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布袋戏家族第五代传人杨辉

布袋戏家族第五代传人杨辉

  • 2013-03-18

  与戏偶一起流浪  《戏偶人生》开演前,背景屏幕上就一直放映着流动的水墨,影射出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舞台一侧烧了香火,烟雾缭绕,祈愿着技艺的延续。香雾之下,站

  与戏偶一起流浪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戏偶人生》开演前,背景屏幕上就一直放映着流动的水墨,影射出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舞台一侧烧了香火,烟雾缭绕,祈愿着技艺的延续。香雾之下,站了三个表情凝重的木偶,杨辉,还有他的父亲和哥哥。一个家族的浮沉及技艺传承的曲折都随木偶的表述娓娓道来。70分钟长的《戏偶人生》被杨辉处理得亦幻亦真。观众能隐约地感到他陈述的家族命运,却又不能肯定每一个情节、道具和背景究竟在讲述什么。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文革”时,传统的戏偶被视为思想反叛。杨家在漳州有着自己的木偶剧团,本是颇负盛名,命运却因此转折。一只穿着褐色马褂的木偶首先上了舞台,角色正是杨辉的父亲。这只木偶先是拳脚有力地练功,又温柔地哄着摇篮中的婴儿,烘托出一个慈祥的一家之主形象。忽然舞台背景电闪雷鸣,一条白龙偶出现,噩梦降临。杨父被扣上反叛的帽子,戏偶也被摔在地上一片狼藉。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父亲去世时,杨辉只有五岁。他的戏偶技艺都是哥哥所教。“文革”之后,木偶戏从打压中解脱出来,舞台上的杨辉心疼地捡起散落一地的木偶。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杨辉14岁进了艺术学校练木偶戏,毕业后又在艺校教授木偶。上世纪80年代,他们家还常出国演出。后来,哥哥出走美国,他也离开家乡,辗转去了香港。在香港的三年是杨辉一生最煎熬的日子。“我那时穷到印刷、装修什么都干,累得差点死掉。”杨辉说。维持生计之外,他也在千方百计为自己的木偶技艺寻出路。他求助于政府和民间团体,但都没有回应,能演的地方只有老人院。当他得知美国的木偶节即将开始,香港的参与者可以得到政府赞助参加,他也打电话报名。而结果却是所有参与者都拿到钱,唯独他没有。无人欣赏自己的技艺,杨辉再次启程离开。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舞台背景的光影湮没了操偶的杨辉,只看到木偶杨辉在海浪中漂流、旋转。几经艰辛,最终他来到欧洲。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大约在17世纪的明末清初时,布袋木偶戏就已经出现了,它诞生于福建一带,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包括泉州、漳州等地,后来又传入台湾。杨辉家在漳州,祖辈们从清代就开始表演木偶戏。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传统布袋木偶戏像是微缩版的中国戏曲表演,许多剧目、人物及服饰都直接取材于传统戏曲舞台,同样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操偶师是木偶戏的灵魂,不仅要操纵戏偶,还要包揽口白,即戏偶内心独白或两者对话。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戏曲舞蹈表演者把内心情感用自身的肢体动作表达,操偶师则是把自己的灵魂过渡到木偶身上,让木偶成为活的舞者。杨辉以一段独角戏作为《戏偶人生》的开场,他一人饰两角,左手表演小旦,右手操控小生,将一段夫妻吵架后丈夫哄妻子的情节表现得惟妙惟肖。一边是丈夫用力掌嘴、拱手作揖,一边是妻子甩袖叹气、掩面哭泣。两组动作同时进行,但是呈现的神情和节奏却完全不同。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独角戏是难度最大的技术,两只手同时做不同的事情,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搭配协调。精神的投入有时看整个故事,有时又要格外关注一个个体。”杨辉说自己直到40岁才会演独角戏,父亲也是很晚才掌握的。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一面要操演技术,另一面也要懂得把自己的感情注入木偶之中。木偶在杨辉眼中并不是个表演工具那么简单,“它是我的身体的延伸。我对木偶角色的情感投入要深,却又不能百分百细腻,否则会影响技术上那些硬功夫的发挥。”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杨辉对木偶的喜爱来自儿时的耳濡目染,在他的记忆里,他没有童年,文化课之外的生活都被练功和表演占据了。