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杏庄麒麟:一段传承700多年的舞蹈
杏庄麒麟:一段传承700多年的舞蹈
- 2013-09-06
“舞麒麟”是由5位男孩古装扮相,至于到底扮演哪5位,除了状元、财神、魁星等角色是固定的,其它可以变换。曾经还有10人表演的,分文状元、武状元、将军、送子娘娘等。孩子站在大人的肩上,手握有马鞭、如意、荷花等道具,根据锣鼓的节奏,大人肩顶着孩子跑圆场,走碎步,“舞翩翩”的是通过穿花绕行变化队形,称之“走四门”、“绕八字”。
“杏庄麒麟!代代相传!”在这样的呐喊声中,表演开始,先是四面旗幡上场;接着四个孩子分别扮作宰相、探花、魁星、财神站在大人的肩上一一上场,最后是扮作状元的孩子与“麒麟”旗上场……
源自明代,特受新婚人家欢迎
自盛夏以来,天台县城第三小学的操场上,时常是灯火通明,锣鼓阵阵,不时地传出“杏庄麒麟!代代相传!”的吼声,路过这里的行人常会听到这激越的锣鼓声和雄壮的吼声,这是杏庄村的村民在排练传统的“舞麒麟”。
舞龙、舞狮是民间常见的表演艺术,可“舞麒麟”却是罕见。古人把麟、凤、龟、龙称为四灵兽,其中的麒麟是鹿身、牛尾、独角、鳞片,有“仁义之兽”之美誉,象征吉祥。据杏庄村的老人说,他们的“舞麒麟”从明代就有了,屈指算来有700多年的历史了,解放以前,天台县城的“舞麒麟”有3至4班。
天台县有一句关于过元宵节的民谣:“十四夜,赶道地;相灯笼,糊辣沸”。而“舞麒麟”就是元宵之夜特有的民俗。上一年结婚的女人,在十四夜都要如新婚大喜一般,重新穿戴一新,端坐在新房中,老老少少串道地,看新娘,“舞麒麟”也就上场了,走家串户,因为民间相传“麒麟送子”,所以特别受到新婚人家的欢迎。
“舞麒麟”是由5位男孩古装扮相,至于到底扮演哪5位,除了状元、财神、魁星等角色是固定的,其它可以变换。曾经还有10人表演的,分文状元、武状元、将军、送子娘娘等。孩子站在大人的肩上,手握有马鞭、如意、荷花等道具,根据锣鼓的节奏,大人肩顶着孩子跑圆场,走碎步,“舞翩翩”的是通过穿花绕行变化队形,称之“走四门”、“绕八字”。
“舞麒麟”是在“麒麟送子”传说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喜庆吉祥的舞蹈,它以百姓人家的院落为舞台,吸收了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的成分,具有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它不仅给人们带来行云流水般的舞蹈,而且也带来欢乐与幸福。
它的表演讲究孩子、大人,以及锣鼓之间的默契配合,孩子是戏曲扮相,身着戏曲服饰,做戏曲的动作和表情,而下面的大人则保持平衡的基础上,根据锣鼓节奏迂回绕场,走碎步,舞步轻盈流畅。“舞麒麟”有自己专门的锣鼓谱,它决定整个舞蹈节奏,并有五面旗幡引领,决定舞蹈表演的空间。
扮状元的就是“麒麟”
说起杏庄村,很使人想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天台县城有一条“杏庄路”,文革时改名“跃进路”,杏庄村也就在杏庄路一带。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在桥南开发了新区,一部分村民迁居到那里。
有人说,杏庄的“舞麒麟”出名,是因为该村台阁扎得好。有句俗语,“台阁是扎得好看,麒麟是舞得好看”,因为该村能工巧匠多,制作的台阁不仅好看,而且发角隐蔽巧妙,走在街上常常引得观众惊叹。
天台的“舞麒麟”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它不是舞狮一样将“麒麟”制成一张皮,套在人的身上舞动,而是取其意。有人说,那位扮作状元的,就是“麒麟”,因为有“天上麒麟,地上状元”一说;又有人说,那面最大的旗帜就是“麒麟”,因为上面绣着“麒麟”图案。
