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为什么舞蹈选秀这么火?
为什么舞蹈选秀这么火?
- 2013-07-15
舞场就是一个超级“大秀场”,主持人、明星、艺人作为选手参赛,当时这档节目凭借新颖的形式和明星效应很快受到追捧和热议,但播出3季之后,观众的新鲜感大幅下跌,明星们在舞台上吐露的“肺腑之言”,也根本激不起大众的兴趣。尤其是某些明星矫揉造作的“表演”,更是让人心生厌倦。
今年以来,30多档海外引进模式的综艺选秀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内容形式雷同导致观众高度审美疲劳。除了歌唱选秀节目继续引领风骚之外,《舞林争霸》等多个舞蹈节目收视热度居高不下。7月7日,开播近3个月的公益舞蹈类电视真人秀节目《舞出我人生》落下帷幕,最终,体操名将刘璇、年轻小伙韩艺博赢得冠军。这档以“舞蹈”和“公益”为亮点的节目,被不少传媒研究者认为是向“创造和制作真正中国原创电视综艺节目”迈进了一步。 其实,早在2006年《超级女声》红遍整个中国之时,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便另辟蹊径,邀请主持人、明星作为选手参赛,由于形式新颖、明星效应曾一度受到追捧,随后“老对手”湖南卫视也推出《舞动奇迹》应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节目也渐渐在观众心目中失去了兴趣。 但是今年,舞蹈类真人秀节目继去年下半年音乐真人秀的“井喷”之后,掀起复燃之势,不论是国外移植的舞蹈真人秀《舞林争霸》,还是力求原创草根的《奇舞飞扬》以及风格有些“大杂烩”的《舞出我人生》一时间火了起来,令“舞蹈”这一冷清已久的艺术门类,在网络和现实世界引起了罕见热议,成为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话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全民舞蹈素养还比较低的国度,舞蹈选秀为什么会突然势头飙升?此类节目应以什么样的定位来吸引主流电视观众群体,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是很值得玩味的话题。 从“好声音混战”中突围 近两年来,中国内地电视屏幕经历了“非诚勿扰”和“好声音”的先后冲击,“征婚”和“音乐选秀”给电视台带来的,除了广告收益和收视率,更多的是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稀释的风险。是选择继续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下分一杯羹,还是另辟蹊径、另谋出路?明智的人当然选择后者,于是“舞蹈”这个淡出公众视野已久的艺术门类就此重新进入电视人的考虑范围之内。 记者大致数了数,近期各个上星频道上已播出、正在播和即将播出的舞蹈节目多达10余档,其中包括江苏卫视去年的《最炫民族风》、浙江卫视的《舞动好声音》、刚刚结束的东方卫视《舞林争霸》、湖南卫视的《奇舞飞扬》,以及央视的《舞出我人生》,就在今年6月份,央视体育频道又推出了一款《酷舞先锋CCTV街舞争霸赛》的节目。 舞蹈为什么突然间成了“香饽饽”?正如《舞出我人生》总导演徐向东所言,2012年《中国好声音》在玩了一把“版权转移游戏”之后,各地电视台不论是省级卫视还是并不算实力强劲的地方电视台,都纷纷加入“好声音混战”,这也使得歌唱类节目的观赏性严重透支。“除了第二季‘好声音’会看看新鲜外,我已经打算不看任何音乐选秀类节目了。”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从观众口中听到类似的言论。 那么除了音乐外,什么是普通大众最受欢迎的?跳舞。随便走进各大城市的广场、公园、小区,相信那些舞蹈队和爱舞者们的数量和自娱自乐、热火朝天的氛围绝对能感染到你。“舞蹈类节目具有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在制作上也比歌唱类节目更容易操作,更值得电视台放手一搏,也正好填补了音乐类选秀节目档期上的空白。”徐向东如是说。 从目前情况看来,虽然舞蹈类综艺节目受欢迎程度,还不能与音乐选秀创造的“收视神话”相匹敌。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普罗大众对舞蹈的欣赏和接受程度还远不如音乐,他们更容易与歌声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此外,舞蹈种类繁多,俗称“国标”的“国际标准舞”,就分为现代舞和拉丁舞两个大类10个舞种。每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风格。另外,爵士舞、街舞同样拥有数量众多的拥趸。如何在同一舞台上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进行评判?如何让舞蹈走进大众心里?这便是此类节目必须迈过的门坎。 尴尬的“非专业”选择
事实上,国内的舞蹈选秀节目在定位上经过了多次调整,最终才选择了走“非专业”这条道路。例如,东方卫视的两档舞蹈节目——《舞林大会》和《舞林争霸》,诞生时间分别是2006年和2013年,两者的定位就截然不同。《舞林大会》的看点完全在于明星加盟,舞场就是一个超级“大秀场”,主持人、明星、艺人作为选手参赛,当时这档节目凭借新颖的形式和明星效应很快受到追捧和热议,但播出3季之后,观众的新鲜感大幅下跌,明星们在舞台上吐露的“肺腑之言”,也根本激不起大众的兴趣。尤其是某些明星矫揉造作的“表演”,更是让人心生厌倦。
