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舞蹈论文
舞蹈论文
- 2013-08-21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形成、风格的培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极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中仍有主次之分,当进行不同民间舞的教学时,开端应以学会动作、掌握要求、明确规格为前提,在动作熟练协调之后,应着重于在情感方面的细致培养、启发和诱导。当动作呈现了情感、动律、规格、(转第107页)(接第95页)节奏、音乐等几方面的高度融合时,也就是组合形成的最后阶段,再注入民间舞的“自娱性”的要素(自我主观感觉发挥),并贯穿到整个学习民间舞教学及表演的全过程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自娱性”的具备,对学习民间舞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自我感觉的表演意识,同时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但这需要教师通过以各种各样方式的启发、长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这方面的表现能力,从不自觉的把握到有意识的掌握,达到所谓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层面。因此,单有严格的要求、呆板的训练而没有生动的启发,就会失去民间舞的本色;光有启发,而不注意细腻的规格要求和“瞎跳”,就会形成自由发挥无从要求,失去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这两者须互为联系、相互依助,互为转化的。
由此综合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严格要求、细致训练、统一规格(动作内在的规定性)是基础,鲜明生动、色彩浓郁、舞韵风采是呈现的结果,风格是宏观的、规格是微观的。从整体上看,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互为联系,互为转化。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跳民间舞、“吃透”民间舞,除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认识之外,还要从民间舞规格与风格上去剖析探究,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其中的规律性,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去体会感悟。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顾此失彼,才能避免“形似神不似”,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意韵融合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失民间舞教学的本色和教学目的,体现民间舞教学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训练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
其中北方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是秧歌,如东方高跷身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号种三大秧歌。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种类繁多。北方的秧歌等各种民间舞蹈多具有粗犷刚强,热情奔放的特点。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委婉、秀丽别致见长。两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并济的特色。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各具鲜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强悍刚强的风格特点。地处西北的维吾而族则以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见长,在康藏高原上的多种古老藏族民间舞蹈形式,风格各异,但总体上看具有古朴优美的特点,并以舞"袖"为共同规律
芭蕾(Ballet)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近代艺术。如果按芭蕾一词的意大利语(Ballet——跳舞)去理解,那么探索其起源就需回到史前人类意识的朦胧时期去;如果把它理解为戏剧晚会里表演的舞蹈(Ballo),那么,其起源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作为最初的艺术萌芽状态,其功利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但前者作为“跳舞”去理解,更接近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后者作为“戏剧”去理解,更接近艺术起源的“宗教说”。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观念的斗争贯穿了整个芭蕾史:一种观念认为芭蕾是装饰性的、纯粹形式的舞蹈;另一种观念,则主张芭蕾是戏剧性的、发展剧情的舞蹈,任何一部芭蕾史,都认为芭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根据古典芭蕾各形态要素的历史沉积,我们将芭蕾中的舞蹈分为4种不同性质的舞蹈:
1.形式舞蹈(CorPsdeBallet)。即前述“舞群”的舞蹈,这是最初始的芭蕾形态。芭蕾形成初期,舞群要遵循一定的舞径做队形变化。导致了型式舞蹈,它通常是纯队形的表现,在芭蕾早期的“几何形态”中得到强调。
2.情节舞蹈(Dances daction)。这种舞蹈主要用来表达情节,说明舞剧的故事;往往以特定的手势代替语言,以表情帮助展示剧情的发展。芭蕾的“哑剧形态”较多这类舞蹈,因此这一时期的芭蕾又称为“情节芭蕾”。
3.抒情舞蹈(Dances Variation)。这是类似双人舞变奏的纯粹舞蹈,用来表现舞剧吵的情绪、感觉、意志、气氛,是芭蕾中最主要、最具表现力的部分它最早使用于“白裙芭蕾”之中,是芭蕾“立体形态”发达的产物。
4.插舞(Divertissement)。这是芭蕾中特有的一类舞蹈表现,它多用于舞剧中的庆祝场合,与剧情的推进无关。插舞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和不同性质,有些有独立情节。如《睡美人》用插舞演示“灰姑娘”、“小红帽”等民间故事;有些只是某地区风俗舞的展示,如《天鹅湖》中展示的“西班牙舞”、“恰尔达什”、“玛祖卡“等。可以认为,插舞是在古典芭蕾进入它的终结形态后的插入物。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曾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曾有学者不无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甚至在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是完全了解这个世界。
有人说,舞蹈是艺术的皇冠,而芭蕾则是这皇冠上的明珠。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于意大利的古典芭蕾,曾繁荣于法兰西,鼎盛于俄罗斯,然后点缀于欧美各国及亚、非、澳、拉美。从《皇后喜剧芭蕾》的几何形态天《天鹅湖》熔舞群、舞径、哑剧、双人舞、舞系、插舞于一炉的终结形态,古典芭蕾的确在上一世纪末完成了它自身形态建构的使命并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如意大利派的简劲、法国派的妩媚、丹麦派的轻盈、俄罗斯派的豪放、英国派的潇洒,作为最具世界性的舞蹈艺术,古典芭蕾那科学的人体运动法则和典雅的审美风貌具有永恒的魅力。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