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中国撒拉族舞蹈艺术的探索、传承与发展

中国撒拉族舞蹈艺术的探索、传承与发展

  • 2013-09-06

撒拉族绚丽多彩富有魅力的民间舞蹈,是撒拉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宝贵财富,但因受宗教干涉,有些舞蹈被长期禁锢,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被误认为撒拉族没有舞蹈。其实撒拉族舞蹈题材之广,种类之多是很多人没能想到的。对于撒拉族舞蹈应冲破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地创新,突破“三区” (“禁区”、“误区”、“雷区”)去伪存真,借鉴世界伊斯兰穆斯林民族优秀舞蹈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发展创新。

 撒拉族绚丽多彩富有魅力的民间舞蹈,是撒拉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宝贵财富,但因受宗教干涉,有些舞蹈被长期禁锢,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被误认为撒拉族没有舞蹈。其实撒拉族舞蹈题材之广,种类之多是很多人没能想到的。对于撒拉族舞蹈应冲破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地创新,突破“三区” (“禁区”、“误区”、“雷区”)去伪存真,借鉴世界伊斯兰穆斯林民族优秀舞蹈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发展创新。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今年,2月2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获表决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联系,而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调研中发现我国撒拉族舞蹈艺术项目非常脆弱,如果不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和创新。撒拉族舞蹈艺术的传统基因面临消失,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对于每一个撒拉族儿女来说,探索、传承、保护、创新撒拉族舞蹈艺术是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1、 撒拉舞蹈艺术的社会背景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1.1溯源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根据《伊斯兰大百科全书》(卷四)、《突厥语大辞典》及《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中有论文,一致认为:“撒拉”,自称“撒拉尔”,源自于“撒鲁尔”,而“撒鲁尔”又是突厥乌古斯可汗的第五个儿子“塔合”(山的译音)的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舞刀剑,锤矛者。又根据史料得知,“公元九-----十世纪,乌古斯人建立了强大的军事王国,其势力扩展到今天的中亚、西亚。十世纪乌古斯人就已信奉了伊斯兰。在锡尔河流域的乌古斯人中的撒鲁尔人征战南下,征服了阿拔斯王朝,建立了强大的塞尔柱帝国,定都巴格达。撒拉尔的先辈们用英雄史诗般的战迹创作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先祖科尔库特书》中,出自撒鲁尔部的英雄撒鲁尔是该史诗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该史诗书被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高度评价,撒鲁尔是高加索地区“仰着不屈的头颅”。十二世纪撒鲁尔人在今伊朗地区建立了持续近150年的撒鲁尔王朝。在此期间一部分撒鲁尔人继续西迁,到达今天的土耳其,建立了尕勤王朝,并最终于十五世纪和其他突厥人共同建立了震撼世界的奥斯曼帝国。而留在中亚的部分撒鲁尔人成了今天土库曼人最重要的族源。以尕勒莽为首的部分撒鲁尔人则随同当时的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辗转来到中国征战,于13世纪前半叶攻占西夏王朝的积石州。(“撒拉族   研究”课题组《中国撒拉族》2009 2),所以,撒拉族的舞蹈艺术决不能离开民族的族源和历史文化背景。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1.2语言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撒拉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系旬语支乌古斯语族。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而且对该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着机器的作用,对撒拉民族精神及性格特征的塑造其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撒拉语中承载着深厚的优秀的突厥文化底蕴,它不仅将突厥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转成播撒,而且将其民族的尚武、刚烈、勇猛敢为天下先得进取精神代代相传。