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专访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情暖天山》的总导演邢时苗
专访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情暖天山》的总导演邢时苗
- 2013-07-19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歌舞剧《情暖天山》,即将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和观众见面。这是新疆本土创编的剧目第一次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呈现在舞蹈节这个国际性的舞台上。
为此,记者7月18日专访了这部剧的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原团长邢时苗。
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歌舞剧《情暖天山》,即将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和观众见面。这是新疆本土创编的剧目第一次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呈现在舞蹈节这个国际性的舞台上。
为此,记者7月18日专访了这部剧的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原团长邢时苗。
记者:编排这部剧,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邢时苗:有两点。首先是我对新疆往常的印象,是欢乐地载歌载舞。但是,我来了以后,才发现新疆人不仅有热情的性格,还有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爱。尤其在我去北疆采风的路上,从城市到农村,我接触到的,不只一个阿尼帕·阿力马洪妈妈,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妈妈,她们心底都有浓浓的爱,有多民族的爱。
我觉得,爱的存在,有各种各样,把这些爱糅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爱。首先,这部剧表现的是母亲的爱,其次是兄弟姐妹的爱,还有他们这个村庄对这家人的爱等,加起来就是大爱,新疆需要这样的大爱,这是我抓的第一要点。
第二个体会,我觉得通过艺术形式,要把当代新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就不能只是欢乐,尤其面对各种谣言,真实的新疆是什么样子,一定要表现好这个。我认为,新疆不仅有大漠、戈壁、草原、胡杨、天山雪莲,还有风力发电、高楼大厦,还有生活在城市的人。关注当代的新疆,是我创作的初衷。
记者:您曾经编导过不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舞台剧目,那么,这部剧是如何采用国内先进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的?
邢时苗:表现新疆,不但要有传统的民族歌舞,还要有当代新疆人的生活状态。创作中,我没有按传统的艺术方式,把时间放在某个阶段,而是放在过去与当代之间,用时空穿越的艺术手法,让人们看到的新疆,是现代的新疆。这种时空穿越的艺术手法,目前在全国也是超前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台新疆多民族的歌舞剧。看了这部剧,你就会明白,新疆是多民族的新疆,这就是我想突出的民族特色。有了这一点,我的创新思维就放开了,更容易捕捉到艺术感觉。
记者:您刚才谈到多民族特色,在舞台上,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邢时苗:首先这个题材故事,发生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一个村落里,一个多民族的家庭,怎么去体现呢?从舞台上来说,我们首先想到,新疆天地宽广,就把舞台设计得也很宽广。把新疆人民会堂的舞台进行了拓展,25米宽,11米高,视觉一下子比过去变宽广了。然后,用新疆不少民族日常使用的地毯,作为大地。地毯翘起一角,如果打上灯光,就变成了雪山,加上周围的白杨树,这些都是新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元素。另外,音乐也是各民族的,一会儿是维吾尔族的,一会儿是哈萨克族的,一会儿是其他民族的。服装也是,各民族服装都有。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的舞台空间,去设计,去表演。
记者:一般情况下,一部舞台剧,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排练。我了解到,这部剧从分场排练到彩排,只用了16天,您是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么快速度完成的?
邢时苗:首先是投入,其次是科学。投入是指我热爱舞台艺术,预先设计的方案,我都有比较翔实的准备,仔仔细细,包括每个场景、每个位置、每个动作甚至灯光,能想到的,我都想到了。没办法,时间逼得紧,在排练现场,我每天晚上都要召集大家开会,一天下来,有哪些问题,一一列出来,记录在纸上,每天至少五六页的案头记录。第二天,就按这张纸执行。20多天,整个剧组每天纠正问题,每天都在进步,没有重复,这点很重要。
科学是我的队伍很精干,只有5个人,我和两位执行导演,曾经一起多次合作,这次他们也参与了这部剧的编排,再加上两位新疆民族舞的编导,足够了。我最初接这个任务时,已经清楚地知道排练时间很短。那么,怎样很快完成?我把它分成了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单独工作,组起来的时候,好像是一个钟表。因此,我们分了6个场地分头排练,用了13天时间,就把基本框架“拉”出来了。其实,我不鼓励这么干,一有差错,就好像钟表的哪个零件坏了,拧不上,就麻烦了,想调整,也没有时间了。很庆幸,这次我们搞得很精确。
记者:您是军人出身,据说您的风格是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歌舞剧《情暖天山》,即将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和观众见面。这是新疆本土创编的剧目第一次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呈现在舞蹈节这个国际性的舞台上。
为此,记者7月18日专访了这部剧的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原团长邢时苗。
记者:编排这部剧,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邢时苗:有两点。首先是我对新疆往常的印象,是欢乐地载歌载舞。但是,我来了以后,才发现新疆人不仅有热情的性格,还有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爱。尤其在我去北疆采风的路上,从城市到农村,我接触到的,不只一个阿尼帕·阿力马洪妈妈,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妈妈,她们心底都有浓浓的爱,有多民族的爱。
我觉得,爱的存在,有各种各样,把这些爱糅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爱。首先,这部剧表现的是母亲的爱,其次是兄弟姐妹的爱,还有他们这个村庄对这家人的爱等,加起来就是大爱,新疆需要这样的大爱,这是我抓的第一要点。
第二个体会,我觉得通过艺术形式,要把当代新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就不能只是欢乐,尤其面对各种谣言,真实的新疆是什么样子,一定要表现好这个。我认为,新疆不仅有大漠、戈壁、草原、胡杨、天山雪莲,还有风力发电、高楼大厦,还有生活在城市的人。关注当代的新疆,是我创作的初衷。
记者:您曾经编导过不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舞台剧目,那么,这部剧是如何采用国内先进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的?