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我一年没假期,只有过年的几天能休息。小时候很早起床练功。劈手指就要一两个小时,然后练举力。两只手举木偶一个小时,胳膊酸痛得受不了,冬天练习尤其辛苦。练习两个木偶武打时,木偶拿棍子还要打得有节奏。我爷爷教我父亲练的时候,一失手给我父亲眼眶留下伤疤。练木偶戏堪比练奥林匹克。”杨辉说,除此之外他还要学各个角色的京戏,小旦的唱腔都要掌握。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方式也同样被杨辉用于教徒弟。在《戏偶人生》中与他同台配合的法国学生彭可雷曾经学过欧洲木偶戏表演,他说,中国木偶戏的训练比欧洲的要辛苦得多,“看似动的只是手指,而实际背和肩都很痛,是一种折磨。”杨辉的背部每日都在隐隐作痛,却坚持一年演出近两百场,这很令彭可雷钦佩。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苦寻生存空间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欧洲开放的文化环境让杨辉如鱼得水,他积极参加各国艺术节,让西方人了解他的中国木偶。欧洲各式木偶戏虽然参差多态,但杨辉认为,从技术上讲,它们远远比不上中国木偶戏。“欧洲的木偶戏发展很自由,什么风格都有。他们注重想法,有很好的故事编排,但是操偶技术很粗糙。中国木偶戏技术好,但是缺乏想法。如果两者能优势互补就完美了。”杨辉说。他在欧洲收了十几个徒弟,教他们中国木偶戏的操偶技巧,却不鼓励他们演中国戏。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杨辉的木偶戏有很强烈的个性,他喜欢和观众直接交流,不喜欢躲在戏台后操纵木偶,所以他站在舞台上,让操偶师也成为木偶戏的一部分。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很多人会觉得木偶戏是儿童的娱乐,而杨辉说自己对木偶戏最大的贡献就是不演给小孩子看。木偶戏的深度是他一直都在追求和挑战的。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木偶这种表演的载体是既定的,从雕刻到缝制服装,制作一只木偶不过几天的时间,但在杨辉眼中,木偶戏却有千千万万的变化可能,光影、文学、绘画等都可以添加、融合其中。久居西方的杨辉在用中国的诗意、美学和哲学融合西方的前卫、现代来改良他的木偶戏。《戏偶人生》的背景屏幕高而窄,代表的是道学中的天与地。演到杨辉去欧洲时,屏幕旋转到水平方向,表现人物命运由此舒展开来。剧中出现的天使又有些恶魔般的狂野奔放,配上西方的动感音乐,让悲剧色彩的情节亦有了些许喜剧效果。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国内是一套戏一演一辈子、几代人。但这样不能发展,创作一定要有改变。每台戏我都有挣扎,想要不一样。我是每个舞台都要重新设计,道具布景不是死的,是表演的一部分,我要让它有内容。我24小时都在想,吃睡都不好。”杨辉感叹,复制容易,而创作太难。木偶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生存空间。他对木偶戏的改良就是在寻找空间。“有观众看,才能有下一代爱学,才有传承的可能。”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 久居西方的杨辉用中国的诗意、美学和哲学融合西方的前卫、现代来改良木偶戏,希望通过改良找到木偶戏的生存与传承空间 ] 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他出身于戏偶世家,却因看不到木偶戏的前途,怀着家族落魄的辛酸与传承木偶的心愿远走欧洲。如今,他头顶木偶戏大师的光环回来,带回他的木偶故事。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杨辉面容消瘦,显露出风雨洗练的味道。他出生于1964年,是布袋戏家族第五代传人,父亲是布袋木偶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胜,哥哥杨烽曾任中国木偶皮影协会副会长。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20多年来,杨辉带着他的木偶巡演于世界各大木偶戏艺术节,足迹踏遍亚洲及欧美,《六月雪》、《堂吉诃德》、《奥德赛》等文学经典都被他用木偶演绎过。他的近作《戏偶人生》以其家族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木偶戏薪火传承的故事,该作品近日在第41届香港艺术节上呈现。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戏偶人生》在传统操偶技艺中融合了中国台湾视觉艺术家叶怡兰的影像技术,以及澳大利亚作曲家克林·欧佛民族风韵的音乐,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上一鸣惊人。HDI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