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怒族民间舞蹈概况
怒族民间舞蹈概况
- 2013-09-06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怒”、“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山两县及兰坪县的兔峨乡,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怒”、“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山两县及兰坪县的兔峨乡,少数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
怒族的聚居区是我国著名的大纵谷——怒江峡谷。峡谷的东岸为海拔四千多米的碧罗雪山,西岸为海拔五千多米的高黎贡山,怒江奔腾于两山之间。怒族是怒江峡谷两岸的古老居民,据称怒江亦因怒族最先居住于此而得名。
按来源不同,怒族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自称“阿怒”和“阿龙”。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亦即明初钱古训、李思聪所著《百夷传》所载“皆居山颠,种苦养为食”的“怒人”;以及《丽江府志略》(清代乾隆年间修纂)上卷所载的“怒人,居怒江边,与澜沧江相近。男女十岁后,皆面刺龙凤花纹……其最远者名曰怒子”的那一部分“怒人”。这部分怒族的语言、纹面习俗和独龙族相似,并与独龙族有着极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另一支是自称“怒苏”的一部分怒族,无论族称、语言、社会习俗等都与前一支有较明显的差异,从“怒苏”的自称来看,“怒”意为“背后”,“苏”意为“人”,即居住在澜沧江一带的人。与今日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音义相同。另从元代有关文献记载中同称两者为“庐鹿蛮”或“沪鹿蛮”。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经过长时间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域之内,经济、文化上互相交往,互通婚姻,不断融合,再在历史的进程中已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由于怒族的生活区域皆为高山深谷,这里丛山逶迤,峭壁千仍,森林茂密,水流湍急,山巅每年还有七个月的积雪期。自古以来山川阻隔,交通闭塞,社会发展迟缓。因此,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怒族村寨大多还停留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再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遗迹。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并需“猎禽兽以佐食”,以狩猎、采集来弥补农业的不足。与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怒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贡山北部的部分怒族因受藏族影响也有信奉喇嘛教的。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一、福贡县怒族,长期与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迹。
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怒族称“达比亚”,傈僳族称“期本”)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达比亚的弹奏位置多变,弹奏姿态丰富,可以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脚上动作规整,以膝关节带韧性的屈伸颤动为基础,并具有重拍屈的规律特点。节奏也较为规范,有数十套动作组合,表现怒族的狩猎、农业生产及生殖祟拜等习俗生活内容。