邢时苗:表现新疆,不但要有传统的民族歌舞,还要有当代新疆人的生活状态。创作中,我没有按传统的艺术方式,把时间放在某个阶段,而是放在过去与当代之间,用时空穿越的艺术手法,让人们看到的新疆,是现代的新疆。这种时空穿越的艺术手法,目前在全国也是超前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台新疆多民族的歌舞剧。看了这部剧,你就会明白,新疆是多民族的新疆,这就是我想突出的民族特色。有了这一点,我的创新思维就放开了,更容易捕捉到艺术感觉。
记者:您刚才谈到多民族特色,在舞台上,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邢时苗:首先这个题材故事,发生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一个村落里,一个多民族的家庭,怎么去体现呢?从舞台上来说,我们首先想到,新疆天地宽广,就把舞台设计得也很宽广。把新疆人民会堂的舞台进行了拓展,25米宽,11米高,视觉一下子比过去变宽广了。然后,用新疆不少民族日常使用的地毯,作为大地。地毯翘起一角,如果打上灯光,就变成了雪山,加上周围的白杨树,这些都是新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元素。另外,音乐也是各民族的,一会儿是维吾尔族的,一会儿是哈萨克族的,一会儿是其他民族的。服装也是,各民族服装都有。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的舞台空间,去设计,去表演。
记者:一般情况下,一部舞台剧,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排练。我了解到,这部剧从分场排练到彩排,只用了16天,您是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么快速度完成的?
邢时苗:首先是投入,其次是科学。投入是指我热爱舞台艺术,预先设计的方案,我都有比较翔实的准备,仔仔细细,包括每个场景、每个位置、每个动作甚至灯光,能想到的,我都想到了。没办法,时间逼得紧,在排练现场,我每天晚上都要召集大家开会,一天下来,有哪些问题,一一列出来,记录在纸上,每天至少五六页的案头记录。第二天,就按这张纸执行。20多天,整个剧组每天纠正问题,每天都在进步,没有重复,这点很重要。
科学是我的队伍很精干,只有5个人,我和两位执行导演,曾经一起多次合作,这次他们也参与了这部剧的编排,再加上两位新疆民族舞的编导,足够了。我最初接这个任务时,已经清楚地知道排练时间很短。那么,怎样很快完成?我把它分成了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单独工作,组起来的时候,好像是一个钟表。因此,我们分了6个场地分头排练,用了13天时间,就把基本框架“拉”出来了。其实,我不鼓励这么干,一有差错,就好像钟表的哪个零件坏了,拧不上,就麻烦了,想调整,也没有时间了。很庆幸,这次我们搞得很精确。
记者:您是军人出身,据说您的风格是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歌舞剧《情暖天山》,即将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和观众见面。这是新疆本土创编的剧目第一次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呈现在舞蹈节这个国际性的舞台上。
为此,记者7月18日专访了这部剧的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原团长邢时苗。
记者:编排这部剧,作为舞蹈节开幕式演出剧目,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邢时苗:有两点。首先是我对新疆往常的印象,是欢乐地载歌载舞。但是,我来了以后,才发现新疆人不仅有热情的性格,还有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爱。尤其在我去北疆采风的路上,从城市到农村,我接触到的,不只一个阿尼帕·阿力马洪妈妈,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妈妈,她们心底都有浓浓的爱,有多民族的爱。
我觉得,爱的存在,有各种各样,把这些爱糅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爱。首先,这部剧表现的是母亲的爱,其次是兄弟姐妹的爱,还有他们这个村庄对这家人的爱等,加起来就是大爱,新疆需要这样的大爱,这是我抓的第一要点。
第二个体会,我觉得通过艺术形式,要把当代新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就不能只是欢乐,尤其面对各种谣言,真实的新疆是什么样子,一定要表现好这个。我认为,新疆不仅有大漠、戈壁、草原、胡杨、天山雪莲,还有风力发电、高楼大厦,还有生活在城市的人。关注当代的新疆,是我创作的初衷。
记者:您曾经编导过不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舞台剧目,那么,这部剧是如何采用国内先进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的?