从撒拉文字和撒拉族民间的说唱艺术中发现对狼、虎、狮、熊、鹰等凶猛禽兽的歌词。在先民乌古斯时代,鹰更是倍受宠爱。乌古斯六子24个部落中几乎都以鹰为图腾,所有这些凶兽猛禽都赋予了人的力量和勇气,并在口头传说中加以拟人化。撒拉人是一个酷爱说唱的民族,是诗的民族是歌的民族是舞蹈的民族,语言是文化艺术的载体,舞蹈艺术则是肢体的语言,撒拉族的舞蹈艺术不能离开撒拉族的原滋原味的语言艺术。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1.3宗教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从十四纪左右,乌古斯人已信奉了伊斯兰教,八百年前,撒拉族的先民从中亚迁西到中国时带来了一本手抄本的古兰经,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由此可见,撒拉族对伊斯兰教的虔诚程度视古兰经为生命,伊斯兰文化是撒拉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撒拉族民众来说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文化不仅强调宗教信仰而且充分肯定追求现实世界幸福生活正当合法,禁止损人利己、色情赌博及酒精裸体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古兰经就没有伊斯兰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撒拉族。所以,撒拉族的文化艺术即传承了突厥文化艺术,又坚守了伊斯兰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2.撒拉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2.1民间舞蹈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撒拉族民间舞蹈透视出深厚的服饰文化和民族风情,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地区舞蹈特有的风格,男子舞蹈热情、奔放、壮观,女子舞则温柔、婉转,缠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撒拉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撒拉族舞蹈全靠民间艺人传袭,其中不少舞蹈都已失传。随着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深入,多次到民间采访,终于发掘出为多数不少的撒拉族民族民间的舞蹈。如“拉骆驼”、“打猎舞”、“阿里玛”、“乙秀日麻秀日”、“连加舞”、“扬麦舞”、“打墙舞”等。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骆驼舞》是撒拉族的传世之作,产生于定居循化之后,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两个人翻穿羊皮大衣,一前一后,扮骆驼形象,另有两个人,一人身穿长袍,头缠“达斯达尔”(箍巾),手牵骆驼,驼背上的褡裢里,装有《古兰经》、水、土等物。一人扮蒙古人,此舞共四人表演,动作以手式和走步为主,他们边舞边吟,向观众叙述祖先长途跋涉,含辛菇苦。万里迢迢来循化定居的东迁史。《骆驼舞》的情节与民间《骆驼泉》的传说相同,只不过《骆驼舞》相比,不如《骆驼舞》提供的史料直朴确切,更有历史值价。《骆驼舞》多在男女婚嫁的喜庆日子里表演,撒拉族把男女青年结婚的这一天称“都依奥依那”(意为表演“骆驼舞”的日子)。当这一天到来,艺人在院中表演,观众席地围坐,并参与对答。随着情节的变化,观众的情绪有时欢乐也有时忧伤。表演者与观众情绪相呼应,气氛十分热烈。据撒拉族老人讲,很早以前,对跳《骆驼舞》十分重视。凡遇男女婚嫁之日,不论谁家,都要表演《骆驼舞》,并邀请“阿格乃”和“孔木散”(本家族和同根子的意思)的人前来观看,形式隆重、气氛喜悦。其目的有娱乐也有教育,即借观舞机会,使男女老少受到一次民族历史的教育。寓教育于娱乐中。以达到使后人勿忘祖先的目的。因此,《骆驼舞》从舞蹈的角度去看它较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撒拉族历史保存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生动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阿里玛》(撒拉族语为秋子,即一种味美色艳的水果)是男子歌舞形式,它产生在牧业地区,据艺人介绍,早年在孟达地区有一块放牧的场地(当地叫马场),起名为《阿里玛》,艺人们闲遐时,常在这块场地然起篝火表演《阿里玛》一些撒拉族牧民群众簇拥围观。《阿里玛》的动作较简单,但比较舒展、能表达出优美抒情的感情来,音乐为四三拍,弦律优美。以歌伴舞传意、来赞美撒拉族、藏族、回族、土族、汉族。等各族妇女的服饰及容貌之美丽。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古朴善良的性格和各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美好愿望,这个舞蹈解放后经过艺人的发展、已变成群舞,有时妇女也参加跳。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依秀儿麻秀儿》(撒拉族语意为瞧呀!全向我身上瞧呀,)这是一个男子舞蹈,一般有二人或四人表演、也可有更多人参加。