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图文】怒族文化及其服饰简单介绍

【图文】怒族文化及其服饰简单介绍

  • 2013-07-18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1957年初,发现了怒族古代绘画——洞穴壁画和崖画。洞穴壁画画在碧江县一岩洞的洞穴壁上,上有七幅图画,画中图形清晰可辨,如太阳、鱼鸟、牛马等,以红色颜料作画,笔画简炼,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在一些石壁上也有这类崖壁画。据学者们推测,此画属史前的原始绘画艺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怒族诗歌大部分为即兴编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其曲调有一定格律,内容广泛,形式完整,以琵琶、笛子、口弦、葫芦笙等伴奏。流传较广的有《祭猎神调》和《瘟神歌》。此外,还有反映农业生产的收包谷调,反映男女爱情的求婚调《婚礼歌》和表示悼念死者的哀叹调等。在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有《大力士阿洪》、《茂英充》等,描述了怒族的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故事。《瞎子求医》、《神仙草》等歌颂真、善、美,鞭挞残忍和邪恶,充分反映了怒族人民善良、互助、知恩必报的美德和对邪恶势力的憎恨。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男子服饰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

        怒族男子的服饰风格古朴素雅,与傈僳族相似,男子蓄发多蓄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时衣襟向右掩,福贡地区女子穿右襟短衣,麻布长裙,头饰用珊瑚珠、玛瑙、料珠、银币和海贝制成,她们将贝壳磨成圆片,用兽皮连成发箍,并在额前垂挂珊瑚珠及小银坠,耳戴大铜环。贡山女子用白布帕裹大包头,不穿裙,仅用两块条纹麻布围在腰间,类似裙装。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系宽大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色彩以白色为基调,间着黑色线条,戴坠红飘带的白包头,下着短裤,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脚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女子服饰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连串的珠珠帽,怒语称“卢批靠”,胸前挂彩色串珠,怒语称“夏委”和用海贝制作的一块圆形装饰品“勒呗”,装饰品的多少贵贱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喜戴铜耳环,妇女喜挎自己缝制刺绣的怒包装饰并盛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贡山一带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xfh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