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图文】纳西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图文】纳西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 2013-07-16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生产劳动、婚丧大事和民族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歌舞活动。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两部舞蹈教程《蹉姆》,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中仅见的舞蹈专著,它不仅系统地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的类别和跳法,而且对舞蹈的姿势、路线、动作、技巧、乐舞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生产劳动、婚丧大事和民族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歌舞活动。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两部舞蹈教程《蹉姆》,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中仅见的舞蹈专著,它不仅系统地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的类别和跳法,而且对舞蹈的姿势、路线、动作、技巧、乐舞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突出特点。
概述
舞谱记载
比较流行的纳西族舞蹈主要有:
“喂麦达”是一种古老的歌舞曲调,在丽江、中甸、维西等纳西族地区都广为流行。歌舞时,男子以手扶肩,女子手拉手,根据五个音节一句的歌词,走三步停一步,再一点头,如此循环反复。
“窝热热”是一种流行于丽江大东地区的的舞蹈,传说山区的一位牧羊人在放牧时丢失了一只羊,群众相互帮助集体上上找羊,舞蹈中一人领唱众人和唱、边歌边舞,舞步粗犷富于跳跃性,具有浓厚的高山牧区民族特色。
“阿丽丽”也是纳西人喜爱的一种舞蹈,舞蹈时大家手拉手,一人领唱或两人对唱众人相和,摇手走三步,出脚轻跳两步,随着歌词的连唱,反复循环起舞。
“拟兽舞”在纳西族地区流传的“拟兽舞”相传系由内地传来。明末清初之时,孔子第六十六代孙孔熙询到丽江建孔庙、兴孔学之时,将此舞蹈整套带至丽江,并“顺携专门艺人操之”,今已成为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期间,在锣、镲、鼓的伴奏下,都要跳这类舞蹈。它以动物的形状制成大型道具,人们拿着或披挂起来舞动。
耍龙(龙蹉):流传在丽江坝区,除在春节表演外,过去天干地旱时,也作求雨之舞。龙的全身共十二节,用白布画上龙纹箍在插有木捧的圆木桶上。跳时由“夜明珠”引路,舞的花样由“夜明珠”灵活掌握。在舞时,用虾、蟹、云等为前导,加上打击乐及大管吹奏,并放出烟火,有如巨龙游动在云波雾海之中,十分壮观。据说,过去舞龙时众人用水泼之,一是游龙戏水之意,二是检验舞者是否有真功夫。
狮子舞(狮子蹉) :这种狮舞分一雌、一雄,在全部狮舞中,以“双狮争绣球”、“白鹤戏双狮”等较为精彩。其他还有:“狮身直立”、“双狮嘻戏”、“双狮滚体”、“狮上高台”、“鹤戏眠狮”、“双狮动怒”等。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