此舞主要流行在崇山峻岭的循化县孟大山区。表演时艺人面对而立,先唱一段宴席曲,然后伴歌相对起舞、步履轻盈、舞姿潇洒,你来他往、彼此相望、情绪饱满、表演诙谐,表现出撒拉族小伙子跨耀自己的美丽服饰和飒爽英姿的豪迈感情,同时也再现了他们自信、向往、笃厚的民族个性。《依秀儿麻秀儿》多在婚嫁时的宴席中表演,由于它的欢快和诙谐的情绪,给婚嫁喜庆之日增添了喜悦气氛。因此,这个舞蹈同《骆驼舞》一样,是撒拉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根据艺人的介绍,《依秀儿麻秀儿》产生于放牧生活中,很早以前,撒拉族青年放牧时,身穿皮衣,并缀以装饰物,相遇时经常你瞧我视,相互比美,表现撒拉族青年古朴的爱美之心。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舞蹈。每当我们看艺人表演时,他们总是把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艺人的爱美之心融为一体,尽情表演。使观众看后产生一种鼓舞和力量。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尕牙尕得肉》是牧童放牧在野地里玩耍时跳一种舞蹈,表演时,在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垒起一个石堆,舞者各手拿数块石子,将一块顶在头上,围成圆圈,跳起各种旋转和跳跃的动作,将头顶的石头击中石堆,然后众再欢跳一阵表现出击中后的喜悦情绪的动作,就此反复多次,至大家不愿跳为止。《尕牙尕得肉》是源于牧童游戏的舞蹈,动作欢快,情绪饱满,表现牧童玩耍时那种天真活泼的喜悦感情。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现牧童生活的舞蹈。除上述几个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舞蹈外,还有不少源于浓业劳动的舞蹈,如《打墙舞》、《梿枷舞》、《拉木舞》……等,表现了撒拉族人民热爱劳动和聪明智慧。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拜物。因此撒拉族在舞蹈形式上无形象化、无物化遗存,这是撒拉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较最显著的差异。撒拉族舞蹈的史料记载很少,没有直观的动态形象遗存,难以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撒拉族族舞蹈在历史形成中曾有过的独特风韵。然而舞蹈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撒拉族有不成文的清规戒律约束着歌舞娱乐,但撒拉族舞蹈还是在夹缝中萌生、形成、发展,它一方面传承伊斯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吸收撒拉族人民日常的劳动娱乐动作,并且形成自己的独有的舞蹈语汇。但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产生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娱乐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等逐渐被撒拉族地区民众接受,以及快餐文化的出现,目前循化撒拉族民间舞蹈受到强烈冲击,传统撒拉族民间舞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加丰富、节奏更加快捷的娱乐需求。现在寻找能够演出骆驼舞“多依奥依那”的艺人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撒拉族民间舞蹈已经处在濒危的边缘。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2.2舞台艺术性舞蹈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青海省文艺团体对流散在民间的撒拉舞进行收集整合,并结合撒拉族生活的变迁,编排了一批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撒拉舞。50年代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撒拉族舞蹈《伐木号子》,是继《堆依与依纳》(骆驼舞)之外的第一个在全国文艺舞台上展示的撒拉族舞蹈艺术。整个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刚烈,反映了撒拉汉子在惊涛骇浪的黄河古道上伐木的情景。这出舞蹈伴雄壮有力、节奏明快、语言简洁(撒拉语中夹杂着几句汉语)朗朗上口,韵律极强的“伐木号子”,具有浓郁的撒拉族生活气息,表现了黄河浪尖上的撒拉人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热爱生活的撒拉尔精神。此外,《应征途中》反映了新中国解放以后,撒拉族青年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与新婚不久后的新娘和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与解放前抓壮丁拔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以人的形态动作表达情感的舞蹈艺术,所运用的舞蹈语汇尚欠单调,欢快有余,表现不足。男子的手脚动作比较琐碎,给人一种虽轻快,但拘束的感觉,没能体现出撒拉男子潇洒、大度的豪爽气质;而女子的手拿铲子正在劳动作为主要动作,更显得其动作的单调;特别是是亲人一节。