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演出沈培艺讲座-中国古典舞-
沈培艺讲座-中国古典舞-
- 2012-11-06
2012国家大剧院舞蹈节舞蹈专场晚会《神色》于11月3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沈培艺·聆听古典”艺术讲座。本次晚会由国家大剧院、北京文化发展基
中国古典舞博大精深,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整理、加工、创造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它融合了武术、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注重表情,强调呼吸,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形神兼备、身心互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身韵”、“气韵”、“神韵”的多重讲究,造化了中国古典舞的特有内涵。
2012国家大剧院舞蹈节舞蹈专场晚会《神色》于11月3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沈培艺·聆听古典”艺术讲座。本次晚会由国家大剧院、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培艺艺术基金主办,北京彩虹之约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艺术总监沈培艺女士携舞蹈编导史博、项目策划梁戈逻出席讲座。
沈培艺现场展示《点绛唇》
古典舞的“身韵”、“气韵”、“神韵”
沈培艺首先介绍了古典舞中最重要的部分——身韵。古典舞的美在何处?美在举手投足之间,既表现出中国男性的阳刚之美,又流露出中国女性的阴柔之美。与“身韵”紧密结合的就是呼吸——“气韵”。“气韵”一词,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用于美术,后来延伸至诗歌、书法、太极、舞蹈等多个艺术领域。呼吸和舞蹈的关系就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样,如果没有呼吸,舞蹈只是肢体的苍白表现;凡是动作,只要加上呼吸的指引,那就是有生命的。
“身韵”和“气韵”都是舞蹈的表象,而“神韵”才是舞蹈的精髓,是精神层面的表达。它指的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强调韵味和意境,即所谓的“传神”,如人物的情感内心的活动、喜好等。“神韵”源于“身韵”、“气韵”而又高于二者,它起于二者之先,由神及身并增加人物情感内心的流向,渗透到每个动作之间。神韵贯穿于整个舞蹈,一举手、一投足、一呼一吸,正所谓,形未动而神先领,形已止而神不断。
讲座上,沈培艺还特意提到了舞蹈中的“律”。“律”包含了动作自身的律动性和规律性这两个层面。在舞蹈中,动作之间的衔接讲究“顺”,分为“正顺”和“反顺”。“正顺”即动作的行云流水之感,“反顺”即不跟随身体趋势走,而是逆向而行,如舞蹈中的“提沉冲靠”,欲“提”先“沉”、欲“冲”先“靠”。“反顺”往往是一出舞蹈的出彩之处,能够产生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大地增加舞蹈的可看性。这次的《神色》晚会中纳入了两个汉唐舞蹈作品——汉唐古典舞大师孙颖的《相和歌》及其弟子、舞蹈编导史博的《逍遥游》,这两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律”在舞蹈中的运用。
独舞《竹梦》演员:孙锐
《神色》:立足经典 全新打造
沈培艺说,在《神色》这台晚会中,她选择的经典作品和邀请年轻编导家创作的新作品,都是围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站在经典的高度进行再创作。
比如由李俊编导,王启敏、李俊表演的双人芭蕾《广陵随想》,取自我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广陵散》;改编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的男子独舞《乘风归去》;化庄子名篇《逍遥游》为群舞演绎的《逍遥游》;现代舞独舞《蜀道难》从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汲取灵感,并且加入了编导庞峰功对生活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从端庄大雅的汉唐乐府《相和歌》,到《狂歌行》里放浪形骸的诗仙李白,再到《声声慢》里凄凄婉婉的李清照,《神色》以一种交响性的编舞方式,以纵向的历史时空为线索,以历史中精彩的瞬间为突破点,让经典再一次绽放全新的光芒。
独舞《一眼之间》演员:刘岩
另外,以《胭脂扣》被观众熟悉的舞蹈家刘岩也将演绎全新舞蹈《一眼之间》,这是继她08年受伤之后演出的第一部舞蹈。令人惊叹的是,她即使坐在轮椅上,也不曾停止舞动,依旧在舞动中继续灵魂的歌唱。“眼前的山间、林间、云间、雨间,尽是人间;似有若无,丝柔入股,你我之间,原是一眼之间。”在无伴奏的静谧中倾听刘岩的独语,招式顾盼间,灵魂的浅唱吟哦娓娓道来。
![]() |
![]() |
![]() |
讲座现场,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们展示了《逍遥游》、《相和歌》等舞蹈片段。另外,学生们还与现场观众互动,教授舞蹈动作。招式之间,尽显古典舞的大雅之美。
发布我的评论
发布我的评论