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舞林高手和他的“撒尔嗬”人生
舞林高手和他的“撒尔嗬”人生
- 2012-02-28
- 舞蹈啦
-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文化中心
黄在秀和他的得意弟子-----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得主谭学聪。黄在秀和他的女搭档清唱“撒尔嗬”黄在秀和他的“撒尔嗬”演出团队参加地方文艺汇演。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会长田发刚在基层采风时和黄在秀
黄在秀和他的得意弟子-----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得主谭学聪。
黄在秀和他的女搭档清唱“撒尔嗬”
黄在秀和他的“撒尔嗬”演出团队参加地方文艺汇演。
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会长田发刚在基层采风时和黄在秀切磋民间文化。
在清江流域,特别是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保留着一种亦唱亦跳的歌舞表演来悼念亡人的习俗———谁家的老人去世后,在入土安葬的前一夜或几夜,邻近的乡邻、亲戚无需邀约便纷纷闻讯而至,入夜之后,他们会在亡人灵前摆一面大鼓,由一人击鼓,两人或多人对跳,亦歌亦舞,“笑着哭”既陪伴、追悼了亡人,又帮主人亲人化解了哀伤。这种习俗,土家人称之为“跳丧”、“打丧鼓”或“跳撒尔嗬”,而外界,多将其简称为“撒尔嗬”。近年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将土家撒尔嗬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予以传承推介,使之从山野乡村走向大雅之堂,为撒尔嗬的传承推广起了重大作用。 在十四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来自湖北巴东的“撒叶儿荷组合”一举夺得原生态唱法金奖。2011年12月初,在首届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文艺会演总编导之一的唐静平女士专门为黄在秀编导了一出歌舞。他和巴东15名农民,在武昌京韵大舞台表演了著名的《土家撒尔嗬》。整个表演给人的感觉非常乐观、潇洒和豁达,观众掌声如雷。
黄在秀其人其事
龙年春节后的巴东县野三关镇,因海拔较高的原因,仍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
“打起大鼓唱起歌,土家人跳起撒叶儿嗬……”离野三关集镇上不远的村子农家小院里一位八旬老人去世,逝去的老人度过人世间的最后一夜,是一场最后的生死“联欢晚会”,土家人称为白喜。今夜,村民们将在这里欣赏一场撒叶儿嗬“现场直播”野三关民间文艺表演队的4名女队员正在灵堂前跳撒尔嗬,灵堂四周挤满了围观的群众,不时有人大声喝彩。
撒尔嗬虽然属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如果女人跳撒尔嗬会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但野三关撒尔嗬队冲破世俗观念,将女青年拉进撒尔嗬团队,使之穿起了由政府出资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金黄色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装,把撒尔嗬跳出了大名堂跳出了山外大舞台,成为州内外美名远扬的民间舞蹈队。她们的师傅就是黄在秀。今年61岁的黄在秀,1965年开始从父习艺,艺龄至今已近40年,20岁时就是名扬方圆百里的“撒尔嗬高手”,2005年,他因在撒尔嗬表演、创新方面成绩突出,被州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
提及撒尔嗬,黄在秀口若悬河浑身是劲,“小时候,一般是大人们用背篓把我背到亡人家,去看跳丧舞。“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土家族人家中的长者去世后,一般装殓入棺后在堂屋里停放1至3天,每晚有亲朋好友前来跳丧。棺材旁置有一面牛皮大鼓。跳丧时一人击鼓叫歌,舞者围棺接歌起舞。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跳者一般为4人至8人。最多则可达数十人。