改革开放以后,《摘苹果》、《摘花椒》、《养鸡姑娘》、《打墙》、《驼泉》、《阿里玛》等撒拉族舞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舞台上。特别是一直创编撒拉族舞蹈艺术的焦福才、董淑琴所创作的《阿里玛》,曾代表撒拉族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赴土耳其等国访问演出,大获成功。《阿里玛》这个舞蹈通过对8个英俊潇洒彪悍的撒拉族小伙子(以撒拉族演员马盛德为领衔,对阿里玛以撒拉族女演员董淑琴为主演)的赞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撒拉族少女的俊美秀丽、妩媚的、婀娜多姿的体态和舞蹈语汇和表达的肢体语言,那种撒拉族少女欲说不忍、含而不露却用眼睛说话的特质。但是舞蹈动作仍然给人一种拘谨、不舒展之感,掩饰、羞涩的手势动作占有较多的比重,因而未能表达出撒拉族少数的整个性格特征。(《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试论撒拉族舞蹈”马盛德•司马力)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2009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为国家在青海省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现场会”,献上了一出《中国撒拉尔》歌舞剧,这个撒拉族文化艺术史上的创举、开拓,也是撒拉族舞蹈艺术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可喜可贺的重要历史事件。无论是主创人员、演职人员,还是撒拉族各界人士及各民族舞蹈文艺工作者在视觉艺术上是一次盛宴,在精神冲击上是一次震撼,在思想情感上是一种启迪和教育。当然,舞剧也存在不少的值得讨论再研究的质疑和意见。在这里必须值得一提的是对撒拉族舞蹈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冲破重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的辛勤耕耘的循化县文化队、歌舞团及省民族歌舞团剧院的编导和演职人员,为中国撒拉族舞蹈艺术做出了不朽的永驻史册的重大贡献,他(她)们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撒拉族人民的心中!她们是传承、传播中国撒拉族舞蹈艺术的使者,她们把撒拉族特有的美献给了世界,献给了民族的兴旺。但是,撒拉族舞蹈艺术正面临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主创编导人员奇缺;演职人员断层;经费拮据;舞蹈艺术研究人员为零,各种非议及“误区”、“雷区”重重。3、相近民族的舞蹈艺术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3.1土耳其民族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优秀的土耳其民族孕育创作了斑斓多姿多彩的舞蹈艺术文化,其瑰丽神秘的独具魅力的土耳其民族舞蹈艺术享誉世界。土耳其舞将中国功夫武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男舞凸显尚武精神的土耳其人那种勇猛、刚烈、骁勇善战。泽伊约克“刀剑舞”来源于撒拉族先祖撒鲁尔人(到处挥舞刀剑、锤矛的人)在马背上战斗,与其他部落人争斗角力的情景相吻合。具有黑海沿岸山地特色的踢踏“霍隆圆舞”体现出团结奋斗的气势,欢快奔放的节日“木勺舞”则洋溢着原始气息和;还有活泼风趣休闲的哈拉伊“手帕舞”等等。在土耳其舞蹈里,传统民族服饰非常耀眼,光彩夺目。如“霍隆圆舞”,此舞以男子队列最为著名,男士身着传统的马甲与骑士裤,高筒皮靴,头缠巾帕,腰束皮带,并佩戴短刀剑、护身符等精美装饰物。表演时,威武、英俊、彪悍的男士们,像蛇形排列队形,手挽手,肩并肩一起舞蹈。舞蹈通常手执刀剑匕首,在手鼓和唢呐的伴奏下,手舞足蹈。舞蹈中上肢手臂动作不多,脚下却是复杂多变,时而跳跃,时而蹲伏,时而摇摆,时而旋转,不论步伐如何急骤多变,身体为何摆动,表演者始终肩并肩手挽手不分开,形成一个象征团结一心的圆圈或一字型排列。“泽伊约克舞”是土耳其人最受欢迎和喜爱的刀剑舞。“哈拉伊舞”是一种欢快风趣的集体舞,手帕则是这个舞蹈的口令与灵魂。另外一种滑稽舞也极为流行,舞蹈以绚丽夸张的戏剧装束(马戏小丑)载歌载舞演绎一些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让人轻松愉快,有时让人捧腹开怀大笑,有益于身心健康。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笔者曾有幸在伊斯坦布尔的加拉达梅乌拉纳博物馆里参观前发现一群头戴高帽、身穿白色长袍的男女教士相互致“色兰”后,便随着音乐的节拍开始优雅舒展的旋转起来。随着音乐旋转速度加快,舞者双手臂也缓缓地舒展开来,右手食指向天空承接上天真主神圣的恩泽,左手扶地表示“恩泽”降伏传递到人世间;以左脚为支撑点,意味着世间万物生灵生生不息、四季变换、日月轮回、周而复始。随后舞者进入“状态”,眼帘低垂,好似进入冥思遐想之中,但身躯仍在旋转扭动,长袍也随之展开如同伞状,美轮美奂,使观众也随着互动,好似进入一种“圣境”的感觉。尽管舞蹈着人数不少,但相互间并无任何身体的接触或冲撞。舞蹈者通过不停地旋转,以此慰藉从中解脱地球重力的束缚,超脱人世间的不平,追求灵魂的自由王国,向往“天堂”永恒的真镜花园。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总之,土耳其文化艺术、宗教与欧、亚、非洲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发现政治与宗教的离与合;欧亚之间的亲与疏;现代与传统的分与融。