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图文】纳西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图文】纳西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 2013-07-16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生产劳动、婚丧大事和民族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歌舞活动。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两部舞蹈教程《蹉姆》,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中仅见的舞蹈专著,它不仅系统地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的类别和跳法,而且对舞蹈的姿势、路线、动作、技巧、乐舞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

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生产劳动、婚丧大事和民族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歌舞活动。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两部舞蹈教程《蹉姆》,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中仅见的舞蹈专著,它不仅系统地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的类别和跳法,而且对舞蹈的姿势、路线、动作、技巧、乐舞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突出特点。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概述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东巴纳西族舞蹈多是纳西族东巴在各类宗教仪式中所跳的舞蹈,它是纳西族传统古典乐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谱记载

东巴经中有数种被称之为“蹉姆”的舞谱专书,用纳西象形文字作标记,对各类舞蹈的姿态、场位、路线、造型、动律以及配舞乐器的用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和完整的记录。有的学者根据这些舞谱的记载,将东巴舞蹈粗分为神舞、鸟兽虫鱼舞、器物舞、战争舞以及面具舞五大类;除此之外,还认为由开丧法仪之舞、祭龙王法仪之舞、求长寿法仪之舞、祭风法仪之舞以及占卜之舞等,可以说已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跳神法仪”方面的舞蹈。由于东巴舞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神”战胜“鬼魅”、善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这一主题,因而深得纳西族民众的普遍喜爱。而东巴舞谱则更是被有关专家认定“同唐代敦煌石室舞谱残卷、宋代德寿宫舞谱一样是我国各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
东巴舞谱除了记录大量舞蹈跳法、起着规范舞蹈动作并使之代代传承的作用外,还包含有音乐、美术以及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对研究纳西族的社会生活、观念形态和文化艺术,乃至对探索我国和世界各个民族的艺术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尤其是世界上各种舞谱的起源、形成、种类划分与编制方法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英国著名舞谱学者格斯特(A.R.Guest)等,曾将东巴舞谱与著名的拉班舞谱等“世界性舞谱”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比较流行的纳西族舞蹈主要有: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喂麦达”是一种古老的歌舞曲调,在丽江、中甸、维西等纳西族地区都广为流行。歌舞时,男子以手扶肩,女子手拉手,根据五个音节一句的歌词,走三步停一步,再一点头,如此循环反复。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窝热热”是一种流行于丽江大东地区的的舞蹈,传说山区的一位牧羊人在放牧时丢失了一只羊,群众相互帮助集体上上找羊,舞蹈中一人领唱众人和唱、边歌边舞,舞步粗犷富于跳跃性,具有浓厚的高山牧区民族特色。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阿丽丽”也是纳西人喜爱的一种舞蹈,舞蹈时大家手拉手,一人领唱或两人对唱众人相和,摇手走三步,出脚轻跳两步,随着歌词的连唱,反复循环起舞。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拟兽舞”在纳西族地区流传的“拟兽舞”相传系由内地传来。明末清初之时,孔子第六十六代孙孔熙询到丽江建孔庙、兴孔学之时,将此舞蹈整套带至丽江,并“顺携专门艺人操之”,今已成为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期间,在锣、镲、鼓的伴奏下,都要跳这类舞蹈。它以动物的形状制成大型道具,人们拿着或披挂起来舞动。 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耍龙(龙蹉):流传在丽江坝区,除在春节表演外,过去天干地旱时,也作求雨之舞。龙的全身共十二节,用白布画上龙纹箍在插有木捧的圆木桶上。跳时由“夜明珠”引路,舞的花样由“夜明珠”灵活掌握。在舞时,用虾、蟹、云等为前导,加上打击乐及大管吹奏,并放出烟火,有如巨龙游动在云波雾海之中,十分壮观。据说,过去舞龙时众人用水泼之,一是游龙戏水之意,二是检验舞者是否有真功夫。 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狮子舞(狮子蹉) :这种狮舞分一雌、一雄,在全部狮舞中,以“双狮争绣球”、“白鹤戏双狮”等较为精彩。其他还有:“狮身直立”、“双狮嘻戏”、“双狮滚体”、“狮上高台”、“鹤戏眠狮”、“双狮动怒”等。OTc中国舞蹈资源库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