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资料】东乡族舞蹈 宴席曲
【资料】东乡族舞蹈 宴席曲
- 2013-07-15
宴席曲,是流行于临夏回族创痛的婚礼歌舞,在民间把“花儿”称做“山歌——野曲”,把宴席曲则称为“家曲”,是临夏回族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宴席曲简介
宴席曲是西北(临夏)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仪式曲。它的曲调近似“花儿”,但是不同与“花儿”,可以说是“花儿”的姊妹歌。
为什么称为宴席曲?因为西北回族人民把有喜事俗称为“有宴席”,因此把凡在宴席场上能进行演唱的歌曲通常称为宴席曲。这种民歌很早就在甘肃省临夏地区广泛流行,深受当地回族人民喜爱。由于民间的接触、通婚和交往,撒拉、保安、东乡族人民在结婚时也有演唱宴席曲的习俗,只是他们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所变异,各具风貌,与回族不完全相同,没有回族那样系统,但显而易见,都受了回族习俗与文化的影响。
宴席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歌能舞,保留着我国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小曲的古老风貌,为我们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宴席曲的由来
宴席曲产生的时代象“花儿”一样无史料可查,我们只能顺沿着我国诗、词、曲的发展历史以及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来追溯它的渊源。
据《回族简史》上说:“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第七世纪中叶。那时,开始有阿拉伯的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不断发展,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而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西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由于东西交通打开而自愿来的商人。这些人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在元代管文书中通称为“回回”。他们到中国后,绝大部分做军士、农人和工匠,一小部分做官、做商人,做宗教职业者和学术人士,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称回回民族。”
回族形成的时代,正是我国唐诗、宋词、元曲产生并十分昌盛的时期。当时的民歌对词、曲的产生和发展其影响应当是十分重大的。
早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大交流中,已有外域少数民族的许多民歌与音乐流传内地,很快与中原民歌合流,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
后来,这种民歌音乐传入宫廷,因为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宴乐—燕乐”者便是词的渊源。
到了宋末元初,我国南北方流传的民间小曲更为兴盛,它不但具有词的特点,而且音调豪放跳跃,旋律欢快热情。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引起了许多诗人、词人、曲人的极大注意,他们从这些民谣小曲种,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经过加工提炼、筛选并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曲牌,构成了斑斓夺目的“元曲”,依据词、曲的发展和现在残存的宴席曲曲调、曲文来看,我认为回族宴席曲就是产生于当时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
说宴席曲是一种民族民间散曲的依据是它只有唱词、舞蹈动作,没有人物故事,不分场次,没有乐曲伴奏,纯属清唱。它既不同于一般只唱歌不跳舞的民间歌曲,又不同与戏曲杂剧,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另外,在部分宴席曲中还有类似“花儿”一样的衬词、虚词,这一方面说明了它与“花儿”有着相同之处,另一方面也变现出它同名家写曲的不同特色,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民族民间散曲的艺术风格。
三:宴席曲的分类
从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来看,宴席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叙事曲、说唱曲、酒曲、散曲叙事曲。这种类型的曲多分为两句式和四句式,多句式的也有,但是并不常见。其中内容大部分是唱爱情故事和历史故事等。除了多句式的叙事曲不能换调外,两句式、四句式的叙事曲都可以换调演唱。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