或许,这就是矛盾与生动,开放与神秘的土耳其,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它在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记忆和失忆之间徘徊”。诚然,98﹪的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唤醒楼塔林立,“邦克声”冲销云外。在土耳其穆斯林民众的心中,始终有神圣不可替代的“万物之主,唯有真主,穆罕穆德是真主的使者。”这种对于笃信伊斯兰教的虔诚,也体现在其音乐和舞蹈艺术中,甚至还体现在竞技体育中。土耳其的“旋转舞”(转裙舞)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其实这种舞蹈本身就是穆斯兰苏菲教派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使舞者达到精神恍惚的“天人合一”的意境状态,感受安抚与你同在的最高境界。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3.2新疆少数民族舞蹈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从远古走到今天,新疆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对新疆民族文化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木卡姆”(阿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使新疆地区的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麦西来甫”则给人所提供了学习本民族、本地区风俗、礼仪,学习本民族乐舞并进行即兴创作的最佳时机和平台。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的配合恰到好处,传情达意的“明送秋波”与暗送秋波相得益彰。“赛乃姆”的表演较为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家庭聚会也不例外。表演前观众围坐,边饮茶品水果,边欣赏音乐舞蹈。舞蹈的速律、节奏。在南疆喀什地区的“赛乃姆”以活泼,明快,深情,优美为特点;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的“赛乃姆”,风格却为平稳,安详,风趣,诙谐为特征。“刀郎”是居住在塔尔木盆地的古代维族人的自称。“刀郎舞”不分男女老幼,随鼓乐声起舞,并纷纷邀请观众对舞,其舞步显得稳健、豪放、舒展。随鼓乐的节奏由慢至快。舞蹈由开始时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演变成双人带有竞技性的旋转舞,然后,戛然而止。“萨玛舞”是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在伊斯兰教的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时,在广场或清真寺的广场前表演的。舞蹈旋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下压,微停顿,抬步时两臂随身体的俯仰而摆动,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舞蹈技术动作,动作粗犷有力,富有浓郁的民俗和劳动气息。表演者多为普通劳动群众,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稚嫩的顽童。维族的“纳孜尔库姆”舞,是种纯男子舞蹈,以双人舞为主,带有浓郁的竞技性、趣味性,多在婚礼喜庆的日子进行。表演时在“吐鲁番木卡姆”的伴奏下进行。当乐曲转入“纳孜尔库姆”专用曲调并唱到“哎---哎,纳孜尔库姆”的歌词时,才进入“纳孜尔库姆”的舞蹈表演。舞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双人对舞,舞蹈动作以蹲步、跳步为主,舞者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仿各种劳动,动作或各种人物表情形态,如纳鞋、跛子走路等形态。第二部分是竞技,只以鼓声伴奏,舞蹈动作以蹲、跳、翻、转、动肩扭脖子等。舞者以高难度动作技压对方,犹如今现代的街舞表演,在观众的呼喊声中献技表演。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3.3阿拉伯民族舞蹈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东方阿拉伯舞蹈艺术,阿拉伯文的名字是“Raqs Sharqi”,在阿文中“Raqs”是舞蹈的意思,而“Sharqi”是东方之意。这种以女性舞蹈的肚皮舞为媒介,充当展示女性人体的腰部、腹部、臀部的各种舞蹈动作,在服饰上又裸露出肚皮,因而俗称“肚皮舞”。阿拉伯东方舞的起源来自上古时期阿拉伯人对大地、自然力及神的崇拜之情,古代的生殖崇拜精神在此舞蹈中展现的非常突出。在上古时期的埃及裸体并非淫秽,胸部、腹部及臀部都不像现在充满色情的意味,相反,对于热爱歌舞的埃及民众来说,女子在跳舞时往往裸露上身,下穿短裙,是极为正常的装束,因为在古埃及,裸体是吉利的象征。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裸体、生殖和性都逐渐演变为诱惑之蒙蔽。早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墓穴壁画中既有“东方舞”,舞姿的描绘,故也有不少人认为“东方舞”源自埃及。