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浅谈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的创作
浅谈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的创作
- 2013-09-28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首先,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在表现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现,既能反映社会生活,也能塑造和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对生命的展示。
学院派舞蹈的主要特征:
学院派舞蹈具有专业性
学院派舞蹈的参与者是以舞蹈工作者为主,他们是以舞蹈创作和表演为职业,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受教育意义的群体。
学院派舞蹈具有审美性
由于学院派舞蹈表演有较统一的审美要求,这就要求舞蹈工作者在舞蹈创作上、表演上都应随时注意舞蹈的审美感,尽量给观众美的享受。舞蹈由编导编排而成,受音乐长度(时间)所限,舞者(演员)不能随意发挥。它受舞台或表演场地空间的限制,但也可以充分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学院派舞蹈具有规范性
学院派舞蹈由于目的是供大众欣赏享受为主,由专业人士操作并以此为职业,因此往往具有一定规范性,有比较统一的、严谨的、理性的审美情趣。
社会舞蹈为何在“社会”二字上与其它舞蹈加以区别,它与学院舞蹈有怎样的联系呢?
社会舞蹈是舞蹈艺术中一门独立的、具有自身独有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之所以被冠以“社会”一词为定语,说明了社会舞蹈的性质,即“社会性”,这是社会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与“专业性”舞蹈相对应的,这类舞蹈多半反映着欢快热烈的情绪,不像专业学院派舞蹈更多地富情节、带意境、重表演,具有规范性,有统一的、严谨的、理性的审美要求的性质。归根结底它有别于专业性强的学院舞蹈,始终如一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群众舞蹈。但学院派舞蹈与社会性舞蹈并不是完全对立。它们在舞蹈教学领域里又是相济相融的。学院派舞蹈为社会舞蹈教学提供方法,社会舞蹈为学院派舞蹈提供素材。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互相对应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更加深刻的要求我们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
根据它们不同的社会作用、社会功能以及各自具有的特性,怎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呢?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是什么?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舞蹈创作,顾名思义贵在“创”上,无“创”便谈不上“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文学、音乐、美术等为一体。它需要借鉴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对情节的安排、对矛盾的揭示等;需要借助音乐的跌宕起伏去设计舞蹈创作的连贯性;需要模仿美术在造型艺术上的视觉形象去揣摩自己的舞蹈语汇。舞蹈创作是人的形象思维的全过程,不仅仅意味着设计动作、编排舞蹈,而且要构思主题、设计音乐、舞美等。
第一,构思是舞蹈创作的灵魂。舞蹈构思是一个由外(客观生活)到内(主观感受)的多次反复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将客观生活的现实时空转化为舞蹈编导主观感受的意向时空。这两种时空形态的转化过程便是构思舞蹈过程的内容。其实,构思也就是构造舞蹈“设计图”的思维活动,其范围包括选材、提炼、题材、开掘深化主,采用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与手段等。构思决定着作品的品位层次乃至成功或失败,所以说作品是构思的体现,构思是创作的灵魂。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作为舞蹈工作者,一定要把握规律及特色,掌握好历史的源流。现实生活永远是编导者进一步发挥自身才能的基石,必须深入下去,熟悉群众、认识生活、观察研究事物的起源、流向及动态,从生活中去获取大量的可塑性强的舞蹈元素,同时又不能满足于素材的堆砌,要遵循艺术规律去进行深加工、提炼,才能创造出舞蹈的精品。构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品的题材、体裁样式和结构互相选择和反复协调的过程。
1.在主题与题材的选择方面。创作者要通过一个舞蹈作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用具体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现这个主题思想,这种具体的材料就是“题材”。“主题”就是作品的核心、主体。题材就是具体描写主题的材料。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生活的原形是舞蹈美的基础。舞蹈美和生活美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抓住了生活中的真美,才会有舞蹈中的更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的人体美给予加工雕琢,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来。虽然,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但是,在选择主题上社会舞蹈要比学院舞蹈更加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社会舞蹈的创作题材往往要接近生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朴实而富有生气。这不仅在表现的内涵上具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点,而且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当今广大社会成员的心灵情感和精神面貌。社会舞蹈的创作题材一般反映生活表象的题材居多,这种题材浅显易懂,表现灵活,群众容易接受。老百姓一定是更喜欢贴近他们生活,贴近他们欣赏水准和取向的节目。例如:表现劳动的题材工厂、农田、建筑等,这些题材从实际生活中来,群众喜欢看,觉得它们亲切,能激发、体现人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富有行业特色,群众演员接受也较快。而学院派舞蹈创作在选择主题上必须以注意舞蹈的审美感为根基,在内容上要比社会舞蹈的题材选择上更为广泛。它不但可以是现实题材: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还可以是历史题材: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生平事件,借古喻今,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神话、传说和语言题材:传说的神秘色彩和拟人的手法最具有舞蹈的表现性;自然景物题材: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人格化和性格化,来寄托和表达某种思想感受和艺术感受;以及来源于文学、戏剧和诗歌作品的题材。把题材以专业的、系统科学的进行分析、选择、加工为手段,以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受教育意义为目的。选材时必须通过舞蹈的形象思维去考虑,这种题材是否能以动作、队形、节奏、画面表现出来。应更注意舞蹈材料的动作性,既通常所说的“能舞起来的材料”;抒情性,题材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直观性,舞蹈要告诉观众的事物,必须是能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的。要掌握舞蹈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就是用舞蹈形象思维的方式,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现手段,既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特别要注意题材的动感和丰富的感情。