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均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唱着古老、粗犷、格调明快而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山乡气息的曲调,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长大后,则不需要大人背了。“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只要鼓声一响,就打起蹶子跑去了跳丧人家。或者跟着响匠班子去亡者家。这种去亡人家跳丧,谓之“送葬”。一般是出嫁的女儿请了响匠班子,扯了祭幛子,扛着花圈,带着去“闹夜”的人去热热闹闹地陪亡人。因而“送葬”、“跳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次“文化盛会”。 和其它歌舞曲艺一样,“撒尔嗬”也有固定的曲牌,规定的动作套路。在野三关一带,常见的曲牌有“叫歌”、“待尸”、“摇丧”、“怀胎歌”、“哑迷子合”、“燕儿衔泥”、“幺姑姐筛锣”等20多个;舞步有“摇身步”、“拧身步”、“车身步”、“左右撤步”、“左右移步”、“点步”、“踏步”等等。音乐旋律的特点主要是三拍子节奏。”
“但在撒尔嗬中,最为丰富的还是歌词。”黄在秀说,撒尔嗬歌词的内容可谓是不拘一格的“大杂烩”,既可依据历史颂扬唐宗宋祖、英雄豪杰,又可根据当前形式歌咏各种方针政策、模范典型。但更多的歌词,还是追述亡人的一生,表达亲人哀思。除了那些沿袭下来的成套唱词,表演者也经常即兴填词———表演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气氛和环境相互猜设哑谜、相互竞赛俗语歇后语;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时地来点逗笑取乐的插科打诨。
黄在秀在血气方刚时曾经舞文弄墨当过报社的特约记者,虽第一学历只有小学文化,但他靠多年自学取得了大专文凭,在全州已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中,算是学历最高的了。他戴一副近视眼镜,完全一个文化人模样,谈吐不俗,气质文雅。从交谈中了解到,这些年来,黄在秀和他的同伴,顺应民俗,顺应民族的文化市场需求,继承、提升、改造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让原生态的祭祀舞蹈撒叶儿嗬从狭窄昏暗的家庭灵堂走上了正规的大众舞台,从祭奠亡灵的“供品”升华成经典的民俗艺术,成了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不仅走出了关山重重的野三关,而且走出了恩施,走向了全国。早在1986年,黄在秀率队“远征”新疆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就夺得了表演一等奖;2008年11月,黄在秀率部“东征”江苏苏州,所表演的祭祀舞蹈撒叶儿嗬捧走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金奖。2010年,他的伙伴和弟子们在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捧回了原生态唱法金奖。
看黄在秀跳“丧舞”是一种享受
“捡起鼓槌唱起来,我在灵前搭歌台,一要声气(音)喊得娇,二要动作跳得乖———你是很人就拢来!”黄在秀击鼓,且歌且舞,有时还会围着大鼓狂跳一阵。这算是生活版的撒叶儿嗬了。作为忠实粉丝,零距离看跳撒叶儿嗬,我看的不少。在灵堂前,还有荧屏的撒叶儿嗬我是看过多次。那是去年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大舞台上,我看过黄在秀的弟子们表演的撒叶儿嗬。此前在省州电视台专题片上,国家级的赛事活动中,黄在秀身着白色演出装,宽大夸张的袖子,宽大夸张的腰身,同样宽大夸张的裤子,和他的着黑色演出装的同伴形成强烈的“色差”。他们像一班欢乐的幽灵,白色的,黑色的,飘动着,跳跃着,击鼓高歌,手舞足蹈,活化人世间与死魂灵的交流。那悲壮的音律,揭示了人类生与死的庄重主题,承载了太多的土家人的情感,土家人笑对生死那种种乐观感触动了不少观众,一些长者竟然热泪涌流。
在巴东江南,提起黄在秀人们自然会想到“撒尔嗬”,把他与“撒尔嗬”齐名,是因为他是“撒尔嗬”的最忠实传承人。看过他跳“撒尔嗬”都称赞他“功夫”到家,名不虚传,在方圆几百里已成了“舞林高手”。特别是“掌鼓”领唱更是拿手好戏,鼓点节奏明快,领唱稳腔稳板。黄在秀所带领的民间艺人们表演的“撒尔嗬”不仅唱腔原汁原味,且动作粗犷豪放,震撼力强,深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属于50后黄在秀在恩施州已命名的30多个民间艺术大师中属“年轻一辈”,但毕竟是奔六的人了,且已发福得“中部崛起”,可一旦鼓槌在手,他就活脱脱成了一个抚慰死魂灵,为死者亲朋舒缓、排解怀念感恩之苦的精灵!