东方舞是非常女性化的舞蹈艺术,其特点是随着变化万千的各种节奏、音乐、灯光,舞蹈者充分摆动腹部、胸部、臀部和手臂的舞动,以错综复杂的性感肢体动作的快速舞动,时而优雅,时而性感,时而妩媚,时而奔放,塑造出优雅而性感柔美的舞蹈语汇,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阴柔之美。音乐通常都以采用埃及和阿拉伯的古典音乐。2009年,青海民族影舞剧院创编的撒拉族剧《中国萨拉尔》中有借鉴东方舞的萨拉女婀娜多姿的舞蹈元素。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3.4藏族舞蹈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在撒拉族的历史渊源中已确认撒拉族先民与当地的藏族联姻,那么,藏族的人文及优秀的民族影舞必然渗透在撒拉族的民族歌舞中来,相互渗透、相互融会贯通,我们理应从中汲取营养。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喜歌喜舞,特殊的自然地域历史、文化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和强健的体魄,悠久灿烂的高原农牧业文化和劳动生活则是藏族影舞创作的源泉。藏族民间舞蹈分为广场自娱性和表演性舞蹈艺术两大类,还有宗教舞蹈艺术,为此笔者曾潜心调研塔尔寺的宗教舞蹈艺术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生毕业论文。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现今国内,省内外流行甚广的“锅庄”广场舞已家喻户晓,全民健身自娱的女子运动舞蹈艺术。表演性舞蹈艺术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宗教舞蹈艺术有羌姆。藏族舞蹈中“舞袖”则成为最常见且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借助舞袖来表达舞蹈者的内心感情,烘托舞蹈氛围。另外,膝部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典型性的舞蹈动作。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松膝、弓腰、曲背(塌腰前倾),这个舞蹈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和恢复,带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从舞蹈角度看,又具有另外一种美感,即各种劳动所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态协调的美。藏族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是指舞者的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边”舞蹈动律,成为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粗犷动人的体态特征。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3.5蒙古族舞蹈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撒拉族的先民本是在马背上繁衍生息“挥舞剑刀、锤矛”的游牧民族,并随同蒙古军组成“西域亲军”辗转今日的循化地区。循化地区原为蒙古人的家园。由于萨拉先民们的英勇征战并采取“亲善友好”政策,撒拉族的先民还与蒙古人联姻,壮大自己的势力和族群。蒙古族的“倒喇”就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歌舞形成。《历代旧闻》中曾写道:“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皆一人弹之,又顶灯起舞。”清代人吴长元著有《宸垣识余抄》中还引用了陆次云的《满庭芳》词:左抱琵琶,右抱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息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龟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气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从这一绝妙的描绘中,可知蒙古族的“倒喇”是多么美妙动人的独舞啊!还有特技表演,不但头顶上灯,且口吹横笛,绝妙绝伦。安代舞”被称为蒙古人的活化石,流传在内蒙通辽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一人倾唱,众人应和,成为上千人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具有极强的自娱性,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唱随编,富有感染力。这种舞蹈体现一种“重在参与”的文化内涵。舞蹈的主导动作是:原地踏步摆动绸巾或向旁轻移动,前倾身甩绸巾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巾,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巾等,歌伴舞是安代舞的主导特征。