由于怒族世代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与各种动物为邻,对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熟悉,因此,在达比亚舞中有着大量摹仿动物的舞蹈。另一类舞蹈称“嘎”,没有乐器伴奏,在个别舞蹈中偶尔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为节起舞。跳嘎时,也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为基础,但动作力度更强,踩踏更为有力。因此,与达比亚舞相比,嘎在舞蹈风格上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内容有祭神驱鬼的,有迎娶新娘的,有祝贺婚礼的,还有歌颂爱情的。在表现形式上,达比亚舞和嘎都有单人、双人、集体等多种形式。
左图:达比亚舞 右图:嘎
达比亚舞简介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在怒江州福贡县的各怒族村寨。
达比亚舞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舞为主要特征。“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四弦。其代表性节目有:反映性崇拜及生殖祟拜的《掰胯舞》(怒语音“奉贝水”)、《生育舞》(“嚷喳水”);反映原始狩猎方式的《狩猎舞》;表现动物形态的《江边阳雀舞》(“通节墨吴阿水”)、《乌鸦喝水舞》(“甘呐依嘎秀水”)、《鸡刨食舞》(“亚喳含吭水”);表现男女爱情的《窝得得》、《双人达比亚舞》(“姆油替穷达比亚洛水”);以及属表演性的《反弹达比亚舞》(“努努达比亚洛水”等。)
《掰胯舞》现仅有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架究村和桐克村的少数人会跳。据腊翁老人(现已故)讲:“过去,怒族人举行婚礼时,新娘到了新郎家后,要由新郎的舅舅与新娘跳《掰胯舞》。跳完后,新娘方能与新郎入新房。”由舅舅与新娘跳《掰胯舞》的规矩,源于怒族舅父制。怒族曾经历了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社会这一发展阶段,舅父制即是怒族母权制社会的产物。在怒族的社会生活中,舅父权较为突出,怒族谚语说“天下最长的是道路,亲间最长者为舅父”。在习俗上,外甥女出嫁时舅父要收受一条牛的彩礼,外甥婚后不育便以为是得罪了舅父之故,照例要置备酒肉上门陪罪,聆听舅父的训言。而当舅舅的也认为自己在一切事情上都有权教育下辈,包括传授性知识。因此,该舞必须由舅舅来跳,没有亲舅舅的,由表舅代跳。从该舞下身部位顶胯和腿部关闭、打开的动作形象看,明显具有性的内容和生殖崇拜的涵义。如今此习俗已基本废除,《掰胯舞》只是在群众性舞场上青年男女挑逗时偶尔出现,舞蹈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但松胯顶胯及腿部开合的基本动作还是保留了下来。
《生育舞》现在也仅流传在福贡县匹河乡的个别艺人中。该舞也是婚礼中的舞蹈,由村寨中较有威望的男子作单人表演。舞蹈主要进述怒族的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在很古很古时,都是男人出嫁和怀胎,并从腿上分娩。每当男人分娩时,不仅要杀鸡宰牛,饮酒歌舞庆贺,还要卧床百日,甚至昼夜呻吟不止。弄得女人很烦恼,便对男人说:“算了、算了,今后不用你们男人怀胎生孩子了,由我们女人来承担此事。我们不要宰牛,杀些鸡来吃就行了,而且休息三十天就行了。”从那时起,便由女人来怀胎生孩子,直至今天(据民间艺人和纪堂、波由口述)。舞蹈通过达比亚的琴声讲述了这个古老的故事,而且从动作上,以一系列挺胸抬头后仰、开胯前俯扣胸、收腹后坐低头、踏地勾腿等动作形象,给人以分娩时强烈的痛苦感。在婚礼中表演《生育舞》,表明怒族视生育为大事,跳此舞无疑是为实现繁衍人口的目的服务。
《狩猎舞》,据民间老艺人和纪堂介绍,该舞原产生于“吴味”村(现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怒族语“吴”意为“牲畜、物产”,“味”为繁衍),现已广泛流传在福贡县各怒族村寨。舞蹈中扭身屈膝屈伸的动作,塑造了猎人在深山密林中呼叫猎狗和隐身观察猎物行踪的形象。现在这个舞蹈已成了怒族人民的自娱性舞蹈,但舞蹈仍保持着古老的跳法。
《江边阳雀舞》出自达比亚古曲《江边阳雀啼鸣调》。曲调主要是模仿阳雀(阳雀,嘴角为红色,全身羽毛黑而无杂毛)的啼鸣声。由于此调优美动听,为人们喜爱,便根据调子加入舞步,边弹边跳,由此便有了《江边阳雀舞》。舞蹈中双脚落地、踢脚划圈的动作,给人以阳雀在树枝上跳跃啼鸣的感觉。