1993年,杏庄村成立老人协会,老人们想到要恢复“舞麒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舞麒麟”就没再表演。于是请老人回忆,购置服装,这一年“舞麒麟”不仅参加了天台县文化旅游节的民间艺术大会串走街表演,还走家串户,为老人协会募捐了几万块。至今老人们还颇为自豪地说,老人协会这几间房是“舞麒麟”舞来的钱盖的。
2004年全县的民间艺术普查,杏庄村只留下表演服、还有几张曾经演出的照片,问,还能表演吗?答,现在叫人演,又要排练,这对孩子来说是累人活,而且原先表演过的孩子也大了,不能顶了。再叫几个孩子,没有训练,在大人肩上根本站不住。2009年,“舞麒麟”被列入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至5岁的孩子也来参选
7月12日,赤城街道文化站站长裘银娟冒着酷暑,来到杏庄村,说起县里在农民文化节闭幕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麒麟”必须要上。
杏庄村老人协会的孙会长立即召集人马,对大家说,“舞麒麟”是我们村的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手中失传。于是,不到10天,村里就成立了“舞麒麟”工作小组,共有42人,大家热情高涨,明确分工,下设艺术组、表演队、乐队组、后勤组。第三天,就包了一辆面包车,赶赴路桥置办表演服装。
此后,杏庄村借县第三小学的操场进行“舞麒麟”排练。每到排练,大人们都会抱着孩子早早地来到操场。
11月16日的中午,陈允凑吃过中饭,就急匆匆地赶往第三小学。这位67岁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矍烁,他年轻时曾担任过村弹簧厂、罐头食品厂的书记,可是许多人不知道,1950年他还被选中参加“舞麒麟”表演,扮演其中的魁星,那时,懵懂的他只是觉得热闹,排练时也没有父母接送,就好像是孩子在玩游戏。
这次,陈允凑被推为总指挥兼表演队队长,这位自幼就参加“舞麒麟”的老人没有一丝推却,自从排练以后,召集开会、置办东西都是他在奔波。
12点刚过,艺术组组长陈春微就赶到老人协会,打电话通知表演的五个孩子来化妆,她从小就看过“舞麒麟”,1993年村里恢复“舞麒麟”,也是她指导的。她年轻时曾在县人民剧团演过小生、也演过花旦。她说,“舞麒麟”主要是孩子表演,这次村里一下子有12个4至5岁的孩子前来参选,从中选出了6位。孩子要在大人肩上一口气站7至8分钟,为了让孩子要在大人的肩上站起来,先让孩子先坐在大人肩上,然后再慢慢站起来。有的孩子一抱上去就吓哭了。一个孩子胆子很大,他叫王子赫,还不满5岁,虽然腿在不停地打颤,可脸上还是笑着,他自然成了“状元”的扮演者。
组长孙尚练满头银发
“舞麒麟”全场是用锣鼓伴奏的,乐队组也是锣鼓队,担任组长的孙尚练,满头银发,他已有74岁了。
他穿好白色的表演服,坐在大鼓前。他年轻时就在部队做过文化干事,回到村里也自然是文艺骨干,能写会说,能歌善舞,多才多艺,10岁那年,他就敲锣打鼓上街庆祝解放。
他根据回忆,并吸取了舞龙、舞狮子的“锣鼓经”,将“舞麒麟”的锣鼓经分为三大块,即行街敲、麒麟敲、麒麟送子。每一块都有一段基本敲法,并富有变化。可是参加伴奏的老人,年龄都已七八十岁,大都没有敲过锣鼓,缺乏节奏感,经常出错。为了便于排练,他就将锣鼓经写在纸上,教老人先哼熟,然后再敲打。
老人学得很认真,每次排练,老人们总是早早地赶到,还经常跑到他家里请教,一个月后,老人们都已将锣鼓经烂熟于心。
■手记
传承了700多年
“舞麒麟”在锣鼓声中结束,天色渐暗,看演出的人们也渐渐散去。
有关人员与杏庄村的老人们在探讨着表演中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那些扮演状元、宰相、探花、魁星、财神的孩子在父母的牵领下离开了,也许若干年之后,这些孩子又会成为“舞麒麟”的组织者。
一个富有诗意的村子,一段传承了700多年的民间舞蹈,延续了一个古老的希冀。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