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图文】僳僳族舞蹈“阿尺目刮”
【图文】僳僳族舞蹈“阿尺目刮”
- 2013-07-10
在絢麗多姿的僳僳族歌舞中,要數阿尺目刮最有代表性。阿尺目刮,意為“山羊的歌舞”,發源于維西縣瀾滄江流域,是一種群眾自娛性舞蹈。
在絢麗多姿的僳僳族歌舞中,要數阿尺目刮最有代表性。阿尺目刮,意為“山羊的歌舞”,發源于維西縣瀾滄江流域,是一種群眾自娛性舞蹈。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樂歌以領唱和伴唱合成,每一樂曲開頭,都有一個無唱詞內容的起音,其音顫抖悠揚,宛如曠野里山羊的悠悠長鳴。參舞者分男、女兩隊,每隊有一名領唱者,其余合唱。唱詞內容十分豐富,可從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說唱到身邊的生產生活,可承襲前人留下的唱詞,也可即興自編自唱。如果男、女兩隊的領唱者旗鼓相當,往往一場“目刮”唱幾天幾夜尚不能完。
“阿尺目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種,動作及聲音都明顯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濃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樂和舞蹈的形式,講述了本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發展歷程,表達了僳僳族人民熱愛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質朴情感。同時,“阿尺目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喪嫁娶、節日喜慶、歡慶豐收、喜迎賓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阿尺目刮”作為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歌舞載入了《中國民間舞蹈集成》。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