《乌鸦喝水舞》流传于福贡县的各怒族村寨。舞者在模仿乌鸦喝水时,每喝一口水都向上伸伸脖子,并警惕地左右张望,生动地表现出乌鸦时刻注意周围动静那种小心翼翼的警觉神情。
《鸡刨食舞》也是模仿动物神态的舞蹈,广泛流传在福贡县的怒族各村寨。关于此舞的产生,艺人都说是从孤儿开始跳起的。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一部分人说是孤儿看见母鸡刨土啄食给小鸡吃,触景生情,就模拟母鸡刨食的动态,以表现母爱的内容;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表现公鸡啄虫向母鸡逗情。说法虽不一,但舞蹈是模仿鸡啄食的动作的看法是一致的。从不同舞者跳该舞时的动作看,女性或男性中性格内向者较细腻,男性、性格较外向者动作幅度较大,比较逗趣。
《窝得得》是达比亚舞中唯一有歌唱的节目。它除以达比亚伴奏外,边唱边跳,将弹、唱、舞融为一体,是怒族青年较喜爱的自娱舞蹈之一。
“窝得得”在怒语和“达比亚”弹唱中,是运用较广的语气词,相似于汉族民歌和生活语言里的“哎呀呀”或“哎哟哟”。在不同的歌词中和不同的场合,对它的不同运用,可表现怒族人民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如在《窝得得》唱词中有“咪勒阿约窝得得”句,即为“想念得不得了哎呀呀”之意;而在丧葬中死者亲人哭泣时唱:“炭吧阿谷龙阿拉吧,卡吧里提近姆勒染拉席呀阿妮。阿尼姐南卡苏姆,玛龙龙姆块席挟勒哎窝得得。”意为“过去我俩都是一起去上山,今天你为什么不等我,一个人就先走了……哎哟哟。”可见“窝得得”一词运用于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窝得得》舞即因“窝得得”一词在歌词中的大量运用而得名。舞蹈内容是讲述怒族一则古老美丽的传说:远古时,青年乍付赛和姑娘乍付玛这一对日夜思念的情侣,一个在怒江东,一个在怒江西,被江水无情地隔在两岸,他们试图用达比亚和“叽咪”(口弦)来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感情,但因达比亚和叽咪的音量太小,乐声被滔滔江水淹没而无法传递到对方的耳里。乍付赛和乍付玛便把内心的深情高声唱了出来,这样,彼此都从唱词中听到了对方的心里话。这对恋人的真挚情感,感动了天神,天神便在月夜里将一棵大树横架在怒江上。从此,乍付赛和乍付玛便通过树桥经常相见,并最终结成了美满姻缘。以后,人们就用舞蹈来讲述这一故事,并代代相传至今。
由于《窝得得》将弹、唱、跳融为一体,从而在达比亚舞蹈中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又因其表现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因而深受怒族青年的喜爱,也常用此舞来隐喻自己的爱情。
《双人达比亚舞》也是怒族中广为流传并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据民间艺人普阿谈、波益思、丹益付等讲:“乍付赛、乍付玛两人的真诚爱情感动了天神,在怒江之上架起了树桥后,使原来分隔在东西两岸的情人得以朝夕相见,常常形影不离,双双并肩搭背搂腰,一个手把琴杆,一个弹拨琴弦,双双起舞。《双人达比亚舞》便由此产生并流传至今。该舞是怒族青年男女极喜爱的舞蹈,他们认为,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能在一起和谐地弹出共同的希望。因此,青年情侣在一起时,常常一起搂腰搭肩弹跳《双人达比亚舞》。现此舞不仅流传在怒江的各怒族村寨,也为邻近的其他民族青年所喜爱。
《双人达比亚舞》除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跳外,在节日、婚嫁等喜庆场合也跳,意在众人前展示他们心灵的相通和技艺的高超。此舞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受到了好评。
《反弹达比亚舞》流传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该舞多在节日等喜庆场合中相互比较技艺时跳。只要是会弹达比亚的男女皆可参加,跳时除将达比亚以反弹姿态弹奏外,动作幅度也加大,以此显示其舞蹈和弹奏技艺的高超,
达比亚舞蹈的上身弹奏姿态非常丰富,有左右高弹、平弹、低弹、背弹、反弹等等不同姿态。舞步比较规范,有两种主要风格:一是双膝屈伸带送胯动律的踏、点、刨、磋;勾,其屈伸较为明显;二是屈伸带转身韵律的踏、点、刨、磋、勾,磋、屈伸较小。
