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校园舞蹈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园舞蹈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2012-01-04
- 程晓洁
- 黄河之声
文/程晓洁舞蹈是一门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舞蹈化)的肢体语言艺术,也是积聚时间、空间、情感为一体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艺术。她以深远广阔的生活内容为素材,以其感性的表达方式借助人的肢体语汇来塑造艺术形象,对社
文/程晓洁舞蹈是一门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舞蹈化)的肢体语言艺术,也是积聚时间、空间、情感为一体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艺术。她以深远广阔的生活内容为素材,以其感性的表达方式借助人的肢体语汇来塑造艺术形象,对社会具有多元化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力推行。校园舞蹈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舞蹈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极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校园舞蹈教育的发展及其教育功能校园舞蹈原指20世界20年代由黎锦晖倡导和推行的“优秀舞”,这种舞蹈主要是在校园中对中小学生进行形体美育的教育活动。现指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学生参与的舞蹈活动。校园舞蹈教育是学校为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出的舞蹈教育活动,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主要是实践)。舞蹈教育含专业与非专业两种类型,非专业的教育重点即普及性舞蹈教育。在这里谈到的专指高校非专业普及型舞蹈教育。普及型舞蹈教育并不只是指为了传授舞蹈技艺,而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认识舞蹈、理解舞蹈、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呼唤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为最终学习目的的,在形式上不是以技巧性、规范化为前提,而它的功能旨在广泛深入地引导大学生参与舞蹈教育活动。校园舞蹈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特点就是学校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达到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培养鉴别美的能力的目的;又要实现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想象思维的作用。校园舞蹈教育本身体现了青年人追求时代美、向往时代美的精神需求。因此,校园舞蹈是校园人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过程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形式。(一)校园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新时期校园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历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是以身体教育为中心,展开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以舞蹈教学、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展开新技术开发研究21世纪的舞蹈教育从职业领域走向社会领域,从传统走向现代,运用各种科学仪器训练职业舞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投入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远程舞蹈到教育,利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舞蹈教育传播渠道。舞蹈自然科学与舞蹈教育大多数是以人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各种形式的人体运动,而人又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对舞蹈者生物属性的研究是舞蹈自然科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为了全面准确、深刻系统的揭示各种舞蹈人体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对舞蹈自然科学结构和内容的构建就必然涉及到影响舞蹈者生物属性各因素的相关学科知识,需要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探索与公关,在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舞蹈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分支。高等舞蹈教育的内知识结构,原本是以为国内剧团输送优秀表演人才的模式进行的。所以在教育内知识结构的设置中,就比较集中的关注了培养职业舞蹈者的专业性结构,而相对忽视了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对于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应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培养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整齐的复合型高级舞蹈人才为目标来改革舞蹈教育内知识结构的组成。(二)校园舞蹈教育的功能舞蹈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离不开其蕴含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舞蹈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舞蹈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形式等诸多方面中都呈现着德育教育功能。1、通过舞蹈教育可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舞蹈剧目《中国妈妈》,强烈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博大的胸襟和跨越国界的母爱。舞蹈剧目《罂粟花开》,让学生明白美艳的罂粟花背后蕴藏着令人歇斯底里的挣扎。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等不同优秀的舞蹈作品,顺应着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特的教育需求。2、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较好的一种形式。舞蹈教育通常是集教学、单一训练、整合排练、完整表演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会根据舞蹈作品的要求严格将动作规范化、统一化。这个过程极助于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团结协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3、舞蹈教育可以在磨练坚强意志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整个舞蹈的训练过程通透的体现着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时常会让学生体力透支,生理机能达到极限甚至超越极限,最终使优秀的舞蹈作品完美呈现。这是同学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无数次超越自己的过程。潜移默化中,磨练其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教育具有智育功能——学校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舞蹈的智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舞蹈的教育过程是对学生不同领域知识延伸的过程。舞蹈教育首先是舞蹈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一段好的舞蹈音乐,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就像一本好书,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也是渗透人文、自然等诸多领域知识的载体。让学生在独特的学习方式中获取多元的知识元素。2、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想象去不断加深对舞蹈音乐、舞蹈语汇和舞蹈作品的理解,这个过程极有利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理解和想象的能力正是智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舞蹈教育具有体育功能——体育《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艺性。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训练学生肢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和灵敏性的同时,对学生肢体的力量、速度、和耐受能力也具备较为严格的要求。对促进学生健美形体的形成,增强学生体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体育功能的体现。