2.在舞蹈体裁和样式方面。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都要给这种题材以舞蹈外化的格局,也就是选择或创作一种体裁或样式,用以充分表达和体现这一题材所规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舞蹈上的所有体裁都是由题材来决定的。一般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情节舞一般是指叙事性的舞蹈体裁。包括小型的有人物,有矛盾,有事件的舞蹈。情节舞蹈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具体矛盾冲突,构成完整的故事内容,以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现舞蹈主题。情节舞有具体情节和典型人物,随着情节的推进和发展从中展现人物的行为、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情绪舞也称为抒情舞。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此表达舞蹈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并感染观众的舞蹈。情绪舞一般不着重表现事物的具体过程,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是集中抒发特定环境,以及各种气氛中特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通过细节着重描述内心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按舞蹈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根据社会舞蹈与学院舞蹈的性质和选择题材上的不同可得出社会舞蹈的体裁是以情节舞为主,他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现象,所反映的人、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要注意时刻不要忘记用舞蹈的表现手段去考虑,时刻不要忘记是用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和舞蹈动作去处理人物、情节等,否则结构出来的就不是舞蹈,而是歌剧、话剧。社会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创作作品时,编导应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而学院舞蹈的体裁和样式就较丰富、全面,情节舞蹈与情绪舞蹈都有。样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都包括,还存在两种以上舞蹈样式的综合。而且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新的体裁和样式也在不断涌现。
第二,音乐是舞蹈声响化的体现,舞蹈是音乐形象化的体现。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不仅为舞蹈提供了节奏的基础,而且提供了情感、思想、形象和结构。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和舞蹈共同担负着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内容的任务。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在创作社会舞蹈时选用的音乐一般都是现成的音乐,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大致有四种方式。一是以某首歌曲为蓝本,根据歌词内容,在曲式节奏、时值等方面不做任何发展与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编舞,这可叫“再现式”。“再现式”编舞法的采用较为普遍。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都常被用于“再现”方式进行编舞。第二种方式是在某首歌曲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重新构思和结构,并对歌曲的曲式、旋律、节奏及时间等因素加以发展和变化,从而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它突破了“再现式”相对简单的创作局限,赋予舞蹈以新的结构和格调。重新结构的创作手段可称为“再创式”编舞法。舞蹈《在那遥远的地方》《卓玛》等均为歌编舞中“再创式”的优秀作品。而在创作学院舞蹈时多用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舞蹈创作中编导要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论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理解。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在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以及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从而使音乐的形象与舞蹈的形象融为一体。学院舞蹈音乐不仅给舞蹈以长度和速度,也促使舞蹈语汇准确、简练、集中,同时,舞蹈动作的语言性和情绪的发展,深入等,也是借助音乐的旋律、节奏来体现。在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
第三,在舞蹈的整体编排上。创作学院派舞蹈时要注重专业性、审美性、规范性,强调规范,风格的概括性和表达的艺术性相统一。而创作社会舞蹈更应注重的使大众性、通俗性、自娱性、随意性。学院派舞蹈的参与者是以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为主,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具有很强的技术技能,他们是以舞蹈表演为职业,其目的是供大众欣赏享受为主,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在舞蹈创作上注意舞蹈中动作、造型、队型的审美感,舞蹈动作的技能和技巧,注意学院派舞蹈统一的审美要求,要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编排创作中更具有规范性,有比较统一的、严谨的、理性的审美情趣。而社会舞蹈的根本特征是自娱性、大众性、通俗性、随意性。其随意性也称不规范性,由于各种参与者文化层次、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导致较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它没有时间限制,观众与表演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群众需要舞蹈,主要是为了娱乐,因此,舞蹈创作者在舞蹈创作上的任务就是体现群众的自我感受、自我想象、自我提高、自我表现。创作过程中注意动作的较简单,气氛的烘托,让群众舞蹈通过具体的、直观的四肢体态,自如、尽意、真实、真切、淳朴、激越地体现生命主体,表达上符合人们身心需求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社会舞蹈来要求,它的产业和形成,必须着眼于群众、着眼于普及。因此,舞蹈的语汇动作既不能用素材堆积,也不可偏离于大多数群众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实际。当然也不能丢掉艺术的支点和天平过低起步,仍然要审视点高,思想鲜活,感染力强,掌握好表演适度,达到一定的技巧,与群众现有艺术修养、文化结合美学情趣为基础,去进行创造性的选择提炼和规范。它必须适应群众现有的素养和功力,当然这里不是指简单的组合,动作的单一,或者毫无深度的追求热烈,或不讲技巧的凑合,主要是立足于少一些职业舞蹈家的高难度技巧,多一点群众易于接受的表演动律,但也不是信手拿来的平庸之作。要根据舞者所能接受的舞感和技能去考虑,少不了要有社会舞蹈各方面的美学特征,即讲求广场的形式美、多人的群体美、群会舞蹈要能为广大群众所驾驭,但绝不是低度老酒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光的推移,群众舞蹈素质的提高,社会舞蹈向着更高艺术的要求努力发展,也会增加一些专业性难度。但这种难度不能离开参与的对象去一概而论,必须沿于普及的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的普及,没有提高原地踏步便不能前进,没有普及去盲目提高就会失去群众基础。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品种,它是把人体动作作为表现手段,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以此来表达社会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是前人的感悟与智慧的结晶。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审美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变化,舞蹈展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以独特的本质、功能、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舞蹈编导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推动舞蹈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和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关键因素。舞蹈编导必须以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将社会、学院舞蹈进行升华和再创造。舞蹈要创新,要发展,编舞者必须以其知识理论为基础、为指导,从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才能使其不断更新、变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