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河北“新农村舞蹈教室”建设活动缩影
河北“新农村舞蹈教室”建设活动缩影
- 2013-07-19
2012年4月以来,由省舞蹈家协会具体实施的这项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共选取了我省各地13个农村小学建立试点舞蹈教室,使得600余名农村娃得到了专业舞蹈志愿者的悉心指导。记者经过调查采访了解到,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点燃了农村孩子的舞蹈激情,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艺术的火种,同时也是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培养基层艺术人才的积极探索,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7月5日上午,深泽县深泽镇王场小学的大食堂里传出了欢快的乐曲声,炽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将偌大的房间照得亮堂堂的,20多名活泼可爱的农村娃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暑假前的最后一次舞蹈练习。尽管场地简陋,但音乐声一起,孩子们立即排好队形,笑着、唱着,俨然一群快活的舞蹈小精灵,在金色的阳光下翩然起舞。
记者在王场小学看到的这一幕,正是我省“新农村舞蹈教室”建设活动的一个真实缩影。2012年4月以来,由省舞蹈家协会具体实施的这项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共选取了我省各地13个农村小学建立试点舞蹈教室,使得600余名农村娃得到了专业舞蹈志愿者的悉心指导。记者经过调查采访了解到,这一活动的实施,不仅点燃了农村孩子的舞蹈激情,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了艺术的火种,同时也是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培养基层艺术人才的积极探索,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燃情:爱心聚成火
谈起“新农村舞蹈教室”的建设,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新茹感触颇深。她介绍说,作为中国舞协文化惠民活动“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舞蹈教室”旨在为农村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学习舞蹈的机会,让舞蹈艺术通过新的载体和形式,实实在在走进基层,融入农村孩子的生活,使农村少年儿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舞蹈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舞蹈让农村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2011年,这项活动率先在安徽启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经过大力争取,我省成为第二批试点省份,由中国舞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共同主办,省舞蹈家协会具体承办。”张新茹说,“既然是公益性的文化惠民工程,如何将活动落到实处、办出特色,让农村孩子真正享到实惠,成为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为此,省舞协派出工作人员到全省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舞蹈教室的地点选择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标准必须是农村小学,此外既要考虑到区域性,又要有代表性;既有革命老区的小学,又有留守儿童学校。最后,我们本着‘辐射全省、落地基层’的原则,在全省各地13个县级以下农村小学建立了‘新农村舞蹈教室’,包括深泽县深泽镇王场小学、邢台县会宁镇会宁小学、平泉县平泉镇双桥小学等学校,共有625名学生直接受益。”
教室选定后,志愿者的招募又成了当务之急。张新茹介绍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省舞协在全省600多名舞协会员中公开招募有爱心、肯奉献、专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志愿者,义务到农村授课。“令人感动的是,许多会员得到消息后踊跃报名,包括我省舞协主席团成员、各地市舞协专家、各个院校的专业老师等,大家都说,愿意为这项公益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意为孩子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众人拾柴火焰高,凭借着爱心、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很快,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热情的志愿者队伍集结起来了。
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60余名志愿者很快分配到位。“每个‘新农村舞蹈教室’都由3至5名教师组成一个志愿者小组,每个星期至少上一次舞蹈课,每次不少于两节。志愿者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还要帮当地小学辅导1至2名教师,为的是支教活动结束后,舞蹈艺术能在农村学校扎下根来。”张新茹说,对于志愿者的教学,省舞协也制定了相应的督导措施,以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学有所得。“每个志愿者小组由当地市级舞蹈家协会负责,制定课程进度,省舞协主席团负总责,督查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还明确规定志愿者不得在教学点收受学校的代课费及学生、家长赠送的钱物。志愿者们都很敬业,拿着很少的补贴,兢兢业业,风雨无阻,那份热情和责任心令人感动!”