达比亚舞的节奏大都为中速,每拍音乐膝部屈伸一次,屈伸要求均匀和有韧性,这与这一民族的性格沉稳有一定的关系。达比亚舞蹈屈伸颤动这一基本韵律,在民间有详的要求,艺人在传授时,对初学的人,首先强调膝关节不要僵直,要有颤动感。而对如何掌握韵律,则强调屈伸颤动时要用“心”即内在感觉而不仅是外形的颤动。不难看出,他们对达比亚舞中的屈伸颤动这一基本韵律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总之,左右送胯、左右转身、屈伸颤动是形成达比亚舞特有韵律的三个要点,也是形成达比亚舞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
达比亚舞在内容和舞步上,各村基本相同。个别村寨在有的舞蹈后加有结尾动作组合,结尾动作组合又有两种,我们将其称为“结尾组合一”和“结尾组合二”。在跳完一个舞蹈后加结尾组合时,其音乐速度和舞蹈都要随之加快,从而使舞蹈在较为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嘎简介
“嘎”是怒族的古老舞种之一,流传在位于怒江峡谷中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嘎”在怒语中有“往下跺”的意思。舞蹈时,整个身体和动作力度往下,伴以膝关节的颤动,构成为动作的基本韵律。
跳嘎时没有音乐伴奏。
嘎的代表性节目有:祭猎神时跳的《香巴嘎》;为病人驱鬼逐邪时跳的《宇会嘎》;结婚迎亲时跳的《奎翮嘎》;举行婚礼时跳的《腊叉嘎》以及年节喜庆时跳的《霞夏嘎》等。
《香巴嘎》意为祭猎神,现已频临失传。据已故老人腊赳(卒于1992年)说:《香巴嘎》是在猎获到羚羊等较大的野兽时进行的祭祀舞。民国时期还跳,后渐停止活动,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猎物渐减少,而寨中的居民不断增加。一旦跳《香巴嘎入舞蹈的跺脚响声会引来众多的寨民,形成物少人多的局面,因此该舞也就逐渐不跳了。二是该舞只有在技术猎神时才能跳,其它场合禁跳,流传范围原就不广。现在除上年纪的老人幼时跳过或见过外,已无人会跳。可见特定环境的制约是该舞失传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怒族从原始共有思想逐步萌生了私有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跳《香巴嘎》舞时,要将猎取到的兽头砍下悬挂在房屋门正对的那面墙上,然后,由在场中人最受人尊敬者,走向悬挂的兽头,敬献上酒、鸡蛋和怒族妇女用的珠帽,项链、胸贝、耳环、手镯、挂包和最漂亮的麻布毯子。因为,在怒族的民间传说中,猎神是女性,象妇女一样喜爱穿戴打扮,祭献妇女用品可以取悦猎神,日后能多多赐予猎物。当献祭品仪式完毕后,众狩猎者和他们的家人,包括妇女便一起面对祭品跳《香巴嘎》。跳完后,才能将猎物分砍开来,全村寨每人一份,人人都有。
《香巴嘎》舞步较为简单,但从其前俯叩头的姿态看,与祭猎神的内容是极相符的。
《宇会嘎》为驱鬼的舞蹈。据怒族巫师波由讲:从前有一个人劳作回家后病例了。据他说,在回家的路上见到过一个似人非人、似猴非猴的怪物,唧唧喳喳地叫着跳着舞。家人便请来巫师为他卜卦,巫师卜卦后,认为病人是碰上“鬼跳舞”邪气上身而得的病。这种鬼是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于是巫师找来了有倒勾刺的茅草,披在身上。这样,恶鬼来抓时就会割破手而不敢再来抓,更不敢上身。然后,他手持长刀起舞,四下驱赶附在病人身上的鬼和躲在家中的鬼。过后,病人逐渐好转。从此以后,当有人生了被认为是邪气上身的病时,都要请巫师来做驱邪活动和跳驱鬼舞。在这种情况下,只由巫师一个人跳,手中长刀无固定动作,随舞步在空中舞动,时而扛于肩头,时而提刀而舞,场地在病人室内。
另一种情况是遇上有非正常死亡者时,要在屋外停棺处和墓地跳。因为怒族认为不正常死亡者的邪气极盛,尸体和棺木不准抬入室内。跳时,也要请巫师持刀边跳边驱鬼。同时,在场的青壮年男子也要披上有倒勾刺的茅草,手拉手围着棺木和巫师一起跳《宇会嘎》。
该舞跳时只能由巫师和青壮年跳,妇女儿童不能跳,习俗认为妇女、儿童顶不住邪气,会招致邪气上身甚至死亡。
《奎翮嘎》和《腊叉嘎》都是在举行婚礼时跳的舞蹈,不同的是《奎翮嘎》是在男方到女方家迎亲时跳,《腊叉嘎》则在男方家中正式举行婚礼时跳。《腊叉嘎》也称“夷雄叫奎嘎”,“夷雄”即“竹筒”,“叫奎”是跺的意思,“夷雄叫奎嘎”意为“跺竹筒”。迎亲之日,是怒族婚礼中最为热闹的场面。按怒族的习俗,举行婚礼的当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家迎娶新娘。当迎亲的队伍到达女家时,女方的亲朋便把门关上不准迎亲的人进入。这时,便要先进行对歌,由男女双方请来的歌手对唱。歌词大意为:
女方:尊贵的客人,你们来做什么?