在如今,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格言、谚语等,舞与歌,舞蹈与说唱艺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4.撒拉族舞蹈艺术的前景走向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对于撒拉族来说,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内容,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撒拉族人民判定现世生活作为的准则和指南。不知曾几何时,某些“歪嘴阿訇”为了既得的个人利益,极力在宗教中扬言:伊斯兰教规定“不能唱”、“不能跳”、“不能运动”、“不能学”,禁止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和发展撒拉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种种“威令”。为何同属阿尔泰系突厥语的我国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克尔克孜等民族的文化艺术精彩纷呈,为何在中亚、埃及、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歌舞艺术丰富多彩。而同属伊斯兰大家庭一员的撒拉族却是艺术贫瘠,在宗教与民族的传统文化、世俗文化间的关系上表现的如此对立、矛盾突出。对于撒拉族舞蹈今后的发展方向,虽然撒拉族舞蹈中很少有一些特性动作和造型的流传,但撒拉族文化源远流长,撒拉族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这些习俗传统。撤拉族人是700多年前从撒马尔罕(今土库曼斯坦地区)迁徙而来。撒拉族人虽然不能用撒拉语与周围的汉、藏、回族交谈,却和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的语言相近,同属于一个语系语支和语组。这充分说明了撤拉人在历史上与突厥系民族具有密切关系。在这样有利的共同背景之下,笔看认为可以借鉴吸收这些民族的舞蹈养份。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在历史上或现代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并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撒拉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的根本大法《古兰经》和《圣训》则是撒拉族人民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发展创新撒拉族舞蹈艺术的核心。撒拉族先民在元代时沿古丝绸之路东迁作为成吉思汗蒙古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转战我国西北,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明代,撒拉族土司被中央政府征调参加大规模军队征战多达十七次,为明王朝保疆安边的军事征战中屡屡殊立战功,并派遣仪仗队前去当时的国都南京接受检阅,当时,突厥语的一、二、三、四和阿语的“真主之大”的操练声和勇猛彪悍的英姿震撼南京城。到清朝时在“自为一教,异言异服”的撒拉人因教派纷争中,清政府采用“以夷制夷,”“抚一剿一”的策略,致使勇敢无畏的撒拉族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壮的反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撒拉族参加了青海骑兵师的抗日行动,撒拉族士兵英勇杀敌,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同其他民族人民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篇章。解放战争时期“英雄救英雄”的故事传为佳话,至今传颂。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改革开放30年,感动生活,感动民族,感动中国的事和人曾出不穷,这些都是创新发展中国撒拉族舞蹈艺术的广阔天地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舞蹈艺术的元素。20世纪的今天,伊斯兰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艺术更是空前繁荣。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沙特、埃及、新加坡、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巴勒斯坦等国所拍摄的宗教、历史、文化、舞蹈、歌唱、音乐、服饰等内容的影片,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我们应当借鉴世界伊斯兰穆斯林民族优秀舞蹈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发展创新,我们应冲破束缚,解放思想,突破“三区” (“禁区”、“误区”、“雷区”)去伪存真。总之,撒拉族的舞蹈艺术需要多方面的扶持帮助和保护。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撒拉族舞蹈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0az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