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舞蹈艺术审舞美文化特征

舞蹈艺术审舞美文化特征

  • 2013-07-12
  • 中国舞蹈网

艺术活动,是人类创造性的精神生产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自身生命力的感性显现与确证。以人体为物质媒介,以动作为核心,以情感为元素的舞蹈艺术,是人的内在的、充实的生命力在舞蹈艺术审美形态中的直观外化,是人的生命意识审美化的特殊表现。

艺术活动,是人类创造性的精神生产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自身生命力的感性显现与确证。以人体为物质媒介,以动作为核心,以情感为元素的舞蹈艺术,是人的内在的、充实的生命力在舞蹈艺术审美形态中的直观外化,是人的生命意识审美化的特殊表现。追溯舞蹈的初始——“原始的狩猎,是狩猎者有了把由于狩猎时便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的一番冲动”(普列汉诺夫语)的审美创造。这里的“再度体验”,是人的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这里的“使用力气”,是生命力的活动;这里的“快乐”,是生命力活动产生的审美愉悦的结果。由此可见,舞蹈是源于人的心灵需求,出自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与把握,是人的生命意识审美化的表达方式。人的生命意识的审美化,是一切艺术审美的核心,也是舞蹈艺术审美的核心。没有人的生命意识的审美化,也就没有任何艺术,也就没有审美文化。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其表现何在?我认为有其三: 

一、审美的情感性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某种关系的审美反映,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某种审美心态。如同情与反感、爱好与厌恶等等。审美情感性,是生命意识情感的审美化。它与人的实践、需要、以至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在舞蹈艺术中,审美情感性构成为作品的内容因素,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对社会现实的审美感受。因此,舞蹈的审美情感性,包涵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功利、是非观念,并通过艺术形象的作用,融化到意象的生存与物化的全过程,要求“理”潜藏、溶化于“情”,使人在审美感受中汲取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有的舞蹈不很注意强调审美情感性的“情”,而偏重于社会功利的“理”,使之失去艺术审美价值。如《这样的日子有奔头》。舞蹈着眼于社会功利的取向,并贯穿于舞蹈的构思、主题的表达、功利的图解。编导者忽视了舞蹈的形象思维,是一种信息载体,积淀着思想观念的审美情感。它的创作、表演首先是属于审美活动,它的社会功利取向应当是潜藏于审美情感中,是以情感带动、组合、并由情感的逻辑决定的。《这样的日子有奔头》,没有以审美情感为艺术形象的载体,其表演就失去了情感的内容和审美价值取向,社会功利就直露了。在审美的情感性方面,《江河水》是其成功的。编导将审美的情感性作为创作材料、表现对象,将人的生命意识升华溶于作品里成其为内容因素。编导蔡建民在他的创作体会中说“我们仔细分析了人物情感,根据人物内心情感来设计动作,以情而动作,以动而抒情。”编导紧紧抓住审美情感性,通过三段不同的情:怀念之情、甜蜜之情、生命诀别之情,来展示情节,渲染气氛,同时刻画了人物,深化了主题,表现了强烈的的艺术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反响——这就是审美情感性,才使作品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审美的情感性,是审美共鸣的基础,是舞蹈其他功能的信息载体,舍此,舞蹈就失了作为艺术存在的价值。 

二、审美的愉悦性 

审美的愉悦性,是源于审美的情感性,是一种审美心态的表现。我们参与或欣赏舞蹈,首先不是明白它的某种道理,而是在情感上产生的某种激动,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快适和满足——这就是审美的愉悦性。孔夫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对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意境的表露。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用爱情来比喻审美的愉悦性。他说“美的事物在人们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漾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可见审美愉悦性的特征,首先不是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感觉。“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马克思语)从而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这就是审美愉悦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舞蹈的审美愉悦性被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革除,只强调舞蹈的社会功利性,舞蹈直接地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于是,便产生了“忠字舞”,使人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是对舞蹈艺术满足人们自身精神生活的审美愉悦性本质特征的否定。其结果“忠字舞”,也被人们自身精神生活的审美愉悦性的需求否定。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愉悦,技术的本质是适用功利。舞蹈艺术的质地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舞蹈是要表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然而,社会价值取向必须从审美愉悦性的角度切入,使直接的审美愉悦性与潜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统一,否则就不是艺术,是艺术之外的其他。今天,人们对街舞、迪斯科、摩登舞、拉丁舞、民族民间舞等青睐,正是舞蹈的审美愉悦性偶合了人们的审美心态——人的生命运动的一种审美文化表现。 

审美愉悦性,从来不是生理快感的直等式,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艺术感染力强的审美文化心理状态,借助于美感的直觉实现的。美感的直觉,是审美认识和感受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审美积淀的感性表现。 

三、审美的新变性 

艺术和社会处于一种动态的连锁反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一方的变化与另一方变化相关联着,并向自己提出进一步变化的要求。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卷入了急速发展的世界潮流,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昔日农村社会的古朴习俗,日溢抹上了城市文明的现代色彩。国际文化的交流与撞击,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随之发生报大的变更,出现了追求多色彩、多层次、多方位地体验人的生命意识的文化氛围。这种审美的新变性需求,给舞蹈的发展拓开了广阔的前景。在以自娱性为主的舞蹈中,审美的新变性表现为;追求新颖、奇特的审美指向——舞蹈语言的奇丽色彩,舞蹈动律的高强度节奏,舞蹈表演的无拘无束,舞蹈内涵的随意解释性等等。人们参与这类舞蹈,“他们把身体变成发光的流体,完全让心中的灵感来支配身体的动作,”(邓肯语)以表现人的生命意识自信,自强精神,从中可窥见到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审美心态,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审美的新变性,在深层次发掘人的内心情感,体现时代风尚的舞台表演舞蹈中,强调变中求新——追求舞蹈形式风格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通变中出新。舞蹈艺术中众多的舞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开放时代的人们的审美意识,不只满足于传统舞蹈所传递的审美情趣,而要求民族特色里面溶进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如《元霄夜》编导为了达到人物个性塑造、素材运用、舞蹈风格的整体统一,从“二人台”、 “永济队秧歌”和“踢鼓子”等民间素材中汲取、融化、其动律和风格上接近的元素,进行变化发展,而创作出了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颇佳的《元霄夜》。编导说:要把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上升为舞台艺术,不是单一的一种民间舞素材就够用的,必须进行科学的去粗存精,加工提高,从而有利于刻画人物,使之更富有时代气息,更接近现代审美意识。 

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规定了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正因为它的美学价值的规定性,才使舞蹈的其他功能得以实现。这正是我们探讨舞蹈艺术审美文化的目的之所在。 BOw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