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塔吉克族舞蹈之恰普素孜舞
塔吉克族舞蹈之恰普素孜舞
- 2013-07-14
恰普素孜舞是塔吉克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主要流传于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邻近的莎车、叶城、泽普、皮山等县的塔吉克族聚居区。
恰普素孜舞是塔吉克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舞蹈。主要流传于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邻近的莎车、叶城、泽普、皮山等县的塔吉克族聚居区。
塔吉克人对歌舞有特殊的爱好。凡传统节日及平日的亲友聚会,都要举行娱乐活动,跳恰普素孜舞蹈是其中不可少的内容。尤以婚礼过程中的歌舞活动最为盛大。每遇婚礼,新郎、新娘所在村庄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一种欢愉和幸福的气氛中,连续歌舞三天,为新人祝福。村民中善舞的能手,每每受到人们的赞赏。在歌舞进行中,人们不时将各种颜色的丝巾搭在他(她)们肩上或围在他(她)们脖子上,并伴以热情的呼喊以示赞扬。
恰普素孜一词,塔吉克语为“快速”、“熟练”之意,是塔吉克族民间歌曲中特有的一种节奏型,凡按这种节奏所进行的民间歌舞,都可称之为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音乐为7/8拍,每小节由3/8单拍和4/8双拍构成,均衡、平稳、明快、爽朗。这种不断重复和延续的节奏韵律,形成了恰普素孜特有的舞步各身体律动。
恰普素孜主要舞步有“顿蹉步”、“跟跺步”、“单踏步”等。上身姿态由模仿鹰的各种翱翔形态发展而来。舞步与姿态和谐搭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恰普素孜舞蹈。
恰普素孜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舞蹈场地不受任何限制。无论村镇广场、家庭院落、室内室外,只要人们兴致所至均可起舞。表演形式自由,一人、二人、多人均可。一般以二人一组对舞为主,也可两三组或多组同时进行。以往多为两个男子或两个女子对舞,现男女对舞也较常见。舞蹈开始,往往先由一名舞技高超者入场,向众人施双手半合十(指尖相靠、手掌分开)躬身礼,然后合着《恰普素孜》特有的节律,踏着雄浑而沉稳的舞步,徐展双臂起舞,再现雄鹰的各种姿态神情。时而双臂后伸,似雄鹰展翅欲飞,聪慧而机警,时而张开臂膀,仰头舒体,似山鹰扶摇直上,气质豪迈而雄强;时而绕臂插肩、俯身转体,似山鹰活泼诙谐,自由而快意。然后邀请另一男子同舞。众人也纷纷入场共舞。对舞时一般二人做相同或相似动作,走对称或相对路线。如双鹰在蓝天盘旋翱翔,追逐嬉戏,此起彼落,有一定的竞技意味。常见路线有二人相跟走大圈、靠肩对脸走小圈、二人对绕“∞”形、脸面相对按直线或“之”字形路线同进同退等。舞蹈进行中,舞者可随时进场或退场。每场舞蹈在舞蹈能手的竞技旋转中结束。舞蹈进行到一定时候,可稍事休息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然后再接着跳,如此往复循环,直至众人尽兴。
恰普素孜在民间也有“鹰舞”之称。因为该舞的突出特征,就是将鹰的各种姿态概括为基本舞姿,以此来反映塔吉克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理想。塔吉克民族素有“鹰的民族”、“帕米尔雄鹰”之美称。在现实生活中,塔吉克人民向来以特殊的眼光看待鹰,视它为百禽之首,是忠诚、仁慈、勇敢、坚强、正义的象征。那些胸怀宽广、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助人为乐的人,常被人们比作鹰。在“叼羊”活动中,那些能够夺得羔羊的优胜者,会被赞誉为“一只雄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鹰在塔吉克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恰普素孜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了。
恰普素孜的伴奏有歌唱和鼓吹乐两种不同的形式。歌唱的伴奏乐器有热布甫、赛依吐尔、巴郎孜阔木、热布甫恰、塔吉克艾捷克、达甫(手鼓)等,乐器可多可少,甚至仅用一面或数面达甫。在小的家庭聚会场合,没有乐器伴奏时,则可用平日盛食物的托盘代替达甫,击打节奏与人声相和,为舞蹈伴奏。歌唱常为一领众和,气氛欢快、热烈。鼓吹乐常由两支“那艺”(笛子)轮流以鱼咬尾的方式吹奏旋律,也可同时进行重奏。达甫直径较大,由两位妇女一左一右同时敲击,一人击基本节奏,另一人插奏花点,共同构成丰富多变的鼓点。无论是歌唱还是鼓吹乐伴奏,众人都可随着乐曲的节奏鼓掌或呼出“肖吧!肖吧!”之类的喊声为舞蹈者加油助兴,从而把情绪推向高潮。
关于恰普素孜的历史,在塔什库尔干一带有很多民间传说。据塔吉克族女诗人阿提坎姆.扎米尔介绍,其中有一则讲道:古时候,在慕士塔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名叫瓦法的小伙子和一个叫古丽米合尔的姑娘,从十二岁起便给巴依萨比尔做奴隶。他们白天在外放牧,晚上只能睡在羊圈里。天长日久,两人在患难中相爱了。萨比尔知道后,一心要把两人拆散。他将瓦法打发到远离村庄的大山深处去放牧,而把古丽米合尔关在深宅大院里做家务。一对恋人天各一方,但两人都无法丢开对对方的思念。一天瓦法将羊群赶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自己则坐在山顶上,含泪唱起了思念亲人的歌。突然传来一阵嗡嗡声响,瓦法应声望去,只见一只雄鹰为了拯救他的羊群正在和恶狼撕杀。他立即弯弓搭箭射向恶狼。当他来到鹰的身边时,鹰已负伤垂死。这时鹰睁开眼睛,忽作人语:“我已经不行了,你杀了我,用翅膀做一对笛子当作为的遗物吧!”瓦法含泪从鹰身上取下了中空的翅骨,做成了三个音孔的“那艺”(即“鹰骨笛”)。从此,那艺声取代了瓦法忧伤的歌声。当古丽米合尔知道这笛声是瓦法的心声时,想念亲人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每次打水来到河边,她总要驻足良久听那笛声。一天,当古丽米合尔又来到河边时,一群鹰正和着轻柔美妙的笛声舒展着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见此情景,她立即伸开双,臂伴着笛声模仿鹰的飞翔动作跳了起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姑娘将这些动作串连成优美的舞蹈,并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为塔吉克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恰普素孜。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