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注入现代舞元素,创新云南民族舞蹈语汇——越洋而来的交融

注入现代舞元素,创新云南民族舞蹈语汇——越洋而来的交融

  • 2007-04-28
  • 舞蹈啦

学员们走上街头进行即兴创作表演 请“外教”向世界打开视野 4月中旬以来,云南省舞蹈家协会邀请来了美国纽约现代舞团的执行艺术总监、独立编舞专家侯莹,主办了为期两周、面向

                              学员们走上街头进行即兴创作表演

    请“外教”向世界打开视野

    4月中旬以来,云南省舞蹈家协会邀请来了美国纽约现代舞团的执行艺术总监、独立编舞专家侯莹,主办了为期两周、面向全省各地舞蹈专业编创人员的“2007云南省现代舞编舞技法培训”,旨在促进云南舞蹈特别是民族舞蹈创作在原有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外来艺术元素、新的舞蹈语汇,使本土舞蹈编创意识和创作理念与国际接轨,增强提升云南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次我省与国外舞蹈编创以授课方式交融的过程,也是我省舞蹈编创人员与世界舞蹈趋势深度接触的机会。面对信息时代同样日新月异的世界舞坛,是接受挑战,尝试改变和创新,使我省的舞蹈创作更趋多样和丰富,还是坚守来之不易的几十年苦心孤诣铸就的成果和风范,我省舞蹈界一些专家和舞协负责人,选择了前者。

    来自迪庆、大理、楚雄、西双版纳、普洱、玉溪等州市以及省歌舞剧院、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院团和大专院校专业人员,接受了有着较大文化和审美差异的现代舞舞蹈语汇、编舞技法的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对越洋而来的“舶来品”,学得极为投入,他们热力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维,使他们在不长的时间里,已较好地把握了现代舞要领,这对于他们今后编创新作,其艺术视野得到了极大开拓。省舞协期待这批学员,能够根据学员各自的编创风格和审美体验,通过讲解和教学,使学员在体会把握现代舞精髓的同时,努力探索将现代舞肢体语言和意态神韵, 融会贯通现代舞的多种技法,从风格差异较大的编创技法中,受到启发,富有创意并自然和谐地“嫁接”东西方不同的舞蹈语汇,更加松弛和放大肢体的张力,从而带来舞蹈表演上更丰富多彩的表现力。  

    学习借鉴提升舞蹈原创能力

    正是张扬了这种开放包容、善于学习借鉴的精神,中国东方歌舞团在编创《英风妙姿》时,就为全国的舞蹈同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了艺术理念的一次美的升华,成为善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范例,值得从事舞蹈创作乃至于艺术创作的同行引以为鉴。

    据报载,一台融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歌舞《英风妙姿》,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从2月2日至16日连续15天的时间连同为满足观众需求加演的10个下午场,半个月共演出了25场,创下了北展剧场在同样长度时间内演出场次的新纪录。晚会投资300万元,首轮演出票房收入达800万元,这台演出的成功主要即是创新舞蹈语汇的成功。

    据说,这台歌舞创作中,如何创新一直困扰着所有主创人员,最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主创人员走出了以前大型歌舞晚会的模式,全场舞蹈不再是循规蹈矩的传统表演,从内容到形式都大胆创新,通过对中国武术、戏曲、魔术、杂技等众多元素的融汇贯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蹈语汇。为此,团里专门请了武术教练为主创人员和演员进行中国武术讲解和教学,使大家在体会把握中国武术精髓的同时,努力探索将武术中的肢体语言和意态神韵,与舞蹈语汇进行融会贯通,在学习、模仿、领会、创造中,终于找到了艺术创新的路径。

    这一成功范例的启示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全省现代舞培训,也正体现了这一主旨。云南民族舞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舞蹈的艺术魅力,早已闻名遐迩,在海内外艺术舞台上都展现过耀眼的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的民族舞蹈语汇,不免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许多舞蹈元素被不断地模仿和重复使用,通过与外界交流,将为舞蹈的创新找到突破的路径,使年轻一辈学员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进行学习训练,通过借鉴外来舞蹈语汇,使本土的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两者的相对优势,得到兼收并蓄,体现于舞台,而不再拘泥民族、原生的形态。善于学习借鉴,不但不会削弱反而能够因思路的拓展和新元素的注入,强化云南民族舞蹈的原创能力,这正是培训主办者的初衷。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