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西藏卓舞一点儿也不落伍

西藏卓舞一点儿也不落伍

  • 2013-09-06

山南卓舞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甩头甩发,甩圆圈型的,8字型的。山南卓舞又分撒(地)卓、把(中)卓、朗(天)卓三大流派。主要区别在舞蹈的动作上,撒(地)卓,要求你在做动作时一定要把腰部往前倾,倾到最大限度,边敲鼓边甩辫子,要求把辫子甩到地上,一打就是一把灰,气势十足,感染力很强,这就叫撒卓

——访藏族舞蹈艺术家丹增次仁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日前,记者采访了西藏知名舞蹈史家和舞蹈理论家丹增次仁。他向我讲述了自己与卓舞的不解情缘。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记者:请问您第一次接触卓舞是什么时候?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这个比较早,八几年开始我就接触卓舞了。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记者:您第一次采风的时候,西藏卓舞艺人的状况怎么样?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我八几年去的时候,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群众的思想压力还是比较大。我当时也有思想准备,向老百姓解释,我们是专门做这个研究的,区里也了解情况,你们就放心跳。但老百姓还是很有顾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组织什么像样的演出,只能个别找几个艺人,把卓舞的来龙去脉大概理出个头绪,然后单独找艺人让他们在屋子里跳。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虽然当时老百姓感到有压力,因为这是个仪式舞,现在没有场合了,能不能跳当然是个问题,但至少他们从我们身上收到一种信息,现在开始专门有人来做调查工作,看来以后可能允许跳了。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其实他们是非常愿意恢复这些东西的。现在,央视的舞台他们都经常上,艺人的自信心被空前调动起来。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记者:当时卓舞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我的印象就是,卓舞是西藏舞蹈的精华。因为它要求你不但要自己跳舞,还要自己来敲鼓,自己来演唱,还要自己开口来念出道白。卓舞的伴舞曲叫“卓鲁”,它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是另外一种风格的歌曲,自成一体。再有,就是阿热,阿热用藏文直译出来就是胡子的意思。为什么叫他“胡子”?因为大部分阿热戴那种下巴上有胡须的面具,而且大部分阿热的面具跟藏戏面具很像。后藏卓舞的阿热跟前藏卓舞的阿热又有一定的区别。山南、拉萨一带的阿热戴的是白面具藏戏的面具,日喀则一带的阿热戴的是蓝面具藏戏的面具,因为山南恰恰是白面具藏戏的发源地,后藏和日喀则一带恰恰是蓝面具藏戏的发源地,地缘特征非常明显。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阿热这个角色在一场卓舞表演中既是领舞,又是维持舞场秩序的人。其实,宗教舞蹈中也有阿热这个角色,但他自己不跳,主要是维持舞场秩序,这是他的角色任务。第二,他要承担一些逗乐观众的喜剧性的辅助表演,因为一场演出段落很多,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为了不冷场,他出来做一些随意性很强的表演以活跃气氛。他这个角色除了技艺上有要求,还要有很好的分寸把握,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让场子冷下来,长此以往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卓舞中的阿热有1个人的,2个人的,多的有8到10个人。山南琼结久河那个卓舞,我去看的时候,有8个(卓布穷)舞者,加8到10个阿热,阿热表演的歌舞是当地的“协钦”和“果协”,它是为了增加整场演出的色彩,因为光敲鼓,演出效果可能会比较沉闷。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2月15日,老艺人尼玛旺久(前)与徒弟们一起表演卓舞《雅砻春潮》。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记者:日喀则的卓舞和山南的卓舞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日喀则的卓舞没有甩头的动作,山南卓舞都要甩头。山南卓舞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甩头甩发,甩圆圈型的,8字型的。山南卓舞又分撒(地)卓、把(中)卓、朗(天)卓三大流派。主要区别在舞蹈的动作上,撒(地)卓,要求你在做动作时一定要把腰部往前倾,倾到最大限度,边敲鼓边甩辫子,要求把辫子甩到地上,一打就是一把灰,气势十足,感染力很强,这就叫撒卓。把(中)卓,要求哈腰哈到90度。朗(天)卓就是要把身体完全立起来甩头。琼结久河卓舞就是典型的把卓。但它的头饰跟山南其他地方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县都是梳辫子,辫子上缠一条红穗子“扎不休”,扎结实了,再甩。久河那个地方(的卓舞)完全是散发,只是在头发尖上用“扎不休”绑出一个鬏子,所以效果非常特别,啪一下散开,啪一下收起来,仿佛头顶上有一片流动的蘑菇云,但是一点也不乱,有一种异样的美。还有一些地方,演员头上戴一种无顶帽,便于头发集束从头顶上露出来甩动,也很好看。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记者:现在西藏农村卓舞的状况又是怎么样的呢?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变化很大。特别是“非遗”开展以后,大家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县乡村只要有民间文化方面的遗产,都尽力想把它挖掘、整理出来,想把它恢复保存。原因很多,一方面,现在不像我们那时候缺少经费,现在你只要进入非遗项目,就有一定的资金扶持。第二,由于对文化认识的提高,地方上的领导对推动本地的传统文化事业比较热心;第三,老百姓喜欢看,有市场。我们现在提出的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创新”这么一个方针。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记者:如果让您给卓舞作一名词解释,您会怎样形容?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从历史角度讲,卓舞最早来自工布地区,叫“工布计卓”,“计”是一的意思,显然,最早的卓舞是单人舞(即独舞)。后来,桑耶寺开工后,莲花生大师把“工布计卓”请到竣工典礼上演出,使卓舞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从独舞发展成群舞,并逐渐形成队伍,专门在庆典上演出,从这里流传到西藏各地。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从感染力上讲,这是一个早已经融入藏族人民血液里的艺术门类。我在农村曾经看到过:打麦场上父母在那里敲起腰鼓,翩翩起舞,几岁的孩子在一边模仿父母的样子敲起菜锅碗碟,蹒跚学舞,说明它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是一种自然的熏陶。但是这种舞蹈教给别的民族的人跳,可能比较吃力,本来这个地方就缺氧,再来这种剧烈的运动,边敲边跳还要甩头,不行,太难。再说,学也学不出那个味道来。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我曾经说过,藏族的舞蹈都是站着跳的,没有一个是趴着跳的,所以我对西藏卓舞的未来并不担心,它会走得很好。在保护的前提下还可以发展,现在的卓舞有几十个人跳的,有上百人跳的,更有气势,也很好,根据需要来,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这就是我的基本想法。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人物介绍: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丹增次仁,西藏拉萨市人,1960年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学习,196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民间舞蹈。1977年回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任舞蹈教练和舞蹈队队长。1983年任自治区艺术学校副校长兼民间舞蹈教员。1986年调至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任所长。曾任《西藏艺术研究》期刊社社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主编、西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艺术学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为西藏知名的舞蹈史家和舞蹈理论家,多次参加卓舞普查等大型活动,对流传在山南、日喀则等地的卓舞艺术有深入的研究。qHz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