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金峰雄狮”重振民间舞蹈雄风
“金峰雄狮”重振民间舞蹈雄风
- 2013-09-06
日前,绵阳市涪城区金峰镇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而成为全国52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一员。以“金峰雄狮”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金峰文化”,已成为了绵阳乡土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近日,记者走近金峰雄师表演队,一睹其风采。
日前,绵阳市涪城区金峰镇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而成为全国52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一员。以“金峰雄狮”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金峰文化”,已成为了绵阳乡土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近日,记者走近金峰雄师表演队,一睹其风采。
铿锵的锣鼓敲起来,威风的雄狮“跃”起来……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涪城区金峰镇艺术中心广场,从田间地里走出的雄狮精英们正踩着激越的鼓点声,表演起高难度的舞狮动作,引得叫好声、欢呼声一片。
这个从田野乡间孕育出来的“金峰雄狮”表演队,却有着洋盘的经历。他们先后参加过迎香港回归、国际李白文化艺术节、国际亚洲邮展、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中国西部十三省文化产业博览会、2008北京奥运会绵阳火炬展示等大型表演助兴活动的大型表演,获得过20多次殊荣,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探访:起于清朝
据现任金峰雄狮表演队队长、金峰雄狮传承人邓乾元介绍,古涪城会角铺(现金峰镇),自古有舞狮的传统,金峰雄狮早在清光绪十年(1891年)就存在并颇受重视。据邓乾元说,其老祖师爷李云植与当地金峰乡政府组建了一个金峰川剧团,时称“李家端公班”,活跃于社会上层人中,当时的情景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之所以红,不仅因为川戏唱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川剧团内有一个舞狮队,每场戏开场,都把舞狮作为开场节目,以活跃气氛,从而吸引大批戏迷。那时候,舞狮舞龙在民间十分兴盛,无论是春节、元宵节、庙会都要举行舞狮、舞龙等传统大赛活动。
振兴: 一鸣惊人
据邓乾元回忆,他的父亲邓质夫当时任绵阳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与李云植曾结拜兄弟,每年舞狮活动都亲自主持参加,邓质夫因此成为金峰雄狮传承人。
今年60岁的邓乾元是金峰雄狮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儿时就跟着舞狮队走村串户,熟谙每一个角色。1997年,金峰镇成立文化站,邓乾元当上金峰镇文化专干,同年初,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涪城区举办大型文艺展演,要在乡镇上选出杰出的民俗文化表演队参加演出。邓乾元瞅准机会,积极争取组建金峰雄狮表演队加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出活动。邓乾元的提议得到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区、镇两级政府共出资10多万元,购买了20头雄狮,10套锣鼓,用于重新组建金峰雄狮表演队。
道具有了,关键就是表演队员。于是,邓乾元担负起了在各村社组织招收有舞狮经验的基础队员的重任。经过严格挑选和努力寻找,138名队员进入金峰雄狮表演队。为收集整理原“金峰雄狮”的演出技巧,编排训练教程,镇上还把原文化馆专门研究舞狮表演的黄孝纯老师请来了。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邓乾元、黄孝纯等舞狮传人穿梭于金峰镇的田间地头,拜访90多岁的原舞狮队成员,听老人们讲述狮队的演出情况,收集资料,同时,还请来原文化局文艺科陈翔老师当教练。先从队员的基本功练起,包括腿、手、腰等功夫,逐步恢复表演队的演出风格。
香港回归的头一天,100余人的“金峰雄狮”表演队登台亮相。谈起当时的情景,邓乾元两眼放光,雄赳赳的表演队伍不但上演了“上高台”、“踩梅花桩”、“吐福”等绝活,还从南河体育中心—人民公园—临园干道—火车站一路“扬中华雄风”,引来好评如潮,被组委会评为特等奖,绵阳市和涪城区还为此发放了5万元的奖金。
取经:威震四方
在那个时候,5万元是个天文数字,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肯定,让邓乾元和队员们备受鼓舞,他们开始着手提高演出水平,培养出优秀的表演队员,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提高演出水平,让队伍生存下去。
为了提高舞狮水平,邓乾元请来了市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宋小林、杨兴林等对有潜质的队员进行单独辅导。2003年,邓乾元开始和张世忠以及第五代传人邓强(邓乾元的儿子)一起,到广州佛山举行的国际舞狮大会考察取经,带回来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收集的许多文字及图像、视频资料,不断进行学习和借鉴,提升雄师表演队的艺术水平。
经过十多年的传承发展,金峰雄狮自成一派,与传统耍狮迥然不同,其特征明显。道具借鉴广东醒狮的造型,表演者无论是狮头、狮脸、眼睛,甚至眨睫毛、张嘴等动作都相当流利。舞狮种类众多,学员要求必须练好基本功,头、手、脚、腰、神、桩稳与蹦跳相融洽,姿态灵巧大方、在表演中灵活多变,爆发力强,不管单脚、双脚、上肩、打滚、跳跃都必须生动、紧凑。而其中最顶级的表演当属上梅花桩,要求跳跃如流,眼、神、手、脚必须全神贯注,四肢配合要恰到好处,否则,稍不注意就可能出危险,甚至残废。因此各类技艺须口传、授教,以师徒传授为主,或集体培训与个人单独辅导相结合。
金峰雄狮艺术较为复杂,舞狮种类较多,技艺难度高,功夫过硬,爆发力强,展示出厚重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陈出新,乡土风格浓郁,在没有表演任务时,队员们工作在田间地头,有表演任务时,立刻成为一支精湛的团队。
除绵阳外,金峰雄狮在南充、遂宁、德阳、绵竹、什邡、温江、郫县、广元、旺苍、陕西汉中等地也很有影响力,是川西北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面旗帜。
传承:后继有人
经过10多年的长足发展,金峰雄狮队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年龄最大的舞狮人员50岁,最小的18岁。雄狮道具也发展到60头雄狮、6条彩龙,100多套威风锣鼓、200多套服装。还培养出了金峰雄狮精英队员138人,有南国醒狮40余头,鼓钵100余套,服装200余套,上梅花桩的演职人员8人,上高台表演20余人。其中,邓强成为第五代传人,从艺10年,目前已成为梅花桩主力教练。
虽然金峰雄狮“威风无比”,但据邓乾元介绍,每当有大型活动演出时,他们都要提前走排、训练,小型活动可以随时登台表演。同时,还坚持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分类指导,互教互学,定岗定位进行测试、考核。金峰雄狮还先后在金峰小学、吴家中学等开展雄狮操基本功练习法,让更多的学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把热爱舞狮的优秀学生充实到雄狮队伍中来。
在得知以“金峰雄狮”为代表的金峰镇跻身“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时,金峰镇党委书记蒋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后,金峰镇将继续加大支持金峰雄狮队的力度,并打造以“金峰雄狮”为龙头,电影宣传队、农家书屋、农村少年宫、健身艺术中心等为支撑的金峰文化产业,让民间文化产业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