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红色娘子军》中山纪念堂上演

《红色娘子军》中山纪念堂上演

  • 2013-06-18

6月22日、23日,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将携“镇团之宝”《红色娘子军》登陆中山纪念堂。中芭团长冯英表示,虽然“娘子军”的演员已经换到了第五代,但不论是演员表现、舞美制作,还是对中西舞蹈元素的融合,都丝毫不输于旧版本。老外觉得新鲜,年轻人也爱看。

《红色娘子军》中山纪念堂上演HYs中国舞蹈资源库

6月22日、23日,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将携“镇团之宝”《红色娘子军》登陆中山纪念堂。中芭团长冯英表示,虽然“娘子军”的演员已经换到了第五代,但不论是演员表现、舞美制作,还是对中西舞蹈元素的融合,都丝毫不输于旧版本。老外觉得新鲜,年轻人也爱看。

HYs中国舞蹈资源库

  首演至今近50年的《红色娘子军》已巡演近3000场,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无论如何都没有丝毫减弱观众对它的喜爱。并且随着中国的开放,《红色娘子军》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古典芭蕾的故乡“当惊世界殊”。西方艺术学者评价说:《红色娘子军》的价值和内涵,已经超出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国芭蕾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红色娘子军》既有西方古典芭蕾舞的技巧,也有明显的中国元素,第一场琼花独舞就用了“穿翻山”、“倒踢紫金冠”等中国舞动作,中西融合得当。

HYs中国舞蹈资源库

 《红色娘子军》的舞美、音乐、舞蹈编排让外国观众感觉新鲜,最初到国外演出时,本来有些担心这部过于中国化的戏不易被老外接受,但演出效果表明,国外观众不仅能接受,还相当喜欢。”    
  哪怕到了今天,观看“娘子军”的观众中也不乏年轻面孔,今天90后年轻人依旧通过这部剧怀旧,这种生命力正是这个作品的神奇之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红极一时,演两天就不再演了,影响就不在了。舞美忠于原版,演员更接地气。
  此次的《红色娘子军》从化妆、服装、道具和用光上都力求还原原版,比如布景所使用的图案和颜色、服饰的质地和设计,都保留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美术特色。考虑到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剧中个别段落还是作了一些修改,比如说在第二幕中琼花诉苦、看红旗这段,配乐改用小提琴伴奏,舞蹈动作也作了一些调整。

HYs中国舞蹈资源库

     《红色娘子军》已先后出现了5代“琼花”,为了在舞台上塑造这个经典形象,每一代“琼花”都必须接受军训。为了帮“娘子军”去掉“娘气”,更具“杀气”,中芭2004年时曾把80名演职员送去参加为期十天的“重走娘子军路”的活动。这些年轻演员身上充满青春、朝气、浪漫、幻想,与前辈们相比,他们也在表演中加入不少创新体会,风采丝毫不输老版本。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创作,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文艺表达,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最高层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是我国芭蕾舞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在音乐创作上,《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周总理在当地观看了演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