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新疆歌舞在传承中创新
新疆歌舞在传承中创新
- 2013-09-07
上海世博会“新疆活动周”在《我们新疆好地方》欢快、热烈的音乐声中拉开帷幕。记者观察到,“新疆活动周”开幕式节目安排用心用情,作为闻名于世的歌舞之乡,精挑细选了《我们新疆好地方》、《顶碗舞》、《少女的美姿》、《刀郎潮》、《朱拉》等,五个歌舞节目作为新疆活动周的开场白。
9月26日,上海世博会“新疆活动周”在《我们新疆好地方》欢快、热烈的音乐声中拉开帷幕。记者观察到,“新疆活动周”开幕式节目安排用心用情,作为闻名于世的歌舞之乡,精挑细选了《我们新疆好地方》、《顶碗舞》、《少女的美姿》、《刀郎潮》、《朱拉》等,五个歌舞节目作为新疆活动周的开场白。
“这样独具匠心的安排,一方面,以歌舞形式表达新疆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对全国人民为加快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给予支持的感谢。因此,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新疆最美的歌声、最动人的舞姿、最美妙的音乐、最振撼的艺术呈现在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的面前。”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黄永军作了进一步解释。宝钢大舞台中央用光影技术营造的LED巨幅屏幕上,不时闪现新疆人文自然的精彩画面,舞台两侧飘动的艾德莱斯丝绸,散发出浓郁的新疆元素。
“上海世博会是全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的大汇萃,也是我们学习先进文化的好机会,看了许多国家和省区馆文艺展演后,我们对新疆活动周期间的的文艺展演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新的构思,精选了新疆歌舞和最具代表性的和田玉。”新疆画院常务副院长、新疆活动周主要设计者白纲说。
宝钢大舞台是新疆活动周的重地,也是歌舞表演的中心。因此,在舞美设计上,用现代手法展现独特的新疆文化,表达出简洁、明快、时尚、现代的一种理念。当粗犷奔放、激昂豪放的《刀郎潮》上演时,60多名舞蹈演员用强劲的舞姿,在舞台掀起了一股股的浪潮,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掌声合着节奏在大厅响彻。突然,演员们像潮水一般地退到舞台两侧,4名来自麦盖提县央塔克乡的刀郎木卡姆传承人,弹拉着热瓦甫、艾捷克,打着手鼓走上舞台中央,完全沉醉在高亢古老、悠久神秘的木卡姆歌声中。这些土生土长的木卡姆艺人,表演的歌曲全部是由祖辈、父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其音色和风格淳朴而原始,不染纤尘,震撼力非同凡响。伴随着悠悠流水般的卡龙琴,歌手们倾情投入,姿情肆意,挥洒自如,将这一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一幕几乎振撼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我在世博园工作了近半年,看过不少国内外文艺团体的表演,新疆歌舞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看了就再也忘不了。”上海世博园工作人员贾勇感受深刻。上海81岁李老太太,在女儿的陪伴下,坐着轮椅看演出也有同感,新疆歌舞这么美,我是第一次看到,真开眼!看到观众如此强烈的反应,新疆活动周开幕式总导演、新疆艺术剧院创研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导库来西·热介甫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今年7月起,当我接到在世博会演出的通知时,有兴奋又有压力。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用生动的歌舞展示新疆新形象、新气象、新风貌,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通过多次观摩世博会的文艺节目后,在节目编排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刀郎潮》是在传统民间歌舞《刀郎木卡姆》基础上,重新创造后改编的。《刀郎木卡姆》本是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维吾尔族人民在狩猎、劳动中创造的,通过粗犷、彪悍、野性的演唱,表现出人们与自然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刀郎潮》节目的编排上,将过去和现在、古老和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节目形式上,第一次大胆地尝试,将民间艺人搬到舞台上,与有着时尚元素的集体舞蹈呼应;节目内容上,通过创新加入了表现现代的音乐合成节奏。我们充分利用声、光、影等现代舞台技术手段,才使新疆歌舞有了震撼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库来西·热介甫深有感触。
帷幕徐徐拉开,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顶碗舞》精彩上演。它表现了在节日里年轻美丽的姑娘头顶茶碗,载歌载舞,喜迎宾客,欢庆节日的庆典场景,抒发了各族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好客的真挚情感。舞蹈开始,每人头顶六只茶碗的姑娘迈着舒缓而端庄的舞步,用手上的顶针和小碟敲击着节奏,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记者现场通过采访专家了解,《顶碗舞》是在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盘子舞》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据有关资料记载,《盘子舞》最早产生于南疆的库车县。由于这个舞蹈带有杂技色彩,表演难度要求较高,以前,往往由一两个能掌握技巧的艺人表演,表演者头顶小碗,手持小碟和筷子边打节奏边舞蹈,以脖、颈、肩和脚步的舞动,保持身体的平衡。而舞蹈也大都在茶馆酒肆、茶余饭后或群众聚会时表演,以取悦观众,并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情绪。解放后,曾数次搬上舞台,但立意多为民族民间舞和技巧的展示,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盘子舞》自从被新疆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舞蹈家海力且木·斯迪克,改编成《顶碗舞》后,无论从时代感、结构、场面、技巧和艺术性、观赏性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创新并表演的《顶碗舞》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
领舞的年轻演员玛依拉·艾买提江告诉记者,她对《顶碗舞》的理解是,在学习海力且木老师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既保留传统精髓的内涵,又发扬舞蹈动感的艺术魅力;既表现大方热情的舞蹈风格,又展现充满青春朝气的现代气质;即要练就过硬的舞艺,还要具备高超的顶技。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听着这位23岁年轻演员的感悟,记者不禁感叹新疆歌舞,在发展与创新中自有后来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