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傣族舞的简单介绍

傣族舞的简单介绍

  • 2015-05-24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也有轻快明朗。s8F中国舞蹈资源库

 s8F中国舞蹈资源库

傣族舞2.JPGs8F中国舞蹈资源库

 s8F中国舞蹈资源库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s8F中国舞蹈资源库

 s8F中国舞蹈资源库

傣族舞4.jpg
 
聚居地: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临沧、澜沧、新平、元江、金平、华坪、大姚、禄劝等30多个县。
 
地理风貌:
 
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德宏地区“芒市谷子,遮放米”誉满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区都是我省产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产区。
 
悠久历史:
 
远在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乌蛮”、“白蛮”、“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元明时期,“金齿”继续沿用,“白衣”则写作“百夷”或“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
 
傣族舞5.jpg
 
语言文字:
 
傣语属东亚语系,自己的文字,过去有过不同形体的傣文,现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这两种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
 
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在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同时,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关帝、观音的,也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
 
民族节日:
 
傣族的民族节日,各地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聚居区,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跳摆。傣历新年俗称 “泼水节”,傣语为“桑勘比迈”、“梭贺桑勘”,时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节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动内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动更是傣历新年时的重要活动内容。

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