体态特征。藏族民间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驰,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与歌唱艺术关系密切,形式多样。其表演形式大多为载歌载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以乐伴舞、歌舞乐一体。(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方面。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舞姿造型:昂首、挺胸、立腰是基本特征。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脚部动作的充分运用,使其动态多样,造型优美;再配合各种眼神,“移颈”“打指”“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点缀,形成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这一特点“赛乃姆”中表现尤为突出。技巧运用:旋转是最常用的技巧,要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连续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是高难度技艺,舞蹈中多以竞技性的旋转作为表演的高潮。女子舞蹈腰部柔软、舞姿轻盈等,都是古西域伎乐的继承与发展。节奏动律:伴奏音乐中多切分、附点节奏,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突出舞蹈的民族风韵。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连续性微颤多见于平稳节奏表演,哈密地区中、老年舞蹈中常见;多朗舞第一组“奇克提曼”中此动律尤明显。维吾尔族民间舞的技巧丰富而独特,主要组成内容有三部分,即道具舞蹈技巧、徒手高难度技巧、传统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没有,但符合维吾尔族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1、道具舞蹈技巧“盘子舞”、“萨把依舞”、“手鼓舞”、“击石舞”等内容强调道具和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道具的技术性较强。盘子舞是“顶碗小碟舞”的俗称,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属于女性抒情舞蹈,通常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双手各持一小瓷盘,指挟竹筷或中指佩带顶针。在舞动的过程中按照节奏要求击打小瓷盘,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同时配以各种变化丰富的步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脚下的变化同上身舞姿的稳重、柔美形成对比。萨把依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在长一尺半左右的扁圆木棍上,用铁皮护上端并镶有两个铁环,表演时右手持把,将上端有节奏地碰击肩和前后摇动,铁环随即发出悦耳的声音。在以各种状态摇动铁环,打着不同的节奏时,脚上配以各种步伐,如“跪转”、“单腿跪蹲”。它产生并流行于南疆喀什一带,属于男性舞蹈。手鼓舞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通常由女子在一男子手鼓的伴奏下起舞,舞蹈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表现种瓜、摘葡萄等劳动生活。还有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女子拿一面小鼓(铃鼓),一边拍打一边起舞,表现照镜子梳妆等场景。击石舞多数动作采用塞乃姆的基本动作,边打击石头片边舞蹈。“击石”是维吾尔族民间打击乐器,双手各持两片天然石头,随手指和手腕的弯直和抖动发出声音,在表演过程中加上跪起,旋转等高难度的技巧,属于男性舞蹈。2、徒手高难度技巧徒手技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作技巧型,如维吾尔族舞蹈的“动脖子”等。另一类是展示型技巧,可分为旋转、跳跃、翻滚等不同类型。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广为应用的展示型技巧是旋转。它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面回旋,高潮部分发展为竟技旋转,如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并立转、夏克转、原地点转、跳转、擦地空转等。3、创新技巧创新技巧指在传统舞蹈中原本没有,但后来在现代舞台表演时为了满足观众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而创新发展的符合维吾尔族民间舞审美风格的新技巧,这一类技巧更艺术化,专业化。它吸收了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和许多东西方国家的舞蹈技巧精华。如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小翻、蹦子、双飞燕等,在职业舞者的创新改编下,形成了一种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特色的技巧。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主要素材来源。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各国各民族的古典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和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舞蹈将在保留原有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壮大。■ (厦门艺术学校)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