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杨小玲坚守聋哑学校23年

杨小玲坚守聋哑学校23年

  • 2013-04-09
  •  记者周锐 通讯员邹永宁 曹斌
  • 武汉晚报(武汉)

  用舞蹈点亮特殊孩子的心灯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聋哑孩子。让杨小玲最高兴的是,她没有辜负聋哑孩子用尽全力喊的那一声含糊却又十分动

  用舞蹈点亮特殊孩子的心灯RM6中国舞蹈资源库

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聋哑孩子。让杨小玲最高兴的是,她没有辜负聋哑孩子用尽全力喊的那一声含糊却又十分动听的“妈妈”。
  “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中国好人”、“省十届党代表”、“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荣誉纷至沓来,最近,她又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因为身体的缺陷,他们或多或少有些自卑、狭隘。舞蹈,让他们克服了自卑和狭隘,让他们变得阳光、自信。在这些孩子中,有些人登上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表演舞台,用舞蹈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武汉市一聋校舞蹈队的老师杨小玲,用舞蹈点亮了他们的心灯,让他们的世界不再是黑白无声,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对孩子有益的事
  就是我的事
  昨天,杨小玲老师没有授课任务。早上8点,记者来到学校,看到杨小玲老师,正在处理一个电话带来的“麻烦”。这个电话,是学生姚丹妮的妈妈打来的。
  一家电视台要做一期走进新洲汪集的直播节目,希望姚丹妮妈妈和女儿一起出现在直播现场,并共同表演一段舞蹈。妈妈打电话给杨老师,问女儿什么意见。
  姚丹妮舞跳得好,在新洲参加过几次汇演,表现十分出色,俨然成为当地的小明星。不巧的是,姚丹妮已经订好了10日下午前往天津的火车票,去参加13日天津理工大学特教学院的招生考试。
  电视台不肯放弃,一再恳请姚丹妮妈妈和杨老师一起再做做工作,希望把姚丹妮的行程推后一天,“我们订两张11日上午到天津的机票,让妈妈送姚丹妮过去,保证不耽误她的考试。”
  杨老师找来姚丹妮,转述了电视台和妈妈的意见,姚丹妮并不是特别乐意。杨老师把姚丹妮拉到一旁,用手语谈了20多分钟,姚丹妮点头同意了。
  为这件事,杨小玲忙了近两个小时。在场的有些记者不理解:这又不是学校的工作,回复说办不了不就行了吗?
  杨小玲另有看法:“我们的孩子平时与社会打交道少,多一个平台,多一次锻炼,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对孩子有好处的事,就是我的事。”她说。
  作为校舞蹈队的老师,杨小玲的手机里记着每个队员家长的电话,她的电话也记在每个学生家长的通讯簿里,更记在每个家长的心里。
  在学校,杨小玲就是这些孩子们的代理妈妈,家长不管大小事,第一个电话就是找她。家长跟孩子闹情绪,也会找杨小玲来“摆平”。
RM6中国舞蹈资源库

  孩子们因我而改变
  我在这里工作就快乐
  作为妻子,结婚14年,她没给丈夫做过一餐饭;作为孩子的母亲,女儿从小学上到初中,她只去开过两次家长会。同为特教老师的丈夫陈双鸿,为了让杨小玲安心照顾学生,默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杨小玲无怨无悔地坚守了23年。
  从毕业到如今,杨小玲有多个选择。
  当年毕业时,可以保送上大学,然后留校任教;也可以分配到市内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选择,她都放弃了。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国残联艺术团,随团出访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好评如潮,中残联艺术团希望她能留下来,并承诺帮她解决家人后顾之忧。她放弃了。
  其间,还有条件更好的中学来“挖墙脚”:她每天只给学生训练一个半小时,工资是在聋校的几倍。她也放弃了。
  在常人眼里,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让杨小玲老师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从毕业至今,杨小玲只做了一个选择:扎根一聋校,让舞蹈和音乐改变这群特殊孩子的命运。
  “我喜欢这里的孩子,看着她们因为我而改变,我很有成就感,我在这里工作很快乐,这就是我坚守的真正原因。”她说。
  杨小玲告诉记者,读初中遇到的好老师刘琴,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时,我就立志要做我的老师那样的人。”
  杨小玲在汉阳十里铺中学读初中,班主任叫刘琴。
  “我家里条件不好,住在离学校十公里外的城中村,父母跟老师扯不上任何关系。可老师看好我是个苗子,对我很关注,抓得很紧。每天文化课作业不做完,老师就不放我训练。文化课搞不懂,老师就在课后给我开小灶。就这样,我的文化成绩在最后几个月涨了五十多分。当时没有电话,我面试的通知都是刘琴在头一天晚上摸黑找到我家告诉我的。”
  正是这样一种经历,让杨小玲对弱势的孩子有了更丰富的感情。
  第一次到一聋校,杨小玲就被孩子们打动了。23年来,她与聋哑孩子不离不弃,“因为,我觉得他们更需要我。”
  刘琴老师点亮了杨小玲的心灯,杨小玲又照亮了一批残疾孩子的人生。
  在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舞蹈的王志刚,是个当年趴在窗外想学舞蹈的小男生。杨小玲牵着他的小手,把他带进了舞蹈教室,也带进了舞蹈的殿堂。
  在杨小玲的精心调教下,王志刚训练最刻苦,2001年凭舞蹈《秦俑魂》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上大获成功。此后,他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专业舞蹈演员。8年里,他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登上央视春晚《千手观音》、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委会开闭幕式舞台,他的舞蹈感动亿万观众。

  每月加班80小时
  杨小玲从来不提钱
  杨小玲每周8节课,除了教初一至初三的舞蹈课外,还要教初三的政治课。在正常的8小时工作之外,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辅导学生们跳舞练舞,每天中午12点40分到1点40分,下午则从3点40分至5点40分。
  因为舞蹈队的训练,食堂把下午5点30打烊的时间推后到6点。对此,杨小玲一直觉得有些对不住食堂的师傅们。
  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杨小玲这样全身心投入到学生排练,并不是学校的安排,而是她自己给自己加的量。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学校给杨小玲每个月的课外补助只有150元。记者算了笔账:一个月按30天算,每天补助5元,杨小玲一天课余训练3个多小时,算下来,1小时的舞蹈训练报酬不到2元钱。
  “学校也一直想给杨小玲老师一个合理的报酬,但是没有政策。让人感动的是,这么多年,杨老师从没提过钱的事。”一聋校校长刘堂鑫说。
  7日中午,参加训练的只有一个队员,就是姚丹妮,因为别的队员都由老师带着到外面参加高校的招生考试去了。
  杨小玲的任务,就是辅导姚丹妮把要在直播中表演的30秒的舞蹈练好,在辅导中,杨小玲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抠”得特别认真。

 
RM6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