男方:尊敬的主人,我们来要小猪;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没有猪儿;
男方:尊敬的主人,村头阿婆说有;
女方:尊贵的客人,那是阿婆乱讲;
男方:尊敬的主人,阿婆虽老不乱讲;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小猪怕冷;
男方:尊敬的主人,放心猪舍已盖好;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小猪瘦小;
男方:尊敬的主人,她会很快养胖;
女方:尊贵的客人,我家只有她了;
男方:尊敬的主人,来年下崽你来抱;
女方:尊贵的客人,那就进来带走;
男方:尊敬的主人,谢谢罗感谢罗。
这时房门才打开,女方的亲朋手捧酒杯站在门口向前来迎亲的每一个敬酒三杯后,请客人进屋。迎亲的人们就开始在屋内跳《奎翮嘎》。新娘和新郎便坐在新娘的父母身边,聆听长辈的教诲。跳完迎亲舞即表明新娘已成为新郎的人,可由迎亲的队伍迎娶上路了。
于是女方送亲的队伍就背上嫁妆,与男方的迎亲队伍一起离开女家。新娘则由一个同龄女子陪伴,以红色薄布蒙面走向新的家。途中,女方陪送新娘的队伍和男方迎亲的队伍要再次同跳《奎翮嘎》。在舞蹈进行中,常会出现双方亲友男女双双喝“同心酒”的情形,这表示双方已结成了亲朋,互相尊重,永不分离,为舞蹈增添了情趣。
到了男家后,来庆贺婚礼的人们中,年长者多围坐在火塘边吟唱着怒族古老的民歌,男女青年则拉手围困,围绕着屋里的中柱边歌边舞《腊叉嘎》,当舞至高潮时,亲朋们将竹筒投入舞场中央,人们就会边跳边争着去跺踩竹筒。竹筒被跺烂或跺碎,则表示婚礼隆重,反之认为女方对这门婚事不满意。另外,人们认为婚礼中跺踩竹筒是吉祥的事物,是对新人的祝福,因此人们都争着去跺踩竹筒,意为共同分享吉祥和幸福。跳过《腊叉嘎》即表示人们承认了这对男女新建立的配偶关系。
《霞夏嘎》意为侧身跺的舞蹈,属自娱性集体舞。也是年轻人在年节喜庆时较喜欢跳的一种舞蹈。跳时男女围困,可顺、逆时针方向进行。
二、贡山县怒族,居住的区域靠怒江上游,与西藏接壤,与明末清初由北迁徒入滇的藏族杂居,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他们喜欢跳一种称为“库噜羌”的舞蹈。“库噜”为曲调,“羌”即舞蹈。库嘻羌又叫“怒族锅庄”,歌舞的名称和歌词中常出现藏语,歌唱也颇有藏族民歌的格调。库嘻羌一般多在年节喜庆、起屋盖房和迎亲嫁娶时跳。舞时,或男女围圈,或男女各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牵手搭肩载歌载舞,对唱对跳。以进退跺步为基本步伐。内容有对家乡的赞美,对友谊的颂扬。年轻人跳时,则更多是相互间的赞誉、爱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乐取笑。
三、兰坪兔峨乡的怒族,自称“若柔”,意为“小麦人”,与白、彝、普米、傈僳等民族杂居。若柔人信奉树神,各村寨一般都有一株共同的神树,每年的正月要举行祭树神活动,以求树神赐福保佑本村寨人寿年丰。祭祀时必围圈歌舞,由身披蓑衣、男扛犁头、女扛锄头的一男一女领歌领舞,唱跳“阿楼西杯”,意为“祈祝幸福之歌舞”,以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若柔人的鬼魂观念尤重,他们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因此,人死后必需给死者的灵魂找归宿。每当村寨中有人死了,就要阂族前往,举行祭魂活动。先由祭师“德西”为亡灵唱“引路歌”,然后,由死者母系亲属中的舅舅、弟兄或侄儿围棺独舞“戏几沃”(“送魂舞”),意在通过舞蹈指引亡灵回到祖先居住地。若柔人较注重礼仪,每逢婚礼喜庆或操办丧事时,都要宴请宾客,并要在宴席上表演一种带礼仪性的“上菜舞”,怒语称“合盘冗”,由两名男子边上菜边跳。以此增加宴席中的热闹气氛。
怒族的歌舞活动要数“鲜花节”时最为盛大。“鲜花节”又叫“仙女节”,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阿茸的怒族姑娘美丽善良,聪明能干,她在织麻时因感悟到据下蜘蛛的凌空织网,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蔑溜索。她又在高黎贡山悬崖上凿洞,引出甘甜的泉水,造福怒族人民,被人们赞誉为仙女。为了躲避头人的逼婚强娶,阿茸姑娘逃进了高黎贡山的崖洞,恼羞成怒的头人指使家丁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阿茸姑娘化成了一尊石像,从此,洞里最纯净的泉水从她的双乳流出。阿茸姑娘受害的这天正值农历三月十五,每年的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在这里人们要尽情歌舞三天三夜,欢跳优美的达比亚舞,粗犷的嘎,奔放的库噜羌,而每次的歌舞活动都以库噜羌掀起高潮。
怒族民间舞蹈,质朴地、广泛地反映了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自然景观、思想感情,是对怒族历史的真实记录。特别是“掰胯舞”等反映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生活的舞蹈,可以从中探寻人类社会起源、发展的踪迹,故而具有极大的认识和研究价值。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