邢时苗:表现新疆,不但要有传统的民族歌舞,还要有当代新疆人的生活状态。创作中,我没有按传统的艺术方式,把时间放在某个阶段,而是放在过去与当代之间,用时空穿越的艺术手法,让人们看到的新疆,是现代的新疆。这种时空穿越的艺术手法,目前在全国也是超前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台新疆多民族的歌舞剧。看了这部剧,你就会明白,新疆是多民族的新疆,这就是我想突出的民族特色。有了这一点,我的创新思维就放开了,更容易捕捉到艺术感觉。
记者:您刚才谈到多民族特色,在舞台上,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邢时苗:首先这个题材故事,发生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一个村落里,一个多民族的家庭,怎么去体现呢?从舞台上来说,我们首先想到,新疆天地宽广,就把舞台设计得也很宽广。把新疆人民会堂的舞台进行了拓展,25米宽,11米高,视觉一下子比过去变宽广了。然后,用新疆不少民族日常使用的地毯,作为大地。地毯翘起一角,如果打上灯光,就变成了雪山,加上周围的白杨树,这些都是新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元素。另外,音乐也是各民族的,一会儿是维吾尔族的,一会儿是哈萨克族的,一会儿是其他民族的。服装也是,各民族服装都有。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的舞台空间,去设计,去表演。
记者:一般情况下,一部舞台剧,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个排练。我了解到,这部剧从分场排练到彩排,只用了16天,您是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么快速度完成的?
邢时苗:首先是投入,其次是科学。投入是指我热爱舞台艺术,预先设计的方案,我都有比较翔实的准备,仔仔细细,包括每个场景、每个位置、每个动作甚至灯光,能想到的,我都想到了。没办法,时间逼得紧,在排练现场,我每天晚上都要召集大家开会,一天下来,有哪些问题,一一列出来,记录在纸上,每天至少五六页的案头记录。第二天,就按这张纸执行。20多天,整个剧组每天纠正问题,每天都在进步,没有重复,这点很重要。
科学是我的队伍很精干,只有5个人,我和两位执行导演,曾经一起多次合作,这次他们也参与了这部剧的编排,再加上两位新疆民族舞的编导,足够了。我最初接这个任务时,已经清楚地知道排练时间很短。那么,怎样很快完成?我把它分成了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单独工作,组起来的时候,好像是一个钟表。因此,我们分了6个场地分头排练,用了13天时间,就把基本框架“拉”出来了。其实,我不鼓励这么干,一有差错,就好像钟表的哪个零件坏了,拧不上,就麻烦了,想调整,也没有时间了。很庆幸,这次我们搞得很精确。
记者:您是军人出身,据说您的风格是,要么不干,要干就是一流的,完成了这部剧,您认为它是否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它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邢时苗:首先,一定要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当代新疆人是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充满着对母亲的爱、对兄弟姐妹的爱、对各民族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这个精神状态,一定要表达充分,否则很多人容易相信那些新疆不好的谣言传闻。正好,在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上,各国艺术家、全国其他省份的同胞以及嘉宾们看到这部剧,不用语言解释,他们也能看懂:对新疆,不要相信传闻,只要你来过新疆,或看了这部剧,就知道,真实的新疆是什么样子。
同时,也让全国的舞蹈界同行知道,原来新疆歌舞不是以前那么传统,也可以具备这样的现代意识。原来新疆文艺工作者不只是会表演歌舞,还可以像全国一流水平剧目那样,那么戏剧化地表现人物,这在新疆多年来,可能是没有过的。所以,至少,这部剧站在全国一流的起跑线上。
虽说时间短、任务重,这部剧目前还有一些缺陷,但我希望它在今年下半年,能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一个机会。全国100多部大戏,新疆加入进去,让全国兄弟省份同行看到,现在的新疆,和以前完全是两码事了。因为这部剧既演了戏剧,又表现了当代,这对新疆的舞台艺术,是一次很大的创新,是一个突破。相信这样的创新和突破,将对新疆今后的舞台艺术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