他那高昂的歌喉,吐出的唱词的基调,是一种哭腔,凄凉哀怨,分明是在哭诉着什么。细细品味,似乎是逝者在回顾人生,感叹人生短促,生命不再,充满了酸甜苦辣,又似乎是孝男孝女在感念亡人的养育之恩,颂扬他一生的功德,祈祷他入土为安,来世修福。那些唱词,已经无法查找原创者,不知经过了多少代民间艺人的琢磨,所以完全符合民俗,句句动情,声声入耳。再加上现场几个舞蹈者亦庄亦谐的演绎,守灵的大夜,通宵达旦,热闹而庄重。逝者并不孤独,生者感悟到的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超然通达的生命观念。
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黄在秀本人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那双脚,简直就是为跳撒叶儿嗬而生的!只见他双脚轻轻地跳起、着地,又富有灵性地弹起,随即,又围绕大鼓作整圈旋跳。正旋跳,反旋跳,双脚着地的瞬间,脚尖好似在叩祷逝者归赴九泉一路走好。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把生命的逝去当作一件大事。有许多民族,在人的生命终结时,会有临终祈祷,会唱响安魂曲为死者送行。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信仰道教、佛教的人们会为死者做法事。土家族也把生命的终结看成一件大事,一般没有统一的宗教仪式为生命画上句号送行。因此,在大夜跳撒叶儿嗬守灵这种生死“联欢”的民俗,就是土家族的特殊“宗教”,世代相袭,便融入了太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元素,便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撒尔嗬”作为土家族的祭祀舞蹈,表演形式完美,曲牌丰富,其唱腔古老,舞姿粗犷。逝者的灵堂前,他们踩着鼓点节奏,相对击掌,绕背穿肘……嘴唇触地衔物,蹲下踮脚打旋,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他们的唱词即兴而作,怀古人、颂今人,唱风土人情,说奇闻趣事,“孝顺儿女你莫哭,老人此去顺头路,世上难有百岁人,世上少有千年树……”用欢乐的舞蹈为死者送行,用粗犷的歌声为生命讴歌。
土家撒尔嗬的成长沃土
将原生态民间歌手黄在秀和他的“撒叶儿嗬组合”做大做强推向全国,还必须提到它的“幕后推手”,获得“2011中华文化促进人物”殊荣的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会长田发刚和他的抢救恩施民族民间文化而开展的“一线穿珠”式保护行动,得益于寻找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虽然这只是田发刚保护民族文化全盘规划中的一小步。
因为地处长江三峡腹地的巴东县是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巴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清江文化交汇融合的重点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巴东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无穷的精神源泉和广阔的拓展空间,这些年,恩施州和巴东及野三关镇官方对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可谓不遗余力,需要啥就支持啥保证不差钱。如今,由黄在秀掌帅印的撒叶儿嗬艺术表演队,有了基本稳定的人马,有了自己的演出专车,常年活跃在鄂西南长江之滨,清江两岸的青山绿水间,土家人需要他们,他们离不开土家人。
2008年,撒叶儿嗬正儿八经地进入湖北省“非遗”保护名录,湖北省“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的牌匾在野三关镇高高挂起。黄在秀本人也很幸运的从2005年就开始成了享受“皇粮”补贴的州民间艺术大师。近些年来,黄在秀除了忙于传艺和参加表演活动外,余下的时间便是挖掘、整理“撒尔嗬”曲牌。目前,他搜集、记录的有关文字资料已达10多万字,撰写的《撒尔嗬沿流沿革初探》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以“撒尔嗬”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虎啸清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凤凰卫视》慕名对其人物专访。早在1986年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撒尔嗬”首次作为表演项目在国家级的赛事活动中露相后,反响强烈,深受好评。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民委、国家体委的领导还亲切接见了这位民间艺术家。
去年七月,在加拿大纽芬兰—拉布拉多省的省会城市圣约翰斯的纽芬兰纪念大学举办的第41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世界大会(The 41st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World Conference)上,巴东籍的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延莉发表了题为《舞台上的原生态和原生态的舞台——以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组金奖获得者“撒尔嗬”组合的表演为研究案例》的主题演讲,间接推介了巴楚文化。
演讲结束后,现场与会者对其演讲内容进行了提问和互动交流,其研究对象——巴东原生态的土家“撒尔嗬”和研究视角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兴趣。
据悉,这是巴东县“撒尔嗬”组合继在2010年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组获得金奖之后,首次间接地走向国际,在专业的学术会议中向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媒体展示我州的原生态的土家“撒尔嗬”文化,相信会很快看到舞林高手黄在秀和他的伙计们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