面对大多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农村孩子,怎样教才能让他们迅速掌握并从中体会到乐趣?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张新茹介绍说:“我们不希望给没有基础的孩子们太多压力,而是提倡‘快乐舞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老师们在具体教学中并不强调踢腿、下腰等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而是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将形象的肢体语言与欢快的音乐节奏相融合,教授了一些有趣又易学的舞蹈篇目,如《刷牙歌》、《吹泡泡》、《升旗仪式舞》等,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活、陶冶精神。“结合各地的地域特色,老师们还创作了许多民俗风情浓郁的舞蹈节目,比如井陉拉花、抚宁太平鼓等,这一方面是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欢舞:散作满天星
2012年春天,朝气蓬勃的志愿者队伍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深入各地的舞蹈教室,他们走到哪里,就将艺术的火种带到哪里。这火种,点燃了孩子们稚嫩的艺术梦想,也为我省广袤的山村、田野,带去了闪耀的星光。
在深泽县王场小学,记者见到了志愿者张志波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张志波是辛集市职教中心的专业舞蹈老师,说起这帮孩子,他如数家珍。“我就是咱深泽人,知道农村的孩子学跳舞有多不容易,有这个机会,当然得来教啊!”王场小学校长刘庆肖介绍说,张老师每次上课都从辛集大老远地赶过来,特别辛苦。“去年冬天有一次舞蹈课正赶上下大雪,路上特别滑,我们就和张老师商量想暂停一次课。没想到的是,孩子们老早就聚到舞蹈教室里,一个劲儿地问‘张老师啥时来呀’、‘还会不会来呀’。看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上课,我们只能又打电话过去说明情况,张老师二话不说,冒着大雪就赶过来了,路上比平时整整多花了一个小时!”说起上舞蹈课的点点滴滴,这位朴素、和气的女校长不禁湿润了眼眶。“张老师的妻子也经常陪他一起过来,夫妻俩一个教舞蹈,一个写歌词,我们最后参加展演的《幸福娃》,就是他俩合作编创的!”“我们是留守娃,学校是我家,同学亲如兄弟姐妹,老师是妈妈。我们是幸福娃,爸妈勿牵挂,刻苦学习自立自强,长大建设国家……”音乐声响起,张志波的学生们聚拢在他的周围,一边哼唱着歌曲,一边比划着舞蹈动作,那股专心和幸福劲儿让人舍不得挪开视线。“那个戴眼镜的小姑娘是五(一)班的王佳祎,舞跳得挺好,学习也特别棒,常在班里拿第一;那个机灵的小男孩是四(二)班的魏鑫豪,别看他个儿不高,可有一股子倔劲儿,上次展演集训正赶上他闹病,可小家伙愣是输着液坚持排练,一场也没落下;还有那个圆眼睛的漂亮女孩是四(三)班的彭孟瑜,原来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现在身板直起来了,人也精神多了。”刘校长说,王场小学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许多孩子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平时吃住都在学校,性格上比普通的孩子敏感许多。“建舞蹈教室这一年多来,我们觉得学舞蹈的孩子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学习更耐得住性子了,做事情更积极主动了,和同学相处也更融洽了。这些变化人们都看在眼里头,不少家长都跑来打听,舞蹈教室还增加人数吗?自己的孩子能参加吗?”
快乐舞蹈,无疑让相对封闭的农村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寻找到了放飞心灵、愉悦自我的一块新天地。
在井陉县微水镇罗庄学校,记者也同样看到了一群快乐舞蹈着的孩子。伴着旋律悠扬的民间音乐,一曲《花妞妞》将井陉拉花的舞蹈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孩子们高擎花伞,舞动彩扇,拧肩、翻腕、扭臂……动作如行云流水,轻灵间又不乏传统韵味。虽然脚下是生着杂草的操场,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透着舞者的自信与气度,让人不能不相信,如若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他们也定会是那些最闪亮的明星。圆梦:共育幸福娃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去年有老师来我们学校教舞蹈课,我高兴得不得了,第一个报名参加。一年了,每周一次的舞蹈课是我的最爱。今天,我终于可以站在有灯光的舞台上表演了!谢谢您,老师!”6月23日,张新茹收到了孩子们的40多张纸条,在其中一张纸条上,清苑县第一小学的学生王鹿潺这样写到。
这一天,是我省“新农村舞蹈教室”教学成果展演的日子。来自全省13个“新农村舞蹈教室”的292名孩子齐聚石家庄,在省军区礼堂参加了此次展演。孩子们用活泼、欢快的舞蹈,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而在此后举办的“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中,由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带来的专业舞蹈表演,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起这次展演,张新茹说自己最欣慰的就是终于圆了孩子们“在有灯光的舞台上表演”的梦想。“在整个展演过程中我眼泪一直不断,一是被孩子们质朴认真的舞蹈所感动;二是看到我们‘种舞蹈’有了‘收成’,觉得一年来志愿者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但张新茹坦言自己仍然有遗憾和困惑。“一位志愿者老师告诉我,许多孩子还是第一次来省会,第一次参加这样大的活动,临走前,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说‘老师,我们不想回家,可不可以在这儿多住几天、多演几次’。听完之后,我觉得心里酸酸的,自责怎么没有为孩子们多创造这样的机会。”张新茹说,“作为一名舞蹈工作者,我愿意把我们的志愿者个体联合起来,对社会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将舞蹈所产生的正能量发扬光大。为期一年多的‘新农村舞蹈教室’项目就要结束了,面对一双双稚嫩又充满期望的脸庞,我们该如何做好后续工作?我觉得公益性的文化活动要想做到常态化,不仅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需要呼吁和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给予农村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用更多的爱去点燃他们的希望,实现他们的艺术梦想。”“新农村舞蹈教室”项目的开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省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观念落后、设施陈旧、人才短缺等仍然是制约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王场小学、罗庄学校等许多乡村小学,以前并没有专门的舞蹈老师,甚至连音乐、美术等老师,也大多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学校的艺术教育场地更是乏善可陈,这次设立的“新农村舞蹈教室”,有些是暂用了学校的食堂、会议室等场所,还有些条件有限的学校,只能在露天的操场上进行日常指导和教学。
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周喜俊参与了“新农村舞蹈教室”教学成果展演活动,并曾到王场小学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她认为,对于生活相对封闭的农村孩子来说,舞蹈等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它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更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而这些都是激人奋进的正能量。艺术人才要从娃娃抓起,从农村抓起,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加强引导,形成重视艺术教育的好风气,营造实施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善艺术教育设施配备状况,培育农村艺术人才,变“输血”为“造血”。只有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娃才能成长为学艺术、懂艺术、感悟艺术的“幸福娃”。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