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论龙门石窟中魏窟与唐窟舞蹈文化的分析对比
论龙门石窟中魏窟与唐窟舞蹈文化的分析对比
- 2013-03-29
龙门石窟论文:论龙门石窟中魏窟与唐窟舞蹈文化的分析对比[摘要]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中的石刻艺术数量之多,位于我国各大石窟之首。这些石刻艺术中蕴含着丰
龙门石窟论文:论龙门石窟中魏窟与唐窟舞蹈文化的分析对比[摘要]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中的石刻艺术数量之多,位于我国各大石窟之首。这些石刻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舞蹈形态,在这众多的舞蹈形态中以北魏时期和唐代时期居多。可以说研究龙门石窟中的舞蹈文化,北魏与唐代时期的舞蹈文化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关键词]龙门石窟北魏与唐代审美意识舞蹈文化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从龙门石窟各个时期的造型艺术中我们不难发现,舞蹈是每个时期造型中都必不可少的元素。龙门石窟断断续续雕造长达400年,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最盛。石窟中唐代造像占龙门石窟造像的60%,北魏造像占30%。这些造像都受到了当时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通过对当时审美意识的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舞蹈文化。并且通过对北魏和唐代舞蹈文化的认识,对比龙门石窟中魏窟与唐窟的舞蹈文化。一、北魏社会审美意识下的魏窟舞蹈文化“两晋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这三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段时代。我国北方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经过长期的战争,统一了北方。鲜卑人入主中原,有力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而当时的社会的审美意识在
这种独有的民族情怀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冲击下,开始呈现出统一整合的趋势。当时社会对于美的体现就是人体的肢体纤细修长,穿着基本上是汉人的服饰。给人一种“秀骨清像”的感觉。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将中国服饰文化带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北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大多是上衣简单,下身繁琐,腰身部分紧身合体,而袖筒特别肥大。v字形交领长裙,腰间束带,衣服上身合体,衬托腰身,下身长裙拖地,裙子下摆褶皱密集,袖筒宽松肥大,更显女性柔美、高挑、清瘦。北魏女性服饰追求飘逸、洒脱的个性与北魏人们以瘦为美的审美时尚息息相关,这种服饰恰恰迎合当时的审美观。他们曲腿回身,向下斜视,动作协调,颇具双人舞的特点。舞人在中,伴奏乐人在两旁,这正是古代真实的乐舞表演场面。与真实生活乐舞场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龙门石窟中的飞天、伎乐天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乐舞形象的再现。二、唐朝的社会审美意识下产生的唐窟舞蹈文化西元618年至907年,中国历史进入空前辉煌的时期——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超越往古。由于唐朝空前强盛的国力,唐代对于美的体现一定是充满视觉冲击,一定是“丰腴艳丽、热烈奔放”。丰肥浓丽即
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在唐朝的社会审美意识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理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力量型的、开放兼容的文化视野。唐人喜爱牡丹,而牡丹的花型正是高贵丰满。唐人塑造的骏马形象每件都是膘满臀圆。而唐代影响最大的颜体书法更是肥硕、庄严而浑厚。韩愈有诗道:“书贵瘦硬吾不取”,也体现了唐人审美取向由瘦硬向“肥硕”的转变。唐朝时女性服饰流行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的丰硕,服装也渐趋宽大,唐代服饰用纱罗制衣,薄如蝉翼。当时唐代女性着装还流行披帛,用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帛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质地柔软、薄如蝉翼。长长的披帛挂在肩上,绕在手臂上,潇洒妩媚,风姿绰约。三、龙门石窟中魏窟与唐窟舞蹈文化对比北魏与唐朝作为两个主要开凿龙门石窟的朝代,在石窟中也体现出了两个朝代相融合的舞蹈文化。在服饰上,北魏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化,在服饰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在北魏诗歌《李波小妹歌》中“骞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的李波小妹,无论从“胡服骑”的服饰,或是飒爽矫健的英姿,都不难捕
获到鲜卑文化在汉人生活中的影踪。“唐代沿袭了北魏的民族融合的服饰,并且随着唐代进一步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这种文化融合下的服饰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见(图一)。唐朝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唐代的女裙也是式样繁多、色彩艳丽的。总体来说唐代服饰呈得大气而开放见(图二)。在石窟的造像上,为佛奏乐舞蹈的天女,魏窟让这些天女悬浮在空中,双脚离开地面,因此更富有仙气。并且魏窟的佛像在人体造型上以瘦为美,她们身材更加的纤细轻盈见(图三)。而唐窟则让这些天女们回到了人间,她们脚踏实地的站在地上舞蹈。那些健美的舞姿更酷似人间真实生活中的舞人。并且唐窟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色就是以胖为美,她们的体态丰满、脸型丰腴,是典型的唐代美女见(图四)。四、结语纵观龙门石窟北魏和唐代时期的造像,每一个朝代的社会审美意识都会影响龙门石窟中形象的塑造。北朝造像是那种神秘浩渺的圣洁气息,唐代则是社会风貌乐观主义。这些
雕刻在岩壁上的佛像,较好地将这些舞蹈文化保存了下来,为人们提供了形象、翔实的史实资料,供后人观瞻研究,使人们更准确地了解一千多年前的舞蹈文化,也为后人在今天的舞蹈创作中提供了参考实物,使我们今天的舞蹈文化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参考文献:[1]陈致平.中华通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2]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3]王克芬.龙门石窟舞蹈形象的考察与研究[n],1997-10-23.[4]方国荣.中华文明五千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