舞蹈教育具有美育功能——学校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舞蹈教育是完成以音乐节奏、音乐旋律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肢体舞蹈语汇为艺术手段,以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加工后呈现的舞蹈作品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细化、表演的过程中体会舞蹈作品意境上美的熏陶、心灵上美的触动,肢体上美的展现。因此舞蹈教育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舞蹈教育具有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潜能——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关键环节。舞蹈是具有美感的肢体运动,伴随音乐节奏美化后的抬手、举足、跳跃、旋转、不同身体部位的旋拧、各关节的曲直、肌肉肌腱的松弛与紧张等等刺激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空间感、方位感、平衡感等人体感受器官,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射与大脑,大脑依靠多种分析共同参与作用,直接激发出个体的美感意识。尤其当人体的律动、形式与音乐恰好吻合时,给人带来精神与生理双重的愉悦,使身心共同处于极度兴奋、高涨的审美快感之中,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创造性的奇想往往就会产生于这种愉悦、自由和自信的心灵空间中。学校开展舞蹈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悦快慰的心情中参与舞蹈的创作、排练、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能力的潜能。并由此转向与不同的学习领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这种平等和谐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融洽关系,不再是“教师权威”的教学关系。学生应能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的学习。教师还要发自心底的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中有机会选择,有不同的疑问,有不同的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学生制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倡导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以正面鼓励为主,杜绝直言不讳伤及学生尊严的言词,教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消除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提倡学生个性表现,辅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身特点,勇于探索与创新。例如:在创编舞蹈作业中,有的学生做出“荒诞”的不符合教学要求的作业,教师不要随意发脾气,应当导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慢慢提高自身的艺术追求和和审美品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开拓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创设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经常使学生处于主题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其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通过即兴舞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让他们在即兴中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在检验中不断调整自我表象没发主我的积极作用,真正成为创作主体,从而走向艺术创作的道路。运用启发性的教育方法——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教育过程中,主要作用与启发和引导,注重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激发积极的思维,增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规律,便知有新的发现和创新。例如:在基本功训练课“蹲“的教学中启发学生,什么是蹲?蹲在弹跳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样使得学生形象思维和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相应得到提高。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引导——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现有的知识有限,而想象是无穷的。善于想象的人善于创造,这是实践所证明的。所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在舞蹈教学重是极其重要的。鼓励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发挥想象。舞蹈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鼓励学生想象,这样才会让舞蹈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训练学生的“兰花掌”时,要引导他们想象“兰花叶子修长,鲜嫩诱人”:“射雁位”要想象“拉弦拨箭”的劲道等等。这样不仅做到准确合乎规范,更能体现优雅、舒展的人体优美和动作美。设法创设美好的舞蹈意境,有助于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虽然舞蹈教室不像剧场里有舞台布景、艺术氛围、音响效果等相应条件,但只要通过教师创设相应的舞蹈意境,灵活运用“创设情境、激情引趣、电教参与、游戏穿插、寓教于乐”的方法,既可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例如:授新课时,舞蹈老师与钢琴伴奏老师配合,一进教室钢琴伴奏音乐起,舞蹈老师激情的合着音乐跳着舞到,有效调动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起到预习新授课程的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学习后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接着讨论探究,让学生总结概括这一舞蹈的风格特点,最后教师明确概括,布置课后练习作业,巩固练习的要求。这样因势利导,增强教学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以致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发展学生想象力。文学作品包罗万象,通过大量学习有利于舞蹈学生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塑造舞台形象、把握作品内涵,特别为创编舞蹈作品提供良好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舞蹈作品创作的源泉。只有具备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敏锐能力,才能不断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才能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从观察中找到对比,从对比中找出窍门,找出本质所在,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反应社会与生活,创造社会与生活。例如:学生创编舞蹈”妈妈的爱”,首先要深入生活去观察妈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对孩子的爱,在众多的表现中用敏锐的观察力找到最感人的切入情节,再细致的刻画舞蹈作品当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刻画的人物更有渲染力。鼓励创造的意识和胆识——硕果人人爱,然而在舞蹈创作的历程中并不会意志伴随鲜花与掌声,而是汗与血的付出,失败与成功的交融,辛劳与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是中药味创造者擂鼓助阵,遇到困难是要提供援助,暂时失败时要要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持之以恒,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获得成功时,对取得的成果要予以肯定、推荐,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清醒头脑,败不馁,胜不骄永远操持暂新的创造热情,这也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创新品质。总之,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改变以往舞蹈教育方式相对滞后的局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是实现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舞蹈教育要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作为现代校园舞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提高全民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振兴教育事业的必然方向。■参考文献:[1] 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2]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J〕上海音乐出版社[3] 欧建平·默斯·堪宁汉《舞蹈思想及编舞方法》〔J〕·文艺研究,1986.(6)[4] 郝红蜀《素质教育理论与时间初步探索——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9月[5] 张鹏,于兰《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系)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