今年新播出的《舞林争霸》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新节目原版来自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的《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这是一档在西方娱乐产业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娱乐节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舞蹈教育普及度很高,因此即便大量非专业草根选手参赛,节目的水准也足够吸引眼球,这恰恰也符合节目的宗旨:寻找最受人喜爱的“舞蹈明星”,而不是最擅长跳某类舞的“舞蹈家”。相较之下,东方卫视版的《舞林争霸》赛事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过后,大多数留下来的选手都是来自国内舞蹈院团的专业舞者。因此,担任评委的舞蹈家金星曾经在微博上调侃,称“舞林争霸”越来越“官方”了,“平民自由舞者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了。”
考虑到观众对于专业舞蹈的兴趣有限,为了提高收视率,节目制作方也只好频频制造话题吸引观众。记者一直关注《舞林争霸》,节目不乏优秀舞者参与,除了民族舞相对较少以外,街舞、拉丁舞、探戈、现代芭蕾、爵士舞都在舞台上风生水起。随着关注度不断提高,在秀舞技之外,节目组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说身世、讲经历”上面,千篇一律的“人生悲剧”,使得舞台变成了“比凄惨、飙眼泪”的地方。
同样的,央视《舞出我人生》节目中,助梦明星和参赛选手的水平参差不齐也遭到观众吐槽:例如,撒贝宁的舞伴张白羽曾经是亚运会舞蹈项目的双料冠军;陈冲、郑少秋的舞伴齐志峰曾代表中国参加黑池舞蹈大赛夺得前三名……但选手中也有重达140公斤的大胖子、毫无功底的普通司机、甚至天生聋哑或者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这些舞蹈根底较浅的选手及嘉宾,经常在舞池中表现得“手足无措”。
收视冠军的制胜秘籍
单纯依靠专业舞蹈“阳春白雪”的艺术魅力来吸引主流电视观众群体是行不通的,但如果完全呈现草根舞者的“原生态”舞技,也会饱受质疑。在争议声中成长的舞蹈选秀,其实承担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原创综艺节目类型”的探索重任。
以《舞出我人生》为例,其节目模式的研发者,除了央视团队,还有《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打造者“灿星”公司。因此,节目曾经一度因为大批“好声音”学员的“抢镜”,遭到网友调侃:“这不是什么‘舞出我人生’,而是‘舞出好声音’啊!”就连专业评委周洁在点评时也表示:“总感觉好像音乐的魅力盖过了舞蹈的魅力。”节目组的回应则是:“比赛初期选手有很多都不是专业出身,观众光看舞蹈会比较平淡,红花总需绿叶配,‘好声音’学员的歌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7月7日晚,当韩艺博、刘璇组合凭借高难度的动作以及默契的配合摘得首季《舞出我人生》冠军时,同样有观众认为,刘璇具有深厚体操功底,相对于其他选手不公平,到底是比竞技难度还是比艺术感染力?对此,栏目的负责人表示:“作为一档公益节目而非舞蹈竞技节目,难度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刘璇与韩艺博的高难度是规则允许的,无论现场反应及收视反馈,他俩的舞蹈都是最受欢迎的。”
尽管争议不断,《舞出我人生》令人欣慰的,并不局限于一直稳居周日八点档综艺节目全国冠军的成绩单。正如杨丽萍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中国不缺乏优秀的舞者,缺少的是平台和机会,舞者在中国地位不高。在晚会上,歌手可以唱两首歌,相声小品演员有一二十分钟表演时间,而舞蹈演员通常只有两分半钟的表演时间,大多数时候还是给人家伴舞。”
当然,电视在给舞者提供平台的同时,难免会“改造”舞蹈。“想让舞蹈好看,秘诀是让高潮舞段提前到来,所以舞蹈节奏要把控好,同时舞蹈还要会讲故事,这样才能更打动人。”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舞蹈系主任肖向荣如此评价电视带给“舞蹈”的转变。
“从制作水平、规模数量、传播效果上看,中国的娱乐节目现在很火爆。但是从1995年《快乐大本营》到现在已有将近18年的历史,我们中国的娱乐节目还在模仿的路上狂飙,我们的原创之路确实显得坎坷不平。”在肯定《舞出我人生》“难能可贵”的同时,北大教授陆地感叹,这两年中国电视荧屏上海外翻版娱乐节目的“井喷”,难免让人担心中国电视人沦为简单的执行者而非创意人。他希望中国原创的综艺节目能更大胆地探索前行,不要成为中国电视永远的“心痛”。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