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世界音乐舞蹈情景剧《茶马古道背夫》开始排演
音乐舞蹈情景剧《茶马古道背夫》开始排演
- 2013-08-21
近日,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在市区苍坪山,随着男中音低沉的话白,音乐舞蹈情景剧《茶马古道背夫》开始排演。3名编导、46名业余演员,不怕流汗、不计报酬,誓将这部具有雅安历史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剧搬上舞台,让舞台上再多一个具有强烈雅安符号的原创文艺精品。
“千百年来,在中国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条以蒙顶山为起点,穿越二郎山的神秘通道,将内地与雪域康巴紧紧连在一起;一群群身背茶包子,手拄铁拐子的背夫在这条蜿蜒曲折的险路上日夜兼程……”
近日,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在市区苍坪山,随着男中音低沉的话白,音乐舞蹈情景剧《茶马古道背夫》开始排演。3名编导、46名业余演员,不怕流汗、不计报酬,誓将这部具有雅安历史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剧搬上舞台,让舞台上再多一个具有强烈雅安符号的原创文艺精品。
花甲演员
流汗演绎背夫生活
“钉钉哟,拐子哟,震山川啰喂。”在男领衔演员的高呼声中,演员们头戴着尖尖的竹篾帽,手拄“墩拐子”,身做弓腰状态,沉重缓慢地移动脚步,扮演背夫出场。
据史料记载,在茶马古道上行走的背夫,身背百斤以上的茶包子;他们把茶包一层层重叠,用竹签贯穿,再用细篾编成背系,套在两肩上;茶包一旦上身,就不能轻易放下;在崎岖的山道上,背夫按“上七下八平十一”的节奏行走停歇。
开场,演员们将表演背夫身背茶包子登天全梅子坡的场景:背夫手拄“墩拐子”,身背茶包子,梅子坡下着雨,路又陡又滑。
演员紧锁眉头,脚板死死扣在地上,用尽全身力气,移动步伐;行走数步,停下来,用“墩拐子”支撑,双腿岔开直立,稍作休息。演员身上并没负重,但他们表演投入,汗水从额头滑下。背夫在茶马古道上行走的艰难被他们精彩诠释。
“我的背二哥哟喂,我的背二哥……”剧中,随着领衔女演员的歌声,场景转到了背夫亲人望归。演员眉目传情,配合举手额头张望的姿势,演绎着亲人们站在梅子坡上,等候背夫归来的迫切、担忧心情。
当全剧进入尾声,欢快的音乐声响起,“背夫”将藏茶送入藏区。“我们跳起欢乐的锅庄,献上青稞酒、洁白的哈达,藏汉兄弟情谊长,茶马古道上歌声悠扬。”演员跳起欢快的锅庄,托举、旋转一连串高难度的动作让全剧收尾。
“休息一下,再来一遍。”排练结束,这队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演员已经气喘嘘嘘。演员们一边休息,一边听编排老师点评。自4月底开始排练以来,这部长14分钟的音乐剧,演员们一天要来回排练五六遍。
作者
对茶马古道有特殊情结
“这是雅安的文化符号,我们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66岁的演员毕成伦说,作为雅安人,从小到大听了不少“背二哥”的故事,能参加表演是他的荣幸,希望通过舞台让年轻一辈知道祖辈生活的艰辛和意志的顽强,也把雅安特有的元素让更多人知晓。
演员张绍雅介绍,为了把这部音乐剧演绎透彻,不少演员专程到市博物馆系统地了解我市的茶马古道文化,了解南路边茶的发展史,背夫当年艰辛的生活。
“我们这辈人,对雅安的背夫历史有特殊的情结。”我市的“民歌王子”黄少翔是这部音乐剧《茶马古道背夫曲》的作者,“从小听长辈讲家中背夫的故事,在家门前触摸着这条流传千百年的古道成长。”
黄少翔从2006年开始创作这部音乐剧直到今年1月才定稿,剧中歌声号子全采用雅安原滋原味的民间土话;为真实再现当年背夫翻越梅子坡的场景,黄少翔在创作音乐时,专门到梅子坡找到了年近90的背夫,听他唱“啊得(děi)得,草鞋脚,啊得得,我的背二哥……”
黄少翔说,希望通过这部音乐历史剧反映背夫生活的艰难,也反映出背夫坚韧不拔、顽强的精神,并希望通过努力,把它打造成雅安的文艺精品。
据了解,这部音乐舞蹈情景